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里,我們已經將四宗的宗義,擇要介紹完畢。接下來,便應該介紹應成派如何評價各宗的宗義,由此顯出一個「道次第」。
應成派認為,由自續派以下,各宗的空都是不徹底的,其不徹底,僅有程度的不同。
他們的不徹底,都由一個觀念造成:認為假必依實,倘若一點實法都沒有,則假法亦無由安立——在這樣的立場下,他們反而將不立實法的人,視為落於斷邊。
自續派跟應成派最大不同之處,是承認一切外境有自相。這即是他們執以為實之處。
自續派見世俗法,一方面見其如幻,可是一方面卻又覺得這「如幻」是有自相的。因此說,勝義無自性,世俗則有自性。世俗法在世俗諦的層次,這自相即是它自性的表徵。
應成派則不同。見世俗即是見世俗,不覺得它有甚麼自性。因此便不須用「自相實有」來安立世俗的自性。
再說得通俗一點。
自續派對於人(補特迦羅)或對於法(事物或現象)始終擺脫不了一個概念:名言假設之外,總要有點甚麼。
應成派則認為,名言假設就是名言假設,若於名言外有一安立,無論其安立如何微細,都是實執,一有實執,便是「人我執」、「法我執」的煩惱障,由是成為輪回的根本。所以在應成派的立場,若「唯覺有我」、「唯覺有法」,這種直覺觀念並非錯誤,因為它僅屬於世俗名言量。可是一旦加以尋求,則無論認為有點甚麼可得,這「得」便是錯誤,因為成為執著。
也可以這樣說,覺得有「我」、有「法」,一點也不要緊。但有「我執」、「法執」,那便是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我們解脫。
由這樣的觀點,便知道唯識宗的「自證分」,在應成派看來便也是執著。依自證分而建立的依他起性,當然更屬執著。而且比較起來,自續派的執著還細一點,唯識宗的執著則較粗。因為自續派的執著唯在外境,而唯識宗的執著則在內心。
至於經部宗,他們的執著又比唯識為粗,因為他們認許自證分與外境都屬實有。
毘婆沙宗若跟經部宗比較,則他們的執著更粗,他們認為「三世實有」,那就比經部宗只認為「現在世實有」要粗一點。
四宗次第的建立,即依其對「人」、「法」的概念而定。對此二者執著愈粗的,次第最下,而無任何執著(即不依任何實法來建立名言量)的應成派,則次第最上——但須注意,下下實為上上的階梯,所以只是認識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只持上上,便去否定下下。亦不是將四宗的宗義混合來應用,在修道過程中碰到甚麼觀點適合自己,便割取這觀念來支持自己。近人有責西藏密宗隨意割裂宗派理論者,他們其實是絕不理解「道次第」這個重要原則。
可以舉一個例來說明這點—--
學習「純數」的人,雖然層次比「算術」為高,亦不宜因為自己有了純數的概念,便去否定機械式的算術(但卻可以指出算術運算的機械性)。
在運算過程中,有時要應用到「集論」,有時要應用到「算術」,亦並不因為集論的層次比算術高,就硬要不應用算術。當他使用時,亦並非對集論或對算術的割裂。
下面的一張表,應該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這「道次第」的概念。要理解西藏密宗,這概念極為重要—--
有部——內識外境三世實有自性
這張表,是依「有」的立場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有」則愈粗。我們再提供另外一張表,依「空」的立場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空愈不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