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貧窮也可以出售

貧窮也可以出售

——節選自 盧志丹《佛說捨得》

  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一大迦旃延(又稱為摩訶迦旃延),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後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他辯才無礙,善於論議,每一次他都能說法的論點解釋清楚,然後再列舉出大量實例證明,層次分明,思路透徹,令聽法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是故在佛弟子中,大迦旃延是「論議第一」。

  摩訶迦旃延譯曰「大文飾」,因為他說話很有文采,所以稱為「大文飾」。他思維敏捷,回答問題一針見血。例如,有人問:「為什麼婆羅門婆羅門相爭?」大迦旃延答:「是為了貪欲。」又問:「什麼人能離貪欲?」大迦旃延答:「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   

  有不信輪迴外道問:「你們世尊說人造了惡業死後地獄。若真的會墮地獄受苦,怎麼他們不回來向我們報告一聲?可知道沒有輪迴。」大迦旃延答:「如人間罪人被囚,沒有半點自由,他們可以回家嗎?」 外道又問:「那麼,升到天上,有神通自由,他們又為什麼不回來報一聲呢?」大迦旃延答:「天上境界清凈無染,人間污濁臭穢猶如大糞坑。一個曾墮進糞坑而後得出的人,願意再入糞坑嗎?」   

  談及無常,大迦旃延說:「世間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有為法,都離不開無常法則。例如春去秋來,花開花謝,日出日落等。還有美貌紅顏漸漸雞皮鶴髮,恩愛眷屬到老死時誰也代替不了誰,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唬不退無常。就是權傾一時,轉眼即逝,不能長久。富甲天下也敵不過天災橫禍。不明白無常道理就容易被五色繽紛的假象所迷惑,掉進俗世的迷情而不自知。人的所謂幸福快樂歌舞昇平,好像生機盎然,實則上正在被無常慢慢的吞噬著。」   

  大迦旃延不但能和六師外道雄辯滔滔,就是對目不識丁的婦孺也能循循善誘。

  有一次, 大迦旃延在阿盤提國弘法後,回到舍衛國去聽聞佛陀說法途中,見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的嚎哭。大迦旃延見狀,不覺油然地生起同情憐憫心。他怕這個女人因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

  因此,他就向前問道:「婦人什麼事情使你傷心,要在這里嚎哭?」

  「不要你管,告訴你有什麼用?」婦人哭的更悲切了。

  大迦旃延真誠地說:「婦人告訴我我是佛陀弟子,我可以幫助你擺脫苦難。」

  那婦人斷斷續續地說:「你是沒有辦法的,你看世間上這么不平,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受苦,我給貧窮苦難折磨得實在不想活了!」

  那婦人說後,起身就要往水中跳,大迦旃延趕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地開導她道:

  「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的窮人很多,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況且,窮人並不一定不幸富人並不一定就是快樂你看那些擁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們天天仍然為貪欲瞋恚的煩惱受苦。人只要平安生活就好貧窮值得這樣悲傷和輕生嗎?」

  那婦人不耐煩的邊掙扎邊說:

  「你是一位出家沙門你能看得開世事,但我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這里大富豪奴僕,我窮年累月的做著最苦的活計衣食不周,沒有自由;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慳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幹活,稍有差池,便打罵交加,叫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這些苦楚,都是由於我的貧窮所致,怎麼不叫人為窮苦悲傷呢?活著還有什麼希望呢?」

  大迦旃延勸慰道:「婦人!既然如此,你不要悲傷,我告訴你一個解脫貧窮和發財的方法。」

  「是什麼方法啊?」婦人眼淚揩拭一下,疑惑地望著迦旃延。

  大迦旃延說:「這個方法簡單,你既然為貧窮而受苦,那你可以貧窮給別人!」

  女人驚叫起來:「貧窮可以賣給別人你不要這么亂說,如果貧窮可以賣給人,那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況且,又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我肯買!」迦旃延肯定地回答。

  那婦人問道:「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買;不過,出賣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要布施!」大迦旃延尊者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的最好辦法!」

  女人聽後,心開意解: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但隨後她又一臉的苦惱,搖搖頭說:

  「尊者你說得不錯,我確實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無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樣布施呢?」

  大迦旃延把自己的缽交給女人開示道:

  「布施不一定要錢的,見到別人布施,自己隨喜也可以啊!現在你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你對我布施!」

  那婦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真諦,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給尊者布施一缽水的功德,得生忉利天,盡享天界之樂

  布施就是舍,大迦旃延其實是很善巧地啟迪窮婦人:要懂得舍與得的智慧要想的到財富,就必須先舍你所有。即是一個人一無所有,但修煉一顆肯舍的心,也是一種修福的方法

  佛法布施不分貧富,是什麼人都可以奉行的。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為,因佛教所說的舍,並不僅是錢財的施與;就是看見別人舍予和付出,你心理不起嫉妒,不生瞋恨,而同生歡喜心,如此,你也修了功德。因為你已經擁有了一顆肯舍的心。無論是行為上的舍,還是心理上的舍,你都是在出售貧窮,而在買入和儲藏未來財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