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摘自 盧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行無處不在,修行是在平時生活中的一切時,一切事。在佛家的眼裡,有平常才可以修行。其實,在生活修行並非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學習著覺悟明白而已。
  當年,晚唐從諗和尚(即趙州禪師)要去台山求佛,有個高僧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天底下哪一處青山不是修道的道場?你又何必一定要策杖去清涼山(即五台山)朝拜呢?縱使你在台山的雲端看到文殊菩薩騎著金獅子現形,可是若用正眼來看卻並非就此獲得吉祥啊!」說完,那高僧隨口吟詩一首贈送從諗道:
  何處青山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天下之大,處處青山,哪一處青山不是修道悟道的場所?哪一處青山沒有文殊菩薩?即使是一屋之中,一榻之上,只要心安心清,就是道場,何必咬住一處不放非要認為是只有到了五台山才能夠找到文殊菩薩呢?太執著就不好事吉祥了,因為這恰恰會窒塞了你的眼界,局限了你的意趣。佛和禪不在外界,而在心裡;若是把外界道場菩薩看成為是第一位,那就離佛離禪,看來是近,卻反而更遠了。
  一個人,只要心裡一片空靈禪趣,那麼任你行流水走到什麼地方、逛到什麼地方青山處處,無非道場;否則即使天天拜佛,心裡執著,萬般掛礙,又與佛與禪有何關系
  

菩提樹下佛陀成佛

  「禪門第一書」《碧岩錄》里說:「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杜荀鶴的《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
  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在夏日的酷暑中,悟空上人依然身著一件破袈裟,規規矩矩地坐禪。周圍沒有一棵松,也沒有一竿竹,無處避暑,完全如在火焰中。而上人卻能夠滅卻心頭火炎,超越寒暑,似乎酷暑也不會煩其心,炎熱也其樂融融。
  這首詩是禪詩中的名作,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後二句,與「何處青山道場」意旨相同。要想專心地坐禪,自然希望有山林水邊這樣安靜的環境,但是經過長年的修行磨煉,即便是在喧鬧的都市也能靜心坐禪。坐禪必須要做到即使在紛雜喧鬧中也能入定。如果能夠斷然拋卻分別心(煩惱)而歸於無心,那麼噪音也好,酷熱也好,毫無干係。
  一天,大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禪室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
  白居易就問:「禪師!這里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地方?」
  恆寂禪師說:「我覺得這里很涼快啊!」
  白居易深受感動,於是作詩一首《苦熱題恆寂師禪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所謂「心靜自然涼」,是參禪的心境,是「滅卻心頭火自涼」。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時,我們要戒躁戒怒,心平氣和,以一顆平常去處理問題。
  一個用心生活人說:從前讀陶淵明,她只是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趣。現在她明白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為有了「結廬在人境」的平靜坦然,才能有「採菊東籬下」的超越。
  星雲大師說:「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這衣食住行里就有禪。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同樣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禪,在平常生活中,正所謂:平常心,生活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