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行為是心靈的明鏡

行為是心靈明鏡

心正成佛道,心邪成魔軍。

心為諸種子六道心生

很多人一談「佛教」,就想六道輪回、因果報應,在他們的腦海中,佛教是導人向善的。這也沒有錯,真正的佛教信仰者在嚴格的律己修行之後,常常會顯得寧靜祥和,即使他們的部分行為看起來有些不合常理、不近人情,比如悉達多王子的離家出走,比如一些大修行人社會流行價值體系的自然疏離,但他們的一舉一動最終反映出的都是利眾的用心

但是佛教信仰者的向善,並不是因為懼怕「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輪回與因果也絕不應成為束縛心靈的僵死教條。簡單說來,它們跟「吸煙有害健康」一樣,只是在陳述一個簡單事實。如何選擇,當然是你的自由

真正的佛教信仰者自然不會違背或懷疑上述的事實,但他們並不是自虐狂,不會在世俗的束縛之外再去追求另外一種裹腳布,他們需要的是智慧,是心靈的明白。無論打坐,還是持咒,修行人修煉的對象都無非是自己的心,而非僅僅是形式上的修行

智慧沒有開啟的時候,我們以歷代賢聖的言行標准,約束自己慾望化的行為,藉助最初的這種約束來一天天遠離和凈化慾望心靈的污染,一天天加強我們對心靈的控制力,直到我們的智慧開啟,真心展露出它最純凈的光芒,照亮我們的整個內心世界,也讓我們看清世界真相,明了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而變化才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強迫自己去想方設法地擁有一些我們無法擁有的東西,因為,無論擁有與否,唯一的結果都是改*洹*— 不但擁有或無法擁有的東西一定會改變,例如美女終究會變老變丑,而且連我們對擁有或無法擁有的事物的那種慾望也會發生改變。例如,許多人以為自己找到了愛情,但在遇到更美更性感的女孩之後,卻會扔下自己以前的「愛」——我們無法讓任何一種狀態恆常化,這狀態包括建立在外物上的許多情緒,也包括寄託了我們各種情緒的外物本身。你也許覺得這樣的看法是一種消極世界觀,但實際上它僅僅是在表述一個事實而不存在絲毫消極因素證據是,這種世界觀認為,無常的不僅僅是我們依賴外物產生的一些正面情緒——如喜悅快感幸福寧靜與激情等等以及觸發這些情緒的人事物,也包括我們的失落、痛苦、孤單等壞心情以及觸發這些情緒的人事物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你再來世界上的五光十色和樂而忘返地追逐這五光十色的男男女女,就會覺出其中的無知、乏味,和對尚未有此自覺的人們的憐憫來。

房子、車子、金錢等等東西之於我們,其實就像五花八門的玩具之於孩子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身上,不斷提升著自己對玩具的要求,而我們與他們的區別僅僅在於渴求對象方式的不同。我們比孩子貪心,因為站得高,看得遠,視野中的誘惑就更多,所以我們不斷提升著自己對整個生活的要求,雖然我們不會像孩子那樣直接在地板上打滾哭鬧,但是我們用更多成年人習以為常的方法——例如謊言、諂媚、曲意逢迎等等——來達到我們的目的,而絲毫沒有察覺自己跟撒嬌的孩子實際上沒什麼兩樣,我們都在極力甚至不擇手段地追逐著自己想要的東西

只有真正體會到萬事萬物虛幻本質,我們才能脫離慾望的控制和誤導,真正長大。對於一個仍然被慾望控制的人來說,當務之急應該是用正確觀念來熏染自己的心靈,用合適的方法來鍛煉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把「擺脫概念束縛」變成借口,將正見拋到一邊,縱容自己的懶惰貪慾,甚至把放縱當成隨緣

總之,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修煉的根本對象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心。但為何修煉不叫修心,而更多的是叫做修行呢?因為「行」是「心」的顯現,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你就能知道他心靈真實狀態。心正了的時候,就成為佛道,行為上自然利眾向善,所以才說,直心是道場。當心開始邪惡,被慾望控制時,人就是魔軍了,行為上也會偏向於損人利己。我們所說的邪魔外道,就是由邪心導致的。

《西遊記》里有很多妖精,它們為什麼成了妖精呢?並不是因為它們有神通,而是因為它們的心邪了。它們被慾望控制了,不惜奪取他人的生命也要實現自己的利益,而且它們又沒有智慧,不明白即使靠殺生害命換來利益,那利益也不會永恆存在的。

唐僧之所以成為唐僧,並不是因為他身上的肉好吃,而是因為其心正。心正故成「聖僧」,心邪便是妖魔。孫悟空之所以成為孫悟空,成為斗戰勝佛,就是因為他的心一天天消除了無明,消除了煩惱,消除了散亂,最後證得了一種安詳寧靜

所以說,心是輪回的種子六道就是這個心造的。在「奶格五金法」圓滿次第中,就有關於心性六道修法

祖宗常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就是要我們遠離諸惡,奉行諸善,用善來凈化自心。「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需要遵守的行為準則,「自凈其意則是希望通過前面的兩種行為來達到的結果。可見,佛教修煉的目的,從古至今,都是為了凈化心靈而不僅僅停留在一種以善惡的分別來約束自己的階段

覺悟非由事,借事而修心。解脫也由心,心迷難解脫。也就是說,覺悟是心的覺醒,所有解脫法門是為了促成心的覺醒,一切經歷是否能夠帶來覺悟也視乎你的心。不同的人經歷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感受未必會相同,所得到的啟示也未必會相同。例如,有的人經歷了死亡,會覺得要珍惜時光,做一些能夠產生真正價值事情,尋找一種活著的意義,但另一些人卻覺得應該及時行樂,反而比以往更加放縱自己的慾望。所以說,覺悟是一種心的狀態,與外在一切都沒有必然的關聯。心一旦真正覺醒,你的世界便沒有了厄運,也沒有了折磨人的東西,只有檢驗你的心是否足夠清明的試紙,只有你藉以調整心態的道具。經過世界這個大道場的試練,你自然會知道自己的明白是真正的明白,還是一種僅僅停留在道理上的明白:如果是真正的明白,它就能直接影響你看待和處理事物的方式心態如果你是在道理上明白,就還是免不了在遇到好事時得意忘形,遇到困難災禍又變得頹廢墮落與放縱。所以說,沒有心的真正覺醒,解脫便只是一句空話,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選擇適當的法門並且勤勉修習,直到有一天心解脈開,你就發現生活生命都遠比你想像的更加簡單解脫也並不是一件只能發生死後事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