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說捨得》

  無量劫以前,有一曠野,平坦寬闊,水草豐美,樹木茂盛。有一水牛王,每日里帶著眾多的牛子牛孫,飢食嫩草,渴飲清泉,悠然度日。
  只見這水牛王,昂首闊步走在牛隊最前面,雄壯魁偉,雖然性格平和,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範。
  偏偏附近有一獼猴,見水牛活得自在心中嫉妒萬分,怒形於色,便抓起泥土砂石,劈頭亂打。
  這水牛走在步隊前面,重重地挨了幾下。它身受凌辱,卻不惱恨,只是抬頭憐憫地瞅了那獼猴一眼,嘆了口氣,搖搖頭走開了
  後面的牛子牛孫見水牛王如斯,也都仿效,並不與獼猴計較,甩甩尾巴回身隨水牛而去
  這獼猴見狀,認為水牛們不敢惹它,更加氣焰囂張,它遠遠瞥見一隻貪玩兒的小牛犢落在水牛群後面,於是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邊罵,一邊打將過去。
  小牛犢被打得心頭火起,正要回身去教訓這潑猴兒一頓。突然看見前面水牛王轉過身來,正緊緊盯著自己,那眼光恰似無聲的命令。小牛犢一跺腳,壓下心頭之火,回身跑歸牛群中。
  水牛群又往前走,迎面有一大樹,極其茂盛,有一樹神住在裡面,親眼目睹了剛才的事。他見牛群走過來,就忍不住問水牛王:「為什麼剛才那獼猴兒如此打罵,你們都忍住不作聲,豈不顯得太過懦弱了嗎?」
  水牛王以偈答道:
  彼輕辱毀我,又當加施人;
  彼人當加報,爾乃得牲患。
  說完,率領眾水牛群又前行了。
  樹神聽了不由頷首,心生敬佩。
  過了不久,有一婆羅門從路上遠遠走來;恰又被獼猴看見。它原先心中余忿未平,於是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婆羅門們走近時,一邊罵,一邊打了過去。
  婆羅門們一楞,不知何故挨打,待看清原是一隻頑猴撒潑,不由大怒,遂吆喝一聲,大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將這獼猴捉了起來。
  獼猴心中畏懼,悔之晚矣,忙不住聲地求饒。婆羅門們正在火頭上,如何饒得了它?不由分說,按在地上,一頓亂腳,那獼猴登時暴斃。
  那樹神這一切看在眼裡,心中是由衷地信服水牛王,不由得說偈頌曰:
  罪責不腐敗,殃熟乃遭患;
  罪責今已滿,諸殃不爛壞。
  那時的水牛王,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因修菩薩行時,不慎造罪,投生為水牛王,但仍不忘常修忍辱波羅蜜,直至成佛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佛遺教經》中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由是可知,忍辱並非懦弱;「菩薩所為,忍辱為大」,能夠忍辱,調伏自己習氣者,才是真正知因識果、明是非的「大丈夫」。
  《佛說十二章經》中,釋迦牟尼佛說:「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一個修行者定力強不強,就看他能不能忍得住;能忍辱力量象徵,必為世人所尊重。
  什麼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對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裡沒有惡意。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麼對待?《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沒有人我之分,也就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這是在實踐中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境界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交往難免會發生沖突,有些人常常會不顧一切地爭個勝負,「他罵我一句,我必罵他兩旬,他打我一下,我還他兩下,他拍我一磚,我敲他一棍……」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睚眥必報地針鋒相對,只會使沖突升級,使形勢惡化。
  宋代高僧慈受禪師亦有《退步》詩:
  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
  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裡嗔。
  大意是,勸人在受到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要立刻就發火或心生報復,而是反觀自身,想想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發怒,之後會有什麼結果?若不生氣又會有什麼結果?這樣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間的矛盾就不再那麼尖銳了。一旦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方法,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或災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於無形了。
  用佛眼看待你的敵人冤家他就是佛,你會感恩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更帶來了你對人生的反思、對自我的超越和事業的成功。
  有時候,菩薩度化眾生的一個手段,就是百般折磨你,讓你痛苦莫名,讓你厭離這個世界,從而勘破紅塵假象,尋找人生真諦憤怒父母、嚴厲的教師、醜陋同事、刁蠻的配偶,等等,都可能是你身邊菩薩,即使他們不是菩薩但也要把他們當菩薩看待。因為他給你提供了一個檢驗自己的德行、磨練自己心性能力機會。如果能常常如此觀照,心就清靜了;清靜心所折射出來的寬容、友愛、上進的光芒,終究會包容他,感化他,化敵為友,化冤為親,怨親平等,人我一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