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惜衣惜食,實為惜福

惜衣惜食,實為惜福

——節選自 盧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諺雲:「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國迎來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來。但是,有幾個人安分知足,借鑒惜福呢?很多人人生價值觀迷失,心靈物化,以金錢為唯一追求的目標,攫取佔有,無所不用其極。有了金錢以後,競相奢侈豪華,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大都市,一席酒宴,動輒人民幣逾萬元;甚至於一些普通小城市飯店宴客,菜餚要多到後一半上的菜無人動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追求感官上的滿足與享受,造作無量惡業,會趨向自我毀滅之途,轉福為禍。這這是世人的「共業」——共同造作的惡業。有了惡業之因,未來必將承受惡果,罹受災禍

  什麼叫做「福」,福是禍的相反。什麼叫做禍呢?禍是災殃、是禍患。按說,人生世間,沒有災殃禍患就是福,無奈很多人在福中不知福,並不以為沒有災殃禍患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無厭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求名求利、求官求勢,攫取佔有,永無止境的追求。古人說:「人心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在追求的過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於惶惶不安中。

  《尚書·洪範篇》,有「五福」之說,五福者: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壽者長壽,富者富有,康寧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積德行善之因,才能獲得富、壽、康寧之果。既壽且富,耄耋之年,壽終正寢,就是考終命。

  如果以佛教因果通於三世」的道理來解釋,就是以前生善業之因,招感今生之樂果,樂果就是福報。以前生惡業之因,招感今生苦果苦果就是災殃。再者,以今生之善業,招感來生之樂果;以今生惡業,招感來生苦果。此即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惡因果,絲毫不爽。
  在佛經說到業力,以業力的性質來分,有福業、非福業、不動三種。所謂福業,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總報,及人天趣殊勝的別報;所謂非福業,是可感得欲界三惡趣的總報,及三惡趣中鄙劣的別報;所謂不動業,是可感得色界、無色界的總別二報。於此可知,我們所說的福,是前生善業所招感的果報果報二種,一者總報,二者別報。總報就是我們所獲得的人身。但雖同為人趣,而別報則千差萬別,如生命的壽夭,相貌的美醜,眷屬的和合,財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們所說禍福事實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業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來說,人生並不是宿命論——並不以為由前生業力,註定今生命運,而一切不可更改。雖然由前生善惡之業,招感今生苦樂之果——福報或災殃。但今生禍福,一切還要以個人的行為主導。本來以前生的善業,招感今生福報,但是如果你不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為,照樣可以轉福為禍;反之,如果以前生惡業,招感今生的苦報,而獲苦報的人安分知足努力為善,照樣可以轉禍為福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頭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為」為標准古人雲:「為善雖無福至,禍其遠矣;為惡雖無禍至,福其遠矣。」善哉斯言,值得我們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樂果,享受福報有福而不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
  古書上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財有勢,所謂鍾鳴鼎食,極盡享受之能事。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廚房的水溝,通過尼庵的後門流到大水溝中。老尼師看到水溝中沖流過的白米飯十分可惜,就撈起來曬干收藏起來。數年後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婦孺拘留尼姑庵中,在飢餓難耐的時候,老尼師拿出自水溝中撈出的米,為這家人煮了一鍋飯,這一家人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白米飯。
  
  古人雲:「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後知清平之可貴,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幸福之事過後方知,除了徒增悔恨與追憶外,於事何補?我們何不珍惜現在,果能一念知足,約束個人無止境的慾望,當下娑婆即是樂土。但是,此種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體會得到。世間芸芸眾生,以先天無明所覆蔽,迷暗無知者多,多又有幾個人能體會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安樂呢?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類社會中有善根良知的人心靈還沒有完全物化的人來說,惜福首在約束慾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儉。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慾望無窮,如果不能約束慾望,任由慾望放縱擴張,攫取追求,這不是惜福,而是取禍。
  古人說:「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為惜福」。半碗殘飯,所值幾何?但想到其間有多少作者的勞力與汗水,我們就不能不珍惜這半碗殘飯。一張衛生紙,所費無幾,但想到一張紙所耗費的自然資源,我們就不不愛這一張紙。所謂「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果然有此種觀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悟溪禪師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年輕的時候曾與同修一起行腳
  一天,他們來到鄰近比睿山的琵琶湖,正值夏日午後酷熱的時光,眾人早已口乾舌燥、汗流浹背,所以一見到清澈美麗的琵琶湖都迫不及待地用湖水沖洗身子,或者乾脆跳入湖中浸個通體清涼,順便大口大口地飲水,真是痛快!
  當大家這樣肆無忌憚地享用湖水的時候,只有悟溪禪師沒有脫下衣服,只是蹲在水邊用毛巾沾水擦汗。同修們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何不下水。
  悟溪禪師說:「湖水雖多,我份有限,留予後人,永存潤德。」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我們冷眼旁觀世間眾生相,每見奢靡放逸、揮霍無度之人,到老來而能豐衣足食、福壽雙全者,極為罕見。何以致之,他們先把福享盡了,甚至於透支了。現在街頭的流浪漢中,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擁有房舍田產富人
  中國數千年來的農業社會有一條「天道循環」的規律那就是「富貴生奢侈,奢侈生貧賤,貧賤生勤儉勤儉富貴富貴生貧賤……」周而復始,循環無已。有人說:現在是工商業社會,農業社會規律不適用了事實不然,中國文化中的天道循環,無非就是佛家因果宇宙之間,自物質世界人類社會自然現象精神活動,何事無因,何事無果?所謂「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節制使用,細水長流,可以長久保有餘福;你不知節制,浪費揮霍,自然余額無多,甚而出現赤字。而揮霍浪費、驕奢放逸的後果,不僅是消耗福報,更造下無量惡業,必然要承受惡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