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四章 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二篇 面對無常

第四章 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

  ⊙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無論貴賤,無論貧富,其時都是「一雙空手見閻王」......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

  在本書的前面,我們曾經談到關於「無常是一種簡單的日常知識這件事。在第一篇:「認識無常」中,我們則討論、分析,並且真實地對世間的種種事物作了一番觀察,也得到了幾個簡單的結論,那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的,或是精神的,都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由於一切都是由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的配台,也就是「因緣和合」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所以一旦其中的條件或元素有所離散或分解,變化於是發生。我們把這種動搖的、不穩固、不安定及會敗壞的現象叫做「無常」。

  認識無常,掌握了這種「簡單的日常知識」之後,對於我們有些什麼幫助呢?

  有句話說:「知道了一件事,而不去做,那就還沒有真正知道。」同樣的,認識無常、知道無常之後,卻不能利用這種知識來給予我們本身一些幫助的話,那麼,這種認識將是沒有意義的。在本章中,我們將會對「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首先,讓我先提出一個問題請你仔細的想一想:知道了無常現象之後,是不是會使得一個人變成悲觀消極的呢?

  ◆無常悲觀

  懂得去追究世間的實相,去分析事物生滅,而洞察緣起道理無常現象的人是一個積極而真正懂得生命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惟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唯有在了解自己所處的形勢、狀況之後,才能妥當地處理、面對一切事物。這不是要比那些渾渾沌沌,盲目被慾望感官刺激所奴役的人強過千百倍嗎?

  如果不懂得你所擁有的一切將會失去,你又怎會懂得珍惜;如果不是懂得人生能夠相聚的時間不長,又哪會惜取機緣、彼此關心呢?如果不懂生命苦短的話,人們不免虛耗生命不求上進。如果懂得酒醉終歸會醒,也就不會再有借酒澆愁的痴人了。

  但是,這種知道和懂得,必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實知見。不是單憑聽見他人說說,或者背幾句「人生無常」的句子便算數了。所謂如實知見,就是所知道的要像「看見」真實情況那樣。必須做到心細如髮、明察秋毫才是

  本書上所記載的知識或者別人口中所說道理始終是他人的知見,並不是我們本身所具有的知見;充其量,本書或別人所能給予的只是指示或說明。這些指示或說明使得我們比較容易發現無常的實相。可以這麼說:真實知見來自於真實的觀察。

  要了身體無常,便必須從對身體的直接觀察下手;要了解心的無常,就必須時刻觀察內心的動念;要了世間無常,便必須時時注意、觀察周遭的環境事物

  這種種的觀察和了解不正是在生命作一番積極的探知嗎?卻又何來悲觀

  認識無常那是為了更了解生命真相;而洞悉生命的實相,則是為了使自己活得更好!

  ◆無常並非絕望

  無常現象,使得所有快樂轉眼消逝;同時,無常現象,不也公平地讓再大的痛苦也終歸消散嗎?

  切莫愚痴地期盼一切恆常不變。若果真的一切都是永久的話,那麼,痛苦又怎麼可能被消除,而讓安然自在所替代?我們豈不是註定了非得要一輩子在痛苦中掙扎、糾纏?

  如果不是無常,我們又怎會由蒙眛無知而變為清醒、知覺。過去我們並不知道世間一切都因緣和合的,現在我知道了;過去我們在痛苦難過時,總會以為這種折磨是永遠漫無止盡的,現在認識了無常,知道痛苦終於會成為過去,因此而對痛苦現實多了一分安慰與寬心—這種種轉變,也是無常的表現啊!

  無常,所以一切變得可能。如果不是無常的話,也就沒有所謂的人生。一切將是停頓的,就像電影中被定格的畫面一樣:沒有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這個被定格的畫面也沒有。

  有人認為,對無常的認識不禁會令人感到絕望。既然一切終歸壞滅,那麼,努力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消極了。我們先來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自己有一會死,但是當你在水裡遇溺時,難道就不設法求生了嗎?你當然不會那麼愚蠢—在這生命發生劇烈的轉變而導致死亡之前,這個生命暫時還是屬於你的,就像一輛還沒有成為廢鐵的汽車一樣,是可以被你物盡其用的。

  在不住流動的溪流中,我們移動我們的肢體,劃動著在水流中泅泳;在生命的洪流中,不也一樣嗎?

  在生命來到盡頭以前努力著,使自己活得更好、更愉快,不也很好嗎?

