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有很多人都不能正確理解佛法中的「忍」字,他們往往以常俗之見來理解「忍」。他們想當然地以為佛教既然提倡「忍」,那就是什麼事都不能計較,對什麼事情要忍辱、忍讓、忍受,所以佛教就是保守的、消極的,甚至是悲觀的、厭世的。
佛法修行者應該正確理解「忍」,樹立「正見」。佛教講的「忍」不是沒有原則的忍讓、後退或消極,而是積極向上精進修行的「忍」。佛教認為,從「忍」中能夠增長智慧,從「忍」中能夠增加功德,從「忍」中能夠去除我執,從「忍 」中能夠促進修行,正所謂「忍隱精進」。所以,我們應該重視佛教本有的進取精神,善於使用堅忍的力量,這樣才能夠增進修行。
具體來說,如果要修行,就必須與我們的身體和內心作戰。與身體作戰,就必須能夠忍受身體的各種各樣的疼痛、酸麻、漲熱等感覺,而與我們的內心作戰,則必須要清除我們的內心的自私、煩惱以及種種世俗的想法。如果沒有進取的勇氣和堅忍的力量,這些身心的諸多問題又如何能解除呢?
結合打坐最為常見的三個問題,我們先來談一談如何解決修行中身體首先遇到的各種問題。當然,身體和內心的狀態是密不可分的,這里也必然會涉及到關於內心的問題。
要打坐參禪有進益,必須要忍痛、不睡、不想,這樣才能夠把身體的問題基本解決。
所謂忍痛就是忍住腿的疼痛。一般的人剛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都會發現自己的腿很硬,壓不下去,等到盤上一會兒,腿就會特別痛。女子或者是筋骨特別柔軟的人的腿會聽話一些,痛楚會小多了,但是很多男子腿硬的很,只要盤上一會兒雙腿就會痛得要命,這就很難過這一關。要想雙腿柔軟,不在打坐時給你添麻煩,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平時多加註意,多加練習。最好每天都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雙腿,條件許可的話,看書,寫字都可以把雙腿子盤起來,甚至在睡覺時把雙腿架著不放。如果你有毅力的話,大概一年的時間,雙腿就可以練得不疼了。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毅力,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這雙腿還是硬邦邦地盤不起
來,這時候你的修行可就實在有些見不得人了。這樣的人多得很,但是這一關不過,打坐就很難練出定力來,修行可就差得多了。
所謂不睡就是要消除坐禪中的昏沉、昏睡。很多人坐禪的時候坐著坐著就睡著了,甚至比躺著睡覺都睡得香、睡得快,這就是昏沉關。這一關其實很難度越,甚至比第一關的腿痛還要難對付,還要難克服。為什麼呢?因為他一上坐就睡著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什麼正念都提不起來無力自拔,這幾乎也就無可救藥了。而且,雙腿只會在剛剛開始打坐的時候出現,一旦你硬挺住把這關熬過去了,那麼這個難題你就已經克服了,以後再打坐你的雙腿就不會再成為什麼問題。但是,你的昏睡魔頭卻不是這樣,它幾乎是與你修行的整個過程形影不離,所以你就很難克服它,但也不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比如你為了白天打坐不昏睡,晚上可以特意多睡一會兒,或者是在早上剛剛睡醒的時候打坐,這都可以讓這個睡魔稍稍遠離。但是這些也只是暫時的辦法,長期來看,還是要你提起精神,時時驚醒,刻刻覺照,在長期的反覆爭奪中把它徹底趕跑。
所謂不想就是停止妄想。打坐的時候,往往念頭很多,一個接著一個,連綿不斷,有時候還一窩一窩的,亂哄哄的,平時好像沒有那麼多念頭,這麼一打坐,它們就都起來了。很多時候,打坐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打妄想,根本不是在用功修行,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打妄想跟打瞌睡一樣,也都是難纏得很,往往伴隨你整個兒的修行過程,是修行中的大障礙。
那麼,當打妄想和打瞌睡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對付它們呢?前面提到過,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你提起精神,時時驚醒,刻刻覺照。你的修行要上路,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時時刻刻保持驚醒,慎勿放逸。覺照好比是暗室中的燈,在沒有點燈之前,暗室中有什麼東西,你根本不知道。你要打掃暗室,就必須首先開燈,因為你不可能在黑暗中打掃,那樣的話你永遠也打掃不幹凈。只有當你點上燈,你才能夠看清楚室內的東西,才能夠有目的、有步驟地打掃。清除我們心中的無明,要去除昏睡和妄想,也應該點燃心中之燈,進行全面、清楚地覺照,才能夠把它們破除。
