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1、為什麼進取 時光易逝,來日無多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佛教具有豐富的進取思想,在理論上其進取思想就直接體現在經論中對「慎勿放逸」或「勤修精進」的系統表述中。很明顯,「放逸」和「精進」是一對含義相反的辭彙,「不放逸」即是精進」,「放逸」即是不「精進」。

  《妙法蓮花經》卷七有「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得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在佛教中,「精進很重要也有很高的理論地位。「精進」是「六度」之一。「六度」即六波羅蜜多,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是佛教名詞,指的是六種生死此岸到達涅彼岸方法和途徑。是大乘佛法修習的內容。三國時吳國康僧會編譯的《六度集經》其中就專門有一章為精進無極章。南朝梁僧祐編《弘明集·卷十三》解釋說:「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一心,六曰智慧……勤行所習,夙夜匪懈,精進也。專心守意,以約斂眾,一心也。」這里的「五曰一心」與「四曰精進」分別是一度,「精進 」也即勤奮不懈,也即「慎勿放逸」。比如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無常偈說道: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如果要精進,要「慎勿放逸」,就必須要謹慎忍耐,這樣才能夠成就修行。《金剛經》有雲:「一切法得成於忍。」稍有不慎或忍耐不住,就會放逸;而一旦放逸,人就對貪、嗔、痴三毒不能夠再加以節制,這樣人就會任性放蕩,沉湎墮

  落。所以要精誠集中,不能放逸。

  佛教人生態度是直面人生中的種種問題,通過銳意進取來解決這些問題。佛教之中不僅有著完備的理論系統,而且還包含著豐富的實踐內涵。可以說,佛教為人提供精神樂園的一方凈土失意的人誠然可以在其中得到世間難以覓求的休憩和慰藉,而真正對真理人生宇宙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又何嘗不可以在其中得到理論的充實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以及實踐中的著力之處呢?很多人生命在經歷過種種曲折之後,在佛教這里總是會豁然開朗,進而發出由衷的感嘆:此處原來別有洞天!

  1、為什麼進取

  對於一個佛學修習者而言,最重要事情莫過於建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進取觀了。修行是個大事,它是人生最重要事業,也是生命中其他各個事情基礎的平台。修行得好,許許多多的個人問題、家庭問題以至於社會問題都會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當然,首先最基本的就可以保證這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加自由。良好的修行人生進步的牢固基礎,是實現生命意義的堅強柱石,是開拓智慧空間的無形利劍。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只有修行人才能夠超越愚昧虛妄,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修行這件事實在是太重要了,半點也馬虎不得。

  下面,我們來詳細談一談為什麼一定要樹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進取觀。

  時光易逝,來日無多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感覺到時間在匆匆流逝。就如同當年孔子在河岸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果你今年三十歲,那麼你可以問一問自己,你二十歲的時候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想法:「三十歲,太遙遠了! 」結果似乎什麼也沒有來得及做你就已經三十好幾了,用時下流行的話講就是「奔四」了。同樣的,如果你今年四十歲,你也很可能會有這樣類似的想法:「五十歲,還早著呢! 」其實十年時間也會得很快。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悄然逝去,很多人連它的尾巴都抓不到,忙忙碌碌的整天不知在做些什麼,或者是做一些事後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對我生命本身沒有什麼根本的幫助。死生事大,無常迅速,這是生命中亟需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

  關於時間的寶貴,我們先來聽一聽佛祖釋迦牟尼是怎麼說的。

  有一次,一個人問:「世界上面,什麼東西是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能分割而又最廣大,最不受重視而又是最容易讓人追悔,倘若沒有了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生不息?」

  佛祖釋迦牟尼回答道:「世界上最長的東西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是窮盡的;最短的東西也莫過於時間,因為人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就一命嗚呼了;在等待著的人們看來,時間是最慢的,在尋歡作樂的人們看來,時間最快的;時間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不知道時間寶貴的人們,在人生將近暮年的時候都會惋惜追悔;沒有了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那些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時間的洪流會把他們沖走,在歷史的長河裡不留一點痕跡,而那些偉大的的人物,盡管他們的肉體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時間把他們的功業凝固起來,使他們永垂不朽。 」

  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很多人所做計劃都很大,都是不切實際、好大喜功,最終也都是在浪費時間。所以切莫等到垂垂老矣的時候,也就是徹底失去時間的時候才知道擁有時間、有青春是一種最大的幸福時間流水,一去不回頭,時間是這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會時間帶走!把握住生命,把握住時間,把握住現在,才是最為重要的!

