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保持警覺,區別真假明空

保持警覺,區別真假明空

人不能改變過去,不能預知未來,就連當下也不在人的控制之內,因為每個當下都在不斷成為過去,想留也留不住。所以,對於所有的妄念,你都不執著它,不要讓念頭牽著你走。不要因為妄念快樂憂愁也不要因為妄念而貪婪或仇恨。妄念生滅就像手指在水面上作畫,手指一離開水面,所畫之物就馬上消失了,水面也會頃刻恢復平靜

正念中的明和空是不分的,明中有空,空中有明,明也是空,空也是明。喝茶的時候,進入洞察狀態,用那「明」去品嘗茶味,別的都不要管。當別人發怒的時候,用那份「明」去體會他,覺察他,自己的也要如如不動空靈狀態不變,「明」可隨緣示相。你就安住在這種無念、明空的本覺中間,讓這種定境變得越來越穩固,一直保持真」,任何時候都不要丟失這個真心,在行、住、坐、卧間守住它,但不要把這憶持變成另外一種枷鎖。久而久之,你就會訓練有素,證得光明,得到究竟解脫

按照傳統說法見性後的明空才是真正的智慧。這跟我們單純的觀想或是憶持有著本質的不同。我說過,觀想是一種作意的東西,但真正的明空是究竟地改變了生命的,而不僅僅是一種覺受或是作意。它是生命中本有的東西,是本有智慧光明的顯發。

真正的見性,是理上明白、遇事無礙時生起的一種究竟智慧,有些愚痴可能會生起一種類似於見性的覺受,但那仍然不是見性

有一朋友說,我把一種可能簡單東西弄複雜了。但事實不是這樣。修行有教和證,那「教」是道理上的明白,那「證」就是事上的明白,遇事無礙。道理上的明白,指的是明白理論與智慧。要是把三藏十二部如海般的智慧僅僅用某種覺受代替,那顯然是十分荒唐的。要知道,不只人,任何動物都可能在某個瞬間生起一種覺受,但它們不可能在蒙昧狀態下「見性成佛」。沒有「教」上的明白,就不能有「證」上的究竟。

真正的行者,必須既明白教理,又能生起智慧更能在日常行為中生起妙用。任何拒絕智慧愚痴者,哪怕他會生起那種類似明空的覺受,離真正的明空仍然很遠

凡夫作意的明空是一種情緒聖者證到的明空才是真正的智慧。二者差別很大,正如入定的聖者和冬眠的野豬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本質的不同,並不是人與獸的區別,而是心靈狀態的不同。入定的聖者智慧沒有沉睡,真心可以生起妙用;冬眠的野豬,卻處於一種無意識昏沉狀態,啥也不知道。

有人曾經問過我,發獃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想,那個算不算明心?當然不算,那隻是一種昏沉當你清凈真心出現,並且你可以認知感覺到它的時候,才叫見性。這個「性」是「自性」的意思,是一種超越了分別心的智慧

分別心是一種妄心,妄心就像平靜大海翻起的波浪,而真心,便是那無波無紋的大海真心與妄心是一體的兩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妄念,有的人想多賺點錢,有的人想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不管你有什麼妄念,它們都一定會變成你明白、保任真心障礙,正如烏雲密布時,你看不見萬里晴空一樣。

不過,即使出現雜念也不要緊,念頭來的時候你就讓它來,只要不跟上它去就行。這就像一片樹葉落下、被風吹走的時候,你不要跟著它跑,任它來者自來,去者自去,它終究會腐爛並且成為土地的養分。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所謂「不可得」,就是不要執著人不能改變過去,不能預知未來,就連當下也不在人的控制之內,因為每個當下都在不斷成為過去,想留也留不住。所以,對於所有的妄念,你都不執著它,不要讓念頭牽著你走。不要因為妄念快樂憂愁也不要因為妄念而貪婪或仇恨。妄念生滅就像手指在水面上作畫,手指一離開水面,所畫之物就馬上消失了,水面也會頃刻恢復平靜。同樣道理,雖然你仍有雜念,但如果你執著它,不在乎它,不跟著它走,它自然就會消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恆常地進行這種訓練,就可能真正地契入明空,證得無分別智、法界體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這五種智慧。任何時候,你都要提醒自己,保任真心狀態,應做到警覺且放鬆,要像躺在野外,面朝虛空身體消失似的放鬆。

那麼什麼叫警覺?觀察與體會就是警覺。關注自心,且不被外物牽引,這就是觀察;讓自己的生命也融入這份覺悟之中,不要丟掉它,就像你永遠不會忘記呼吸一樣,這就是體會。

剛開始的時候,你還沒習慣保任真心,也許經常會丟,但不用著急,只要你有了一份警覺,很快就能重新回到那種狀態當中。慢慢的,就會永遠融入這份覺悟了。這時,你要說話,一直專注於品味、體會,久而久之,就沒有執著了。

吃五十年飯,卻沒嚼一粒米;寫幾百萬字,卻又沒動一筆;走了千千萬萬的路,卻沒走一步;經歷了所有的紅塵歷練,心靈卻仍然處在那種朗然空寂之中,與赤子無異。因為這吃飯、寫作、走路、經歷,都在空性光明的朗照下,是真心的流露,不會形成執著和牽掛,不能在你的心裡留下任何痕跡

進入空寂警覺專注、體會、放鬆的狀態,讓自己行、住、坐、卧的一生都融入這種光明,慢慢的你就會開悟,進而解脫就能夠離苦得樂,獲得一份絕對的自由

--選自《讓心屬於你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