「覺照」與「四念處」法門類似,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念念都不應該離開的根本方法,時時刻刻都要守住心中的這片光明。古人把「覺照」這個修行方法比作是放牛,放牛者要盯住牛,時時刻刻提防著它,不讓它犯人苗稼。牧牛者就是我們的覺照,牛就是我們的心。用時時刻刻的「覺照」管住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妄想心逐漸平靜下來;用時時刻刻的警醒提住我們的心力,使它不會陷入昏睡。所以自心的覺照一定要有力度,沒有力度,就不能降伏昏沉和妄想。古人把「覺照」比喻為一把寶劍,用這把寶劍可以斬斷妄想、煩惱和無明。但是,有時候寶劍的劍刃也會變鈍,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經常磨洗,這樣才能夠發揮作用。
那麼,「覺照」的力度從何而來呢?可以說是從慎勿放逸的進取心中來,也是從念生死無常中來,而最究竟的是從發菩提心中來。我們佛法修行者所發的菩提覺悟之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之心。所謂「四弘誓願」就對菩提心的最好註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了這樣一個宏大的目標。你才會知道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因而你就會認認真真地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哪怕這件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微不足道,但是你的心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它絕不是可有可無,所以你絕不可以有一點點懈怠。
所以修行的人,必須忍隱精進,萬萬不可懈怠。精進就是入道的基,懈怠就是退轉的路。所謂忍,就是要不可怕苦,不可怕難,無日無夜,無忙無閑,行住
前面說過,與我們的內心作戰,則必須要清除我們的內心的自私、煩惱以及種種世俗的想法。這裡面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慾望的問題。
有些人會說,不是要「忍」嘛,慾望來了,忍住就行了。其實僅僅靠忍,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能長期、徹底地解決問題。比如就是男女色慾的問題,從古到今有多少人犯錯誤,難道他們都不知道「忍」嗎?這里有一個慾望如何轉化的問題,可以仔細討論一下。
欲雖然是一種由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但是其根子甚深,可以溯源於本性,可以說是人的生命中本有的一種源源不竭的力量。就佛法修行而言,慾望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貪慾,一種是善法欲。貪慾是陰性的、向下,而善法欲是陽性的、向上的。這兩種慾望都是涌動不息、沒有窮盡的,只要我們的生命存在,它們就永遠也沒有停止的時候。
《法句經》把貪慾比喻為樹木不停地生長枝葉,比喻為水不停地流淌於池沼,「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有一句俗語「慾壑難填」,就是來形容人的貪慾有如大峽谷一樣難以滿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是剛剛得到了滿足,就又想要得到下一個。針對這種情形,有一位哲人說過,慾望有雙重悲劇:慾望得不到滿足是悲劇,慾望得到滿足,立刻就有了新的慾望,這又是悲劇。在現代中國,人們的慾望已經被充分的刺激起來了,剛剛溫飽的人想要小康,達到小康的人要富裕,富裕的人要奢侈,有了小房想大房,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億萬……正是這種貪得無厭的慾望,驅使人們不停息地對物質生活進行著所謂「追求」、「奮鬥」的過程,還美其名曰「發展」、「進步」。
向上的善法欲,也有這種永不知足的特性,它驅動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求道精進,尋求大智大慧,在宇宙和人生的無窮奧秘中苦苦探求。我們之所以參修佛法,正是有欲有求,希望能夠獲得菩提智慧,獲得徹底的解脫,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進而能夠以這種只有佛才具有的甚深智慧照察三千大千世界,普度眾生、弘化十方……這種追求可謂是一種極大的慾望,甚至是善法欲的極限。佛經中我佛釋迦牟尼曾經自我表白:「我本以欲心不止故得佛。今雖成佛,猶欲心不止。」我佛釋迦牟尼成佛後之所以仍舊欲心不止,是因為修行沒有止境,普度眾生也沒有止境。我佛釋迦牟尼尚且精進不惜,我等修行之人又怎可懈怠呢?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比,以及我佛釋迦牟尼的實例解說,可以看出,我們修行的人其實有一個重大任務,那就是要把心中的貪慾轉化為修行精進之欲,貪慾有多麼熾熱,我們的善法欲就要有多麼熾熱,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對佛法以欲求之,把修行佛法當作我們生命的本能,第一需求,這樣才能夠專一精進,慎勿放逸。
