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十一

圓覺經》講座(十一)20110212 主講:智崇上師時間:2011年2月12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第一演講廳紀錄:張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我們再繼續講《圓覺經》〈圓覺品第十一〉。 「於是圓覺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長跪就是單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手握拳這樣一比。「凈覺種種方便」,就是前面講過的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這三種修行方法怎麼組合,在修行的當下會產生四種禪病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這時,圓覺菩薩要問祂今天的問題了。 「我等今者已得開悟」,我們菩薩已經開悟了,可是佛圓寂了以後,末法時期眾生,他們「未得悟者」沒有開悟;「雲何安居」怎麼安居呢?安居的意思,是指安下心來,穩穩當當的修行。不是心安不下來,在那裡忙東忙西的,不是這樣子。他們怎麼樣才能把心安下來,穩穩當當的「修此圓覺清凈境界」呢?祂的問題就是這個。 「『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在圓覺當中有三種修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哪一個要先修呢?其實前面已經講過,不是要你抽簽嗎?「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希望世尊,能夠把這個重點教大家。這一個問題,已經是為末法時期的未悟眾生問的,祂們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這個經典本來就是要照顧未來、末法時期眾生。「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說完了以後就五體投地,所謂五體投地,就是做大禮拜做三次。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世尊就告訴圓覺菩薩說:「善哉!善哉!」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很好很好!「善男子!」稱呼圓覺菩薩;你們能夠請問如來樣子的方便,如何安居?怎麼修這三種凈觀?以何為首?來幫助眾生,那麼我為你們說,你們就好好的聽。這個時候圓覺菩薩就很高興,要接受佛陀開示大眾也靜靜的在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 世尊就說:任何一個眾生,不管佛住世也好、佛滅了也好、已經到末法時期也好,如果有眾生「具大乘性」,他具有修大乘根器這是一個條件。如果他具備的不是修大乘根器,譬如他具備的是小乘根器,那在這就不適合。除了要具備大乘根器,還要有一個條件:「信佛秘密大圓覺心。」相信佛秘密大圓覺心;他不見得懂,但他會相信。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不在祂今天要講的范圍內。祂下面講的,對你也沒有用。 所以,只要你是具備大乘根性的,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是菩薩乘的。不是聲聞乘、也不是緣覺乘、辟支佛乘,是菩薩乘的根器;又相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想要修行的話,「若在伽藍」如果是在道場裡面,「安處徒眾」那就要把自己的徒弟安頓好。「有緣事故」如果你的徒眾們有問題、有事情,「隨分思察」就隨著個別的問題,觀察清楚,把它釐清了,然後把他們安頓好、處理好,「如我已說」,就像我前面說過的。前面說過什麼?就是這部經從第一品到第十品,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薩一個問題。 這裡是第十一品了,「有緣事故」你的徒眾那些問題,你把它了解以後,你所面對的問題,應該都不會超出前面十品裡面所說的。所以「如我已說」,就像我前面說的。所以前面祂就已經做了「隨分思察」;你有什麼問題,我就好好針對你的問題,解給你聽、講給你聽,把你安頓好。