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露華: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業露華
  五台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人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圓仁,在唐文宗時以「請益僧」的身份來華參學,曾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四月來到五台山他在台山巡禮朝拜文殊菩薩聖跡,參觀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後逗留將近兩個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不僅大量記敘了唐代中國佛教狀況,也對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實具體的記載,為我們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在我們閱讀圓仁的《人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關五台山部分時,可以注意到,他曾多次提到過「普通院」這么一種組織機構。圓仁在進五台山途中,幾乎都是投宿於普通院,並在普通院中打尖歇腳。他還對普通院作過一些解釋,在《人唐求法巡禮行記》第二卷,開成五年四月廿三日條中說:「普通院常有飯粥。不論僧俗,來集便宿。若飯時即與飯,無飯時不與飯,不妨僧俗之赴宿,故曰普通院。」由此可見,所謂普通院,是在台山及附近進山途中設立的一種專門接待來往僧俗寺院,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前來朝山參拜的佛教信徒提供一個休息及住宿的場所,有時候它也為這些朝拜參訪者提供一些簡單飯食
  五台山是太行山脈的一支。它分布於山西省的繁峙、代縣、五台縣和河北省的阜平縣。環基周圍,幾達五百餘里。四周分別有雁門、龍泉、平型、牧護四大關口。五台山雄踞於四關之中,盤礴數川。這里山勢陡峭,山路崎嶇,氣候嚴寒,風沙不斷。險峻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條件,往往給前來巡禮朝拜的人帶來極大的不便,特別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加上這些嚴酷的自然條件,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巨大困難,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在這情況下,為朝山者在旅途中提供必要的食宿方便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普通院的出現,適應了當時佛教發展的需要。
  《大宋僧史略》卷上,「創造伽藍」條中列舉了六種伽藍之名,其中第六種即為普通院。下面又注有「現五台山有多所」,說明在宋代,普通院在五台山還為數不少。在《人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圓仁詳盡地記載了他進出五台山時,一路經過的一些普通院。圓仁是從禹城縣(山東省)渡黃河,往西北方向,向五台山進發的。一路上經德州、唐州、冀州、趙州、鎮州等地,於四月廿三日到黃山八會寺,即上房普通院。院中唯有兩僧,及一黃毛狗,此狗見俗嗔咬,見僧則振尾畏馴。這是圓仁首次記載五台山普通院。接著,他西北人山尋谷行,在距上房普通院二十里處,到劉使普通院,當日便宿於此。
  廿四日,西北行廿五里,過一嶺,到兩嶺普通院,齋後,又西北三十里,到果苑普通院。
  廿五日西行十里,到解普通院,在此碰見巡禮五台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餘人。
  廿六日到距北廿里之處凈水普通院,接著越兩重嶺,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從塘城西行十五里到龍泉普通院。
  廿七日從龍泉西行廿里到張花普通院,在此途中,齋後行谷十里,到茶鋪普通院,又踰大愎嶺,行三十里,傍晚到角詩普通院。
  廿八日,圓仁來到距角詩三十里的停點普通院。這兒已能望見五台山的主峰,他遙望西北方的中台,只見樹木異花不同別處,奇境特深,五頂圓高,狀如覆盆,不禁伏地禮拜,潸然淚下。自廿三日在上房普通院起,開始進入五台山境,行到此時,人山谷行,已經過六天。停點普通院是個較大的普通院,又處於交通要道,所以來往僧俗較多。次日院里設百僧齋,還特別邀請了這位來自異國的僧人赴齋。圓仁在這兒還遇見了來自浙江天台國清寺的僧人巨堅等,因他們正准備回浙江天台山,因此圓仁還托他帶信給在這時正在國清寺的日僧圓載上人
  五月一日,圓仁離開停點普通院,來到了五台山竹林寺,開始進行巡禮朝拜、訪問清益的活動。其間於五月廿二日出北台東行廿里許,經上米普通院到東台。圓仁在五台山上共考察了二月有餘,於七月五日回到上房普通院,並開始向西南的長安方向進發。六日經過思陽嶺,到達五台山南山門處的大賢嶺普通院,從那兒到五台縣,渡過胡陀河(即滹沱河)、忻誕下襄縣,於九日中午到胡村普通院。十日到宋村普通院,又行三十五里到關城普通院。十一日到大盂普通院,十二日到白揚普通院,並於當晚宿於古城普通院,次日到太原府,更西南行至清源縣宿普通院,接著往南至晉州城內之市西普通院,再往西南行五十五里宿景雲普通院。