  ◆無常帶來希望

  前面曾經說過:無常,所以一切變得可能。這個「可能」,也就意味著創造和希望。

  在無常法則下,我們擁有了為未來日子創造幸福的可能。千萬不要以為這種幸福永恆不變的—這將為你帶來痛苦,並且破壞你的幸福。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時時保持內心安然平靜。不要被外在的種種擾亂你內在的安樂寧靜如果你身上已經中了一支毒箭,為什麼要讓你的心也被射中另一支毒箭呢?讓身體痛苦只是屬於身體因緣和合,切莫因此而使自己變得慌亂而手足無措;冷靜、理智地處理你的身體所面對的問題:如果傷口正在流血,那麼,就替它止血吧!如果傷口有毒液的話,就進行消毒吧!為什麼要因此慌亂而怨恨憤怒,使你的心理也加重負擔呢?何必讓身體上的傷口來劃傷你的心

  如果你是一個母親,那麼,好好地愛你的孩子吧!如果你正在讀書,那麼,好好地准備你的功課和考試吧!這是你的責任和職守;只要你不以你是一個母覬」的身分要求什麼,你就不會因為這個身分而苦。只要你不為考試的成績患得患失,那麼,作為一個學生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事情如果你已經履行了作為一個母親責任,已經完成了對你孩子所應有的教育與照顧,那麼,你還憂心些什麼?如果作為一個學生的你,已經儘力、用心地求學,那麼你已經為你的考試成績創造了一個好的因緣。好的條件當然會產生好的結果;那你還擔心些什麼呢

  其實,人生幸福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是不是?一切只在平常自然

  ◆無常使痛苦人生起勇氣

  如果你現在正受到嚴重的困擾,被難過的情緒所層層捆縛,那麼,你最想聽到的一句話應該是:「這一切很快就會過去!」這句話將帶給你歡喜、雀躍何止萬分!

  而如果你確實知道,並且肯定:「這種痛苦是不會永久的!」這不是可以使得頹喪、悲傷莫名的你激起無限的勇氣嗎?

  無常使樂轉苦;同時也使苦轉樂;無常的轉變是自然演變的一種現象使我痛苦的並不是無常,而是對常、對永恆、對不變的執著。只要我們真正洞悉無常,我們便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又何來絕望?何來所求不得?

  正因為我們貪戀著感覺所帶來的快樂,而對這種感覺的轉變生起痛苦、抗拒。如果不貪快樂感覺,那麼,所謂不好感覺也只是一種自然生滅,又何來苦惱?

  因此,當我們覺得痛苦時,冷靜地觀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終究會成為過去。事實上,它只是某個事物生滅,某個念頭感覺生滅

  不要向痛苦低頭,因為它並不能永遠困擾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為它也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旦因緣分解,它便會轉變以致消失得無影無蹤。

  ◆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

  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認識無常是為了滅除煩惱痛苦;所以,佛法才說「無常」。

  佛法是滅苦之道也就是熄滅苦惱的方法佛陀為了熄滅人生的種種苦惱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對世間實相的洞察,對苦惱根源的發現佛陀是一個專科醫生那樣,為人生的苦惱找出了根源,然後將這個「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們的身體恢復健康。所以,佛法也是清凈之法。

  由於無常的變遷為我們帶來了種種煩惱痛苦,所以對它有所認識是必要的。當我們認清無常真相之後,也就出了苦惱的根源:對「常」的執著。如此一來,病源已明,病也就易於痊癒了。所以,我們才會說: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比較輕松的態度看待無常那就是:無常的變化使得人生充滿樂趣,時時為我們帶來驚奇!

  無常使我們的生活不致於枯燥乏味。使得我們對一本小說有著追讀下去的興趣的,不也正是這種「未知的結局」嗎?那麼,有時也把人生當作一本還沒有看完的小說,並以此來保持一份對生命熱誠和繼續努力下去的歡喜吧!雖然明知小說必有結局、終章,但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究竟是悲劇收場或是大團圓的喜劇性落幕?這些都是使得我們充滿興味地去閱讀一本小說的推動力。同樣的,雖然明知會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結束,不也是很令人感興趣的嗎?更妙的是在這本叫做「人生」的「活書」里,主角是我們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經歷了幾番悲喜、層層苦難之後,我們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證果的聖人們那樣,了無罣礙地說一句:「我的生死煩惱已經結束了,清凈的行為都已經建立,應該履行的義務職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任何煩惱束縛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那就得視乎我們是否努力精進了!

  總的來說:使我生起痛苦煩惱的,並非「無常」本身,而是我們對「無常」的拒絕接受和對常的執著、不舍。可以說,苦惱是由於對無常無知所引起的。因此,只要真實認識無常、坦然面對無常,並且,努力地把握眼前的每一個「此刻」,把心安住在每一個「現在」—不去眷戀、追悔過往,也不欣求、擔憂未來;那麼,你一定可以活得比從前更好!

  (注意:是確定的「現在」,而不是那個存在於你的觀念中但事實是早已成為「過去」的「現在」。因為,當你觀念捕捉到這個「現在」時,它早已成為「過去」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