「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假如沒事了,大家的問題都幫他們解了、安頓好了,「即建道場那就建一個修行道場。 「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那就下一時間;因為大家的問題都解了嘛,那麼就定一段長的時間修行。就定長的、中的、短的;我們看這個短的,也差不多要三個月。這個期限自己定,我們現在定的更短了,一日禪,就一天而已。照說那麼短是不太有效的,祂現在已經舉了三種時間我想,我們至少就依祂那個最短的,最短就是八十天,「安置凈居。」就準備一個安安靜靜的、修行的場所。 那個場所、那個靜居,要怎麼做呢?「若佛現在,當正思惟。」如果佛在世,我們就端正自己的思惟,保持正念,不要在那裡胡思亂想。一個想修行的人他們的胡思亂想大概都是什麼呢?「喔,我要怎麼度眾生,要度這個、要度那個。」那都是在胡思亂想。你都已經把徒眾安頓好、沒事了;你自己要修的話,就不要再管閑事。如果還在那裡管閑事、西管閑事,還要做這個、做那個,那就不是正念,那都是攀緣。 「若佛滅後,」如果佛已經圓寂了,「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就把佛像掛起來,把道場布置起來,心裡想著佛,祂們都好像還在世一樣,把環境布置得佛好像還在這裡的那種氣氛。我們現在可以有聲光電的多種方式,更可以布置得「還同如來常住之日」,就好像佛還在一樣。雖然佛圓寂了,但是我們把環境布置得好像佛還在,心裡也這麼想,那個氣氛就像就在世了。 「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掛一些旗幟,裝飾、布置環境,讓這個環境使你覺得佛還在,並沒有圓寂。經過三七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里,你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做什麼事呢?「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向十方諸佛禮拜,「稽首」就是禮拜,「求哀懺悔」請求諸佛能夠幫助你。你向諸佛懺悔自己過去曾經有過不好的任何事情,請求懺悔;類似現在佛教界的拜懺你把道場整理得很好就在那裡拜懺這一二十一天。我們不是有八十八佛、也有三十五佛,你可以按照佛的名號,一個一個的拜,向四面八方去拜,這樣拜了二十一天之後,就會「遇善境界,得心輕安」,就會有這樣感應的。 這一段就教你怎麼修,「過三七日」三七日過了以後做什麼事?「一向攝念。」就一直保持剛才所說的那個善境界、心輕安。「若經夏首三月安居」就是做夏月的三月安居。在夏天的時候,就在那裡修行個月。這三個月,是不包含前面的二十一天的,那二十一天只是準備工作,暖身一下。那麼在這個月裡面,要做什麼呢?「當為清凈菩薩止住」這個止住的意思,就是要當一個清凈菩薩,一直保持清凈好了也就是要一直保持前面講的輕安,這個止住,意思就是做清凈菩薩,保持清凈好了。 那個止住,就是到這樣子好了不需要見光見影,要看什麼東西,就是保持輕安就好了在這個月裡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心要離開聲聞乘,不要去想那些小乘修行法,心要離開那一些東西,「不假徒眾」不要又想著:我的徒弟怎麼樣啦?他們修得不好啊?不要去想那些東西,不要去攀緣。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至安居日」就是夏首三月安居開始了;做了這麼多準備工作,才開始要安居。很多人大概準備工作做完,就以為做完、結束了。不是,這些前面都還是準備工作。「即於佛前作如是言」就在佛前說:「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因為祂是為各種狀況人說的,所以你是和尚,就說「比丘某某」;你是尼姑,就說「我是比丘尼某某」,如果你是男性的居士,就「我是優婆塞某某」;如果你是女性居士那就優婆夷某某,就自己這麼稱。 「踞菩薩乘,」這是要說的話,我是菩薩乘;「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你可以念成「同入住持清凈實相」,祂的意思就是這個,同入、住持清凈實相。「以大圓為我伽藍」,因為他是要相信秘密大圓覺心的,所以就以大圓覺心做為我伽藍就是我道場。「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加一個於字就可以了,身心安居於平等性智;你把身和心,安居在平等性智。所謂平等就是沒有差別、無差別,「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涅槃自性互相沒有牽絆和聯繫。