  以上,我們不厭其煩地具體摘引了圓仁在《人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錄的有關五台山普通院的資料,是為了能對五台山普通院的情況有較全面的了解。從圓仁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
  一,唐代五台山存在著很多普通院。圓仁是從山東禹城方向去五台山,然後又出南門至太原,往西南方的長安進發的。在他進出五台山途中,所經過的普通院,據記錄下來的就有二十多個。而圓仁經過的,只是五台山諸多進山道路中的一條。在敦煌千佛洞壁畫台山圖中,就畫有從潞州(山西潞城縣)經南關至太原府以及從臨汾經霍縣、文水至太原府兩條去五台山巡禮路線。另外,李相之《五台山游記》中說,五台山東西南北四門,分別是四方香客來山朝拜的門經。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在這些進山途中,必定有不少這種類似接待站的普通院,起碼在宋代還存有不少,故贊寧在《大宋僧史略》中還說:「現五台山有多所。」
  二,普通院主要是用以接待四方前來朝山巡禮的僧俗為他們提供一定的食宿和休息條件,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如圓仁在劉使普通院和停點普通院曾兩次遇到天台國清寺前來五台朝山的巨堅等四人,在解普通院又遇見前來巡禮五台的僧、尼、女人共一百餘人,這些前來朝山者都是投宿於普通院中。此外,對於台山寺院來講,普通院也是山上僧人進出或運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一個中繼站。唐代是五台山興盛發達的時期佛教各派各宗,在五台山都建有自己的寺院,唐朝歷代帝王又不斷敕命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因此,在唐武宗滅佛以前,五台山寺院僧尼數量極多。要維持如此大量的僧眾日常生活,每日生活必需品的消耗量就是一個極大的數字。由於五台山本身自然條件所限,物產並不豐富,因此這些僧眾衣食和日常生活所需,主要是依靠山外施主供養。如圓仁在大華寺曾遇見汾州頭陀僧義圓,他是五台十二寺及諸普通蘭若供養主,十年來,每年送大量物品上山遍山供養。這樣,在進山路途中,沿途設立一些有如驛站的休息,住宿處所,是十分必要的。圓仁在劉使普通院就曾遇見過一支運送油料的隊伍,他們是五台山金閣寺僧人義深等,於深州求油歸山,所帶的油和麻油要用50頭驢馱運,其數量當然不少了。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支運輸隊伍,如果在半道上沒有這么一些固定的食宿站,將會有多少困難
  第三,各普通院之間,互相距離不等,有相距50餘里的,也有相距只有10多里的。這種疏密不一的情況,大概是因山勢、地形等自然條件決定,這對於進出五台山僧俗香客是非常便利的。他們每隔一定距離,就可停歇休息,消除疲勞。五台山方圓五百餘里,,四面高峰張列,拱擁五台,重壚周繞,峰谷重重,「從東人台山,人山谷行五百里,上至谷岩之頂,下到深谷之底,動經七日,方得到五台山地。其餘三方四維,亦是遠涉山谷,方到五台。誠知五台山乃萬峰之中心也」。由此可見,要穿過重重群山,到達萬峰之中心的五台,如途中沒有這些遠近相間的普通院作為休息和投宿場所,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第四,從圓仁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普通院的規模大小不一。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僧人數名,而有的則規模較大,屋宇寬敞,能同時容百餘人投宿。從經濟情況來看,也大不一樣。有的能供應粥飯,甚至能設百僧齋的,如龍泉普通院和張花普通院,都是「院有粥飯」供僧俗齋食,而停點普通院能「設百僧齋、赴請同齋」。由此看來,這些普通院的經濟情況,相對來說是較為富裕的。但也有些普通院在經濟上卻相當拮據,如圓仁經過的兩嶺普通院,「院中曾未有粥飯,緣近年蟲災,今無糧食」。以致圓仁等人只能自行舉炊。此外如角詩普通院,也是「院無粥食」。圓仁在談到這類普通院情況時說:「普通院深山無粥飯,吃少豆為飯,從趙州已來直至此間,三四年來有蝗蟲災,五穀不熟,糧食難得。」看來,連年災荒,糧食歉收,使這些普通院的經濟也受到極大影響。好在普通院主要是提供來往僧俗休息和投宿的場所,「有飯即與,無飯不與,不妨僧俗赴宿」。所以盡管經濟狀況不佳,卻並不影響普通院履行其應有的職能。
  五台山普通院是五台山佛教寺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為方便前來巡禮朝拜五台山這樣一個佛教聖地僧俗而產生的。它的出現,除了為前來朝拜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外,還適應了五台山佛教發展的需要,因此它對五台山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