  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假如人的一生以平均接近七十年計算,那麼至少會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夢中,那麼其實只有四十多年是清醒著的而已。這四十多年中,除去童年年幼無知有十餘年,老病之時風燭殘年有十餘年,最多隻剩下二十年可以給人留下來認認真真地做事情。而在這二十年中,還要有養家糊口的工作操勞,有人事往來的必要應酬,再有就是少年時候游戲流連的放逸荒廢,那麼可供用度的時間就只剩下十年了!如果不下決心抓緊時間修行,那麼這一輩子就是一事無成了

  再進一步說,又有誰敢保證自己一定能活到七十歲呢?在我身邊,死亡事件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難以計數地發生,其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壽終正寢、盡享天年而中道夭亡呢?有機會的話,人們應該都到醫院太平間以及殯儀館、火葬場去看一看,死者中有多少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俊秀,有多少人是充滿幻想少年兒童醫院其實是最好的人生教育基地,隨便什麼時候,那裡總是有很多的重病之人,其中不乏身強力壯者,他們整天痛苦不堪,呼天搶地,承受著身體心理的雙重摺磨。這時候他們只是覺得身處地獄,哪裡還會有時間修行呢?我們再到醫院婦產科看看,不少新生嬰兒呱呱墜地不久就夭折了……前不久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幾個時就死了數萬人,其中有很多還是中小學生。幸好,現在我中國人身處於一個太平盛世,還可以太太平平地過日子。所謂「寧為太平狗,不為世人。」你可以看看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由於戰爭、饑荒、水災、火災、地震、疾病瘟疫以及各種事故所導致成百上千的生命的結束,幾乎每天都有,那真是人命如草芥,人死如燈滅。

  所以,秉持著「我將來還有時間」這種想法的人,實在是非愚昧

  我佛釋迦牟尼早就深刻闡明:人命其實不是以年或月或日來計算的,準確的應該是以呼吸來計數的。因為人生命只是懸諸於呼吸間,人的呼吸能有停頓,一呼一吸持續不斷,只要有口氣上不來,人就死去,就成為隔世!因此,凈土宗印光法師直截了當地提醒:要時時刻刻將一個「死」字貼在腦門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死」在我們一出生時就如影隨形地緊緊貼在我們背後。我們只有認識到它的存在,才能夠督促警策我們,使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而猛利修行。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記住它,把它當作是最威嚴剛毅的老師,那麼我們就可以慎毋放逸、勤修不懈,這樣才可能渡過生死大海,到達無生無死、究竟涅槃彼岸

  密宗的一位上師曾經對弟子們說:「我當初就是因為怖畏生死才去住山修行。雖然吃了不少苦,但是,一想到死後地獄痛苦我所受的這點苦根本就不覺得什麼了……」

  這位上師受了常人無法忍受之苦,在雪山裡長年累月地修行最終成就了很高的果位。

  還有一位大師他在深山的一個洞窟中修行,而岩洞入口處荊棘叢生,幾乎把洞口都遮蔽了。他每天進出這個洞口時都往往被荊棘掛住衣襟。開始時他還打算把這些荊棘全部剷除掉,但是他轉念又想:我現在是進洞,也許我根本就等不到出洞,今天就會死在洞中,還是抓緊時間修行要緊!當他出洞看到荊棘時又想:

  不知道我現在出了這個洞口,還能不能再進洞,這些荊棘還是不要管它了……如此多年,一直到他修行有了成就而最終離開,這個洞口依舊荊棘叢生。這個上師修行成功的一個關鍵之處是他懂得:時不我待,把自己拔出生死苦海要比剷除洞口的幾個荊棘緊迫得多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對修行者而言,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很重要,必須經常反省自身。古代有一位佛學修行者,他每天入睡前,總是要嚴格反省自己一天來的修為進益。他有時候會發現自己今天沒有用功或是毫無收獲,就痛苦地對自己說:「一天又過去了我又過了一天啊! 」其實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用心做好每個事情就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機會。在用心用功之後我們其實都應該像這位修行者一樣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又進步了,有沒有又空過了這一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