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佛教對人類世界的積極作用,是通過最根源性的轉變人心開始的。「心凈則國土凈」,這里的關鍵,是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廣度一切眾生的願心,教化眾生整體清凈,從而創造清凈理想的國土。所以,佛國世界不在他方,就在我們腳下這塊受污染的大地上。「唯心凈土」,是當代「人間佛教」實踐的重要思想來源。藉由廣大菩薩行者的發心修行,而使有缺陷的穢土轉變成清凈圓滿的國土。本文作者王雷泉現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太虛大師痛感早期佛教改革運動之失敗,並為反擊社會上認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偏見,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對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虛強調「人」;相對以往強調死後往生凈土,太虛強調活著的當下,即「生」。「人」,對治過去片面地重視鬼;「生」,對治厭世的、「等死」的佛教。關於人生佛教,太虛有個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由人至佛的升進,在於用智慧超越凡俗層次,達到對現實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薩的理想境界並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須在當下完成。人間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凈化社會,推動人類主體的整體改變。按照太虛的說法,「發達人身即證佛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我們成佛的潛能,而佛性的實現即是從凡夫之身成為法身,這是生命正報的覺悟升華。所以,學佛首先是做人,人圓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從心開始,必須強調主體心的轉識成智、轉染成凈、轉凡成聖。
由生命正報的覺悟升華,帶動環境依報的莊嚴清凈。按照太虛的說法,「淑善人間即嚴佛土」。從當前無始恆轉的娑婆世間,發展到莊嚴圓善的人間凈土。要讓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濁的世間轉變為清凈國土。因此,人間佛教是從青燈黃卷式的傳統寺院,走向世俗社會,從信仰層圈擴散到社會層圈和文化層圈。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群,是新世紀人間佛教運動的必然趨勢。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蘋果理論」,宗教有信仰、社會、文化三個層圈。蘋果核是信仰層圈,即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神聖體驗和宗教意識;蘋果肉是社會層圈,因為佛教在世間,要與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發生廣泛的聯系;蘋果皮是文化層圈,以音聲、形象作佛事,廣泛運用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在這三個層圈中,宗教發展的常態,是從邊緣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師,他原來是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從教授到和尚,從文化層圈走向信仰核心。而變態,是從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現在的佛教,要麼是日益庸俗化,要麼就變成吟詩品茶、風花雪月的東西,這些都是邊緣化的表現。
人間佛教的唯心凈土思想,與指方立相的西方凈土,在真俗二諦論的觀照下,是可以統一起來的。提倡自力解脫,與仰仗阿彌陀佛的他力濟拔,這二者並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後天(佛)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