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師山·紫雲居士:維摩詰經佛道品點滴言

維摩詰佛道品點滴言

葯師紫雲居士

  上期已明了佛國的殊勝,這期我們來看看維摩詰居士如何教導我們通往佛國的大道並了解什麼是佛道

  文殊菩薩是協助眾生智慧的佛菩薩在此處代替佛弟子維摩詰居士請教如何通達佛道及什麼是如來種這二大問題,這也是當今學佛者的主要課題。

  壹、如何通達佛道

  菩薩於各道中行事時內心無怨無悔,要了解各道眾生的特質。協助各道眾生以解其苦,而自己心不染、行不著功德圓滿可入佛國。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雲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下面說出得道修行者菩薩在各道渡生時,仍能自在不受染,或做各種事時不與俱、不執著,保持著菩提心及護著本心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 

  菩薩地獄道渡眾生時,本性不受到垢染,渡生時慈悲為懷協助他們將業障痛苦消除。(此處應該學習地藏菩薩的本願)

  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菩薩畜生道渡生時,教導此道眾生改變自以為是、以錯為是及無明憍慢的習性使他們能轉入佛性慈悲理念中。

  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 

  菩薩餓鬼道中教導眾生破除他們只管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使功德具足,早升善道。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聲聞修行人比較自私,只顧自己解脫,而不願菩薩道。菩薩聲聞道中眾生說明大乘佛法,以破除修行錯誤認知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魔有魔的觀念認知,在色界及欲界中,他化自在天及大自在都有自我、自大的習性菩薩要用智慧及方便法教導,而不被他們所誘惑,此時佛法的正知正念很重要的依據。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色界及無色界眾生有好大喜功、注重排場的特色,所以菩薩教導他們一切事要能知成住壞空的自然道理,一切隨緣因緣具足努力行事,而不著名與利之事。如此則能破除心中障礙而使修行更上一層樓。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辟支佛有大智慧菩薩教化辟支佛眾生大悲、大慈心,使具有辟支佛根器修行者更上一層入佛道。辟支佛的空慧定性很好,但須加強行菩薩道,在福報方面增長資糧,才可完成佛道佛道是要福慧雙修、缺一不可。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菩薩邪道外道渡生時看到不正確的觀念時,仍不舍邪道外道眾生促使其斷不正確的認知而能入佛道,走正確修行路途。

  現於涅槃而不生死。 

  涅槃二種,為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無論那種方式,仍須繼續渡有緣眾生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凈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勸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達世間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凈。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菩薩在欲界渡生,調教的方法可用下列各種方式,在維摩詰經的後面文章中有說明貪瞋痴要不與俱。此處是指已有修為菩薩,身在欲界而心在佛處。一般用下列的方式可以教導眾生的不明。 

  貪欲用離染法。瞋恚用慈忍方式,使無有恚礙。愚痴智慧調心,通達世間及出世間智慧。慳貪用舍內外。毀禁用凈戒而學習使不犯。懈怠用勸修功德。亂意用念定力增強。諂偽用善方便隨諸經義。憍慢用視眾生橋樑就無法再如此。煩惱用心清凈。訥鈍用成就辯才,總持無失。邪濟用正濟度眾生。有妻妾婢女用離五欲。資生用無常。 

  因此仍要觀無常環境很好,以為自己沒有煩惱眾生,總有一天仍會死亡,或失去所有及自己所愛。那麼為什麼不學佛了脫三界找回自心呢?如此可以生生世世乘願再來,做自己的事,不為因果業障困惑之苦

  貳、如來種是什麼?

  如來種是啟動成佛種子動力。換句話說,破除無明種即下面所論的十項即可成佛、為如來。其實應該說一切煩惱都是如來種。此處有些觀念紫虛居士在弘法時已有詳論,尚有不明時,可再討論、研究。

  於是維摩詰居士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修行正確方式才可以佛道。處三界內用有為法,三界外用無為法(此處屬無上密法)。若無法用無為法繼續修行是不能發菩提心的。因此用了一些譬喻,如蓮花生於污泥之中,下巨海才得無價寶珠。最終目的是說凡夫及不明眾生要實修實證及要深入各界渡生,學習菩薩精神以後,了知詳情,才能通往佛道。若如下文所言,以世間清凈無為觀念(空無),終無法入正法修行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苦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苦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劈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修行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一切相對之事或煩人的事皆為如來種,這可透過實修實證修持了解,最後當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不退轉,此時才不過是剛剛學佛而已。因此當面對困境時要知道這是修行上的增上緣,勿氣餒、勿煩惱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爾時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

  對聲聞界提出的忠告是相當嚴厲的,修行業障重的眾生都可以發無上心,因業障重的眾生都有禮佛、拜佛供佛的心,獨對聲聞界自以為修行很好只在頑空下自以為是,又不再發菩提心度眾,因此想入佛道是非常難辦的。所以說他們是永遠無法在佛道上再走,所以大家要切記!切記!勿在此處留戀,而要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參、居士修行方法

  維摩詰特別強調居士修行法,而且說明若看完此段後,仍不能發菩提心應是痴冥無智之人。 

  爾時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居士修行法如下:是用一首偈來勸告居士。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請參考原文) 

  居士修行因有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及一些人間有一東西這只因緣際會成熟而已,並不是究竟,最究竟的是要證法身、證自性,因此在偈中說明如何拜佛學佛目的很清楚可以知道的。 

  居士修行要身在紅麈、心在佛處,若無法做到,那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最好是要護住本心,使其不染,那麼回凈土也才方便。對世間不著,視為夢幻泡影,如是經過長時間的修習後,才可一步步地前往佛道。 

  菩薩眾生應該朝下面幾個方向努力: 

  一、知道成正覺的路途及上求佛道的學習路程。 

  二、在各道中下化及饒益眾生方法。 

  三、用大乘方式修行。 

  四、佛國凈土狀況。 

  五、供養法。 

  六、降魔及建道場。 

  七、最後已達由有量到無量的空境界,才由「空」起「用」,以方便法度無數眾生。道無量,行無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生,並讚歎如來功德

  看完這一佛道品,再看葯師山的修行方式,不也是如此嗎?維摩詰居士深知「居士」的障礙也在此說明一切,但一定要知道很多事,以不染、不與俱的方式處理,深刻了知自己本心清凈自在,無量。即使在世間或其他不好的道中也很自在。要達到如此境界(也是通往佛道過程),是須要學習行菩薩道的方法。願大家在葯師山學習菩薩道的精神。(很多學習的過程屬無上密,一定須要到某一次第才能了解真正的意思,千萬不要盲修瞎煉,如不染、清凈心、不與俱、供如來等,都有方法,依次第學習自會了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