你要涅槃、要入自性,是義無反顧的,就是要進去;這兩個有什麼牽連的關系這就平等。沒有什麼不一樣、也沒有什麼牽連。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我今天請求,安居這個道場,不依照聲聞乘的修行我要與十方如來以及大菩薩一起,在這裡安居三個月我不要跟聲聞羅漢在一起。所以他就佛說這些話。「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為了要修菩薩的無上妙覺,就是圓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修行成佛嘛!為了要修成這麼一件大事情,「不系徒眾」不去跟那些徒眾再聯繫、牽絆啦。因為這個時候,是你自己要好好修的時候,不要還在那裡管東管西的。我們很多修行人,以為管東管西就是他修行,那不是的。自己要修的話,就是要這麼安靜的、專注的來修。這樣子狀況,是不是有一點像我們一般講的閉關?這個就像閉關,你們都不要來打擾我,我要好好修行了。所以這個就已經告訴你怎麼閉關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這個就叫菩薩的安居,這三個月的安居時間過了,你要去干什麼就沒有關系了。你要干什麼就去干什麼,但是在這個時間你要不系徒眾,專心在那裡閉關。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邊的「彼末世修行眾生」,指的是什麼?那個自稱比丘比丘尼、優婆夷、優婆塞的,就是末世的眾生。不要以為說,我不是末世眾生我是比丘喔!不是,這邊指的一切末世眾生,有的人會自稱比丘、有的會自稱比丘尼、有的會自稱優婆塞、優婆夷。就是這樣子而已,都是末世眾生。不要以為這一段話不是跟你說的。 「求菩薩道入三期者」為了要求菩薩道,進到三個月的夏月安居,這樣的人在這個月裡面,會有很多境界的。所謂境界,就是見光、見影、見佛、見菩薩,又到這邊,又到那邊,這些狀況會跑出來的。「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這邊從文字上看起來,好像別人看到了境界,我從旁聽來了,就不可以講、不可以取。不是,你自己看見的也不行,都是不可取的。 大家修的時候,一看到這些東西就很興奮,而且還想重現,很多人會跟我講這些。我說:「很好很好,不要管它。」就是這樣,不要去取,是不可取的。所謂不可取,就是不可意念、也不可以說。你不要去想也不要說,當然更不要去想把它重現。它現了就現了,如果你去取了,你就會被這些境界絆倒。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為你一旦取了,就是執著。而且你所看見的,任何境界都是相,你這個相很高明!很偉大!讓你欣喜若狂。「喔!我證到了,我達到了!」「哪一個佛、哪一個菩薩,還跟我講話,還教我。」得意的不得了。這就執著。只要一執著就會被絆倒,你就會摔跤,就會墮入陷阱。有境界是不是不好呢?不是不好,但是你不能取,不能執著。出現境界好事感恩、謝謝,這樣就好了,不能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如果有眾生在這個三期日當中修奢摩他,也就是空觀,那怎麼做呢?「先取至靜」就把所有一切都靜下來;心靜下來身體靜下來意念靜下來。我們一靜下來的時候,身上還會感覺有氣跑來跑去;也靜下來,管你什麼東西,都靜下來。所有一切,你要做事情就是靜下來。把所有一切都靜下來,「不起思念」不要想東想西。 思念若起,就是心沒有靜下來你能夠不起思念,心靜下來,表示你的心已經不被識心所控制、所操縱了。如果你還在思念,就表示你的識心還在活動,沒有靜下來,所以你還在想、還在思維。你的思緒包含什麼東西呢?就是有分別、有愛憎。分別這個是好的、那個壞的,這個是高的、那個低的,這些都是識心的活動,它在牽引你。 只要你有思念,就是識心沒有靜下來。我們常常是很不肯放棄這個思念的,為什麼?我很會想的話,表示我很聰明,如果我都不會想了,那表示我比較笨。所以大家會以為,自己想得很清楚、想得很有智慧、滿高明的。那是自以為有智慧。其實那隻世間人的智慧,不是佛法智慧。所以「先取至靜」,在至靜的時候,最難做的就是不思念。我們可以強迫身體不動,對不對?可是你的思念,它就一直在活動;只要它活動,就是沒靜下來。 「靜極便覺」你靜到極致了,就覺了。這裡的覺,就是覺性顯現,這個覺性顯現是有深淺的區別。一種比較淺的覺性顯現,是對於相,顯現了相的覺性。覺性見到相以後,覺性反應出一個顯現,這個顯現是覺性,但那是面對相的時候所反應出來的,對相上的覺性。一般「覺性顯現」大概是指這種。還有一種覺性的顯現,是覺性的覺性。祂不是對相,而是覺性的覺性顯現,不是相的覺性。 