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人生如何才能八風吹不動?

人生如何才能"八風吹不動"?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一天,佛學造詣頗深的蘇東坡居士做了一首詩偈,叫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偈雲: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禪師看後,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

  東坡居士一見大怒,立即過江責問佛印禪師

  禪師哈哈一笑對他說:「從詩偈中看,你修養很高,既已八風吹不動,怎又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一聽,默然無語,自嘆修養不及禪師

  俗語說:「動則生風」,這即是「風」的來源。在佛家修行中,常提到「八風吹不動」這句格言。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這四順四逆也是四對相反的事:

  利:利益,順利成功是利,凡與自己有益的皆名為利,或稱如意的事名為利;

  衰:衰敗,凡與自己有減損的皆名為衰,失敗或失意亦名為衰;

  毀:毀謗,背後誹謗是毀;

  譽:榮譽,讚美、讚歎是譽;

  稱:稱讚,當面讚美、推重其善是稱;

  譏:譏諷,當面誹罵攻擊、捏造是非是譏;

  苦:苦惱、逼迫之義,遇到惡緣惡境,身心均受逼迫叫苦;

  樂:快樂,歡悅之義,遇到好緣好境,身心得到歡悅叫樂。

  這八種境界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敗的總和。眾生時時刻刻都被這八風所吹動,因這八風而生無窮煩惱。所謂「不住」,即自心安定,心不住於這八風,不執著任何一風,不為外界的環境變化牽動,從而達自性清凈煩惱解脫的境地。

  具體而言,經常做如下的觀想就可以遠離「八風吹動」的煩惱

  利時當衰想:得到利益就高興,失去利益就悲哀。我們的一切造作哪一樣不是具有兩面性的呢?這也和得馬成群、焉知非禍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是觀想哪有利心?

  衰時當利想: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做到損失不計較,失敗不動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是觀想哪有衰心?

  毀時當譽想:有人毀謗你,說你壞話無所謂,當思對方是在讚歎你,這樣處之泰然,自然風平浪靜。如是觀想哪有毀心?

  譽時當毀想:有人讚歎你,宣傳你的名望,仍要無動於衷,當成是對方在毀你,視功名猶如瓦上霜。如是觀想哪有譽心?

  稱時當譏想:人家稱讚你一聲,你當是過獎,當是故意嘲諷你。如是觀想哪有稱心?

  譏時當稱想:人家諷刺你一句,不要受不了,反當是對方在稱讚你。如是觀想哪有譏心?

  苦時當樂想:受到苦楚,想這是對我的考驗,慶幸沒給我更大的苦楚,這樣地苦當樂受。如是觀想哪有苦心?

  樂時當苦想:受一點快樂,不要得意忘形。一切樂都是考驗,這樂就是苦,所謂樂極生悲。如是觀想哪有樂心?

  八風正是對一個人修行功夫最好的考驗。學佛人必須通過種種順逆境緣來鞭策自己、鼓勵自己、磨練自己、堅定自己、提高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胸襟、廣博如海,如此方可「八風吹不動」。

  佛教古德開示世人:「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於一切境緣現前時都要無動於衷、如如不動,要遠離善惡的兩邊,如此心才能清凈無染,不受外塵境界的污染和動搖。因為所謂的善惡、毀譽、稱譏、苦樂等等,都是見仁見智,各說各話,往往因人而異,沒有標准。若深陷於兩邊的見解之中,就會產生對立而不知所措,所以兩邊即為煩惱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修鍊一顆佛心,就應該心如止水,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要使我們現前這一念心保持清凈,不要受到外塵境界的影響而隨風披靡,心隨境轉。因為外面的境界都是緣聚緣散、變化無常,了不可得的,只是暫時存在的一種假相而已。學佛之人必須清楚事實真相,才不至於被境界所騙!

  真正學佛的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因為佛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正覺心,佛心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取捨、得失,於一切人事都能不取不舍、不嫉妒亦不貪求,真正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求」。能如此,就不外在環境所迷惑動搖以致造業受報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一切心念即是為了芸芸眾生,想幫助苦難眾生能離苦得樂,有這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才是真正的「菩薩心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