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何謂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謂佛法的「八不中道」?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說捨得》

  很久前,有一個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親戚家裡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
  那位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是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所以不太好吃啊!」
  主人一嘗,說:「啊!我忘了放一樣東西!」
  於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每一道菜中,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
  那客人主人:「你放了些什麼,菜就那麼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鹽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樣菜都好吃。」
  那個愚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於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鹽,回到家裡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裡!哇!苦澀不堪!他還以為是被那位親戚騙了。
  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
  有些人一生渾渾噩噩,做事不負責任,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而有些人過分的熱衷名利,造成爭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這兩端都是「偏」。
  佛教祖師們為了讓後世學人能夠把握中道實相,舍離各種邊見,提出了「八不中道」的觀照方法
  「八不中道」又稱「八不中觀」,是指中道實相理體而言的。稱「八不中道」者,是從所觀之「理」而言;稱「八不中觀」者,是從能觀之「智」而說。能所不二,所以理無二致。「中」者,即不偏。實相理體,既不偏於有,也不偏於空。遠離空有二邊之偏執,所以稱「中道」。
  那麼,什麼是「八不」呢?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佛法認為,中道實相能以此「八不」來解釋,故稱「八不中道」。
  《中論·歸敬頌》說:
  不生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有的經論,將「不出」稱作「不去」。
  如《梵網經》雲:「諸法真實相:不生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複不去。」
  又如《大智度論》雲:「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
  三論宗特別尊崇「八不中道。」認為它是「至極之宗旨」。《中論疏二本》說:
  「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經,如對白日。」
  這幾句話意思是說,此八不中道,是修習正觀之宗要和歸趣,是大乘方等教理核心和骨髓。用此八不中道,可衡量、判定所說佛法屬於偏漸之法,還是圓頓之法;也是揭示所說佛法得與失的根源所在。換言之,若此法與八不中道相契,則是能證大涅槃的圓頓之法,此為「得」;反之,若此法不能與八中道相契,則是不能證大涅槃的權漸之法,此為「失」。迷此八不中道,則縱讀八萬四千法藏,如同黑夜遊行,冥無所見,不能了知諸法實相;悟此八不中道,則如白日當空,纖毫畢見,能洞曉佛經所說第一義諦。
  「八不中道」的甚深微妙義理,乃是領悟佛教般若思想的一個綱領。正如《八字綱要》所說:「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即:八不中道之妙理,猶如一陣清風,能拂去妄想無知戲論之灰塵。則實無所得的正觀皓月,自然浮現於中道實相的智慧大海中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