一般大概都是相的覺性會顯現,我正好反過來,我是覺性的覺性。我要做相上的覺性顯現還不會做,還要學才會。所以這個東西也沒什麼高下可言,就是你會不會的問題而已。對我來講,要顯現相上的覺性,我還要下功夫才會。但是覺性的覺性我就很會,根本一做就是了。我開頭以為,別人的覺性顯現也是覺性的覺性,我誤會了,現在我才弄清楚,「喔!他們不是!」大概一般所謂的覺性,就是對相所反應出來的。這個都是靜極便覺,就是顯現面對相的時候的覺性。 這個覺性的顯現,用我的話來講,就是不經思維而有的feeling。沒有經過思維思維是不起作用的,可是你就有一個清楚明白的feeling在那裡,那個就是覺性對相的覺性顯現。是一種對相的覺性的顯現。以前我誤以為你們做到了我的那個覺性的覺性,我誤以為是這樣子這個地方,原來還有這麼大的差異性,沒有關系,這個feeling就是。我比較嚴格的定義,什麼是feeling,不經思維而清楚明白,這樣子的部分就是。「靜極便覺」的這個覺,指的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當你們這樣修的時候,會有這些feeling,很多人會有的。「如是初靜」這個是開始靜。「從一身至一世界」就從自己的一個身,然後擴大到自己的世界,都靜下來了。你可以感覺到,會有那個靜下來的feeling的。「覺亦如是」這個覺、feeling 也是一樣,這樣子靜下來了,而且擴大,從一身擴大到一世界。這個覺會擴大的,你的feeling會擴大的,你的feeling是會這樣子擴大的。這個「覺亦如是」,指的就是你的feeling,從這一身擴大到一世界。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你的那個feeling,已經遍布到你的世界了,整個世界都遍滿了。在這個世界中,「有一生起一念者」有一個人,他心裏面起了一個念頭,「皆悉能知」你都知道。那就是feeling,你就是feeling到了,是不起思念的。你看你不起思念,反而能夠feeling到任何一個眾生起一個心念,「百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果你的覺遍滿百千世界百千世界中任何一個眾生起一個念,你都知道,都能feeling到。 因為那是覺嘛,那個覺就是能覺察的,就是feeling到了。如果你不能夠不起思念,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的覺就沒有辦法這樣。能夠feeling到這樣子狀況,這才叫做智慧嘛!你在那裡很會思維,想東想西的都在想,那個算什麼智慧你要曉得,所謂智慧是這樣,雖然做到這樣了,還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來就來,不能夠想念它。這句話,在〈圓覺品第十一〉裡面,每講一段就加一句。「咦,我要達到那個境界,現在又沒有了?趕快要練一練。」起這個念頭,就是取了。所以你根本不能取,這些念頭都不能有也不能說的。「哇,我的境界達到什麼什麼了。」你到處去吹牛了,你就會被絆倒。所謂絆倒有很多狀況,就是從此以後,你就再也做不到,再也不會出現了,這也算是一種絆倒。只能讓你繼續吹牛,講講當年勇。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個修法,就是先修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假觀。修三摩缽提怎麼修?他不是不起思念,他「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他在這裡是大想特想,想十方的如來,以及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薩,祂們是怎麼修行的。祂們怎麼樣一步一步修,「勤苦三昧」怎麼樣子辛苦的、勤勞的,精進的去修這個三昧,修的時候要發廣大的願。 你自己想像著,十方如來、十方菩薩怎麼修行、種種修法,然後自己也發大願要做到,要入到那個三昧,這樣就是「自熏成種」。就好像熏出很多香味,把自己浸在那個香味裡面;那個憶想就好像是香味,把自己浸泡在這樣的香味裡面,熏久了自己也有香味了。當然這樣子憶想久了以後,就想像自己與十方如來、十方菩薩愈來愈像,覺得自己弄假成真了。這樣子是熏出來的,想像到極致,全心全意這樣子做,自己就變成想像中的樣子了。你本來沒有香味的,熏久了,身上也帶有香味了,對不對?就「自熏成種」自己把自己熏成菩薩種。 還是一樣,就算你熏成了,你有什麼都一樣;「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都不可取,就這麼做而已。