那麼,「五欲」,或者說財欲、色慾、食慾、名欲、睡欲到底應該如何轉化呢?這里拋磚引玉,就筆者的見識簡單談一談。
一、財欲,是人對財富的需求,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普通人的一生都在圍繞著錢財奔忙,年輕時用健康換錢,老年時往往用錢就換不到健康了。所謂「一生奔忙為口糧」的情況在現代社會還是有很多,但實際上有更多人之所以奔忙不休是因為貪慾不止,也有一些人僅僅是因為沒有更好的事情做,不工作的話他們會無處安歇,只好沿著習以為常的道路繼續奔波下去。這其中大多數人一生操勞的結果往往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什麼產業,什麼存款,你自己的吃穿用度哪裡用得了那麼多呢?
二、色慾,主要是指對異性的需求,這裡面涉及到人類傳宗接代的根本任務和生命的本質,但是現在很多人的色慾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基本含義,附加了太多太多的其他的人為因素。超出基本需求的色慾就是淫慾,集中體現著人們對虛妄的追求。
三、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是「我執」和「我慢」以及「財欲」的直接體現。有名就有利,現在的人為了求名不僅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且是上天入地無所不用其極了。怨嘆連連,為名所困、所苦、所累的人雖然不免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很多人也是看不開、邁不動。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自我選擇的勇氣還是十分必要的。
四、食慾,是人類對食物的需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原因。飢餓是最好的調味品,超出基本需要的飲食就是浪費。
五、睡欲,是人們對睡眠的需要,他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一個原因。就平常的人來說,每天要睡八小時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這是人生中一大筆有待發掘的巨大財富,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要進取就一定要利用好這些睡覺的時間。
通常情況下,以上所列舉的五欲之中又以食慾、色慾最為突出。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也就是說生理的需要是人類慾望中最大、最根深蒂固的慾望。而食慾、色慾相比較而言,色慾或者說是淫慾又為禍最烈,佛法修行之人,一定要把淫慾轉化掉。在《大涅槃經》卷六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是我佛釋迦牟尼再三告誡阿難淫慾之心的危害,值得深思: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語,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對「欲」進行轉化的思維和能力在佛法修行中很重要,比如達摩大師在《悟性論》中說:「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就是說,我們要善於把握並轉化心中的種種起念,進而由煩惱中生發出菩提,就像是淤泥之中生出蓮花。修行佛法也就是要我們學會這一點,即「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達摩大師又在《破相論》中解釋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問題時闡釋了「轉」「三毒心」為「三解脫」的重要,他說:
阿僧祗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祗,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河沙惡念,於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祗……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祗劫。
我佛釋迦牟尼在《金剛經》中多次強調的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並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為轉識成智。達摩大師在《悟性論》中也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古代禪宗大德也反覆教導人們要反妄而歸真,要轉識而成智,這樣才能超出三界,了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