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如果他要修禪那,也就是中觀,「先取數門」這個數門,有人就把它解釋成數息法,數息法只是當中的一個,各種方法都可以。數門的意思,就是各種方便法都可以。所以你也可以數念法,不見得是數息法。「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心裏面清楚自己心念,生、住、滅念的變化。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念,這麼生起來,以後又沒有了,上上下下、生生滅滅的那個狀態你是了知的。你了知那個心念規律、以及狀態,了解它,它在做什麼事情是怎麼回事情,它的生住滅念的變化。它在干什麼,你是清楚的。 「分齊頭數」對自己心中的念,你可以把它歸類,分辨這是哪一類,一條一條的分門別類的,把它都釐清楚了。因為我心念總是很多的,如果你不弄清楚,它是雜亂的;你這種對自己心念清楚的狀況,是全面性的清楚,有系統的,都把它釐清楚,這就是「分齊頭數」。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在你安居這三個月裡面,你還是有行住坐卧這四威儀,在行住坐卧的當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你心念再怎麼變化,所有的心念你全都清楚。所以這不只是數息而已,是你的心念全部都清清楚楚,「漸次增進」愈做愈好,愈做愈進步,「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就會知道百千世界裡面,任何一滴雨你都很清楚,都能分別清楚。 「猶如目睹所受用物」,就好像看見你現在拿的筆,或者其他什麼東西一樣,這麼清楚。到這裡,都還是對相的覺性,做到這樣是覺性,但是是對相的覺性。所以就算做到這樣,還是一樣「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就算做到這些,都不可講、也不可想的;有就有吧,當它是好事一樁。「是名『三觀初首方便』。」這個就是修這三觀的,開始的方便法。做到這樣才是初開始的方便 法。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凈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勤行精進」如果有一個人,把這三種修行方法,都努力的、全部都精進修行了,這個就叫做「如來出現於世」,就是佛出來了。只要有一個這樣子眾生,他這樣修,就是佛出現於世;那就變成正法時期了,就不是末法時期了。當然不容易啦,勤苦這麼修,三個都修到了,那就如來出現於世。但是以後的、末世的鈍根眾生根器不是那麼利根,比較遲鈍的,雖然心還是想要求道,但是修不到、修不得、修不出來。 「由昔業障」那都是因為過去業障關系,怎麼辦呢?「當勤懺悔你就努力的、勤快的去懺悔,「常起希望」保持希望說:我還是有機會的啦!「先斷憎愛、 嫉妒、諂曲,」先要把幾個毛病習性斷掉。憎愛,就是愛恨,斷掉愛啊、恨啊、這樣子的情。嫉妒心也要斷掉。愛和恨,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嫉妒,我想大家也知道,大家都有的嘛!不過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嫉妒,問了很久以後,才曉得什麼叫嫉妒。嫉妒是什麼呢?就是看見別人好,心裏面就不高興,想要把它破壞,那就是嫉妒。我都沒有這種心,看見人家好,我就好高興。學了好久以後才曉得,「啊!有這樣子嫉妒的事情喔!」 諂曲的諂就是諂言害人,曲就是歪歪曲曲的,那個心思是複雜、歪歪曲曲的,要把這些東西斷掉。很多修行人沒有斷掉,而且他自己還不知道;這些東西不斷,就會製造業障。你過去的業障,也是由憎愛、嫉妒、諂曲所製造出來的。如果你在這個習性沒有斷掉,你就還在繼續造業。所以我們懺悔,是把過去造的,把它消除掉;這樣不夠啊,還要能夠不再繼續造。所以一定要斷這個,否則,就會製造出以後的業報、業障,雖然你想修,也告訴你這樣的修法了,你還是沒辦法,就是不會修出來,因為你業障。 為什麼不會修出來?因為過去的業障把你阻擋了。所以要先把這個斷掉,然後「求勝上心」積極的、努力的求好。「三種凈觀」這三種修法,你隨便選一個修,如果修了半天也修不出來;再換下一個,再修。還是修不出來,再換下一個,三個輪流換,努力的修,不要放棄。那麼慢慢的,還是會得證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凈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結三期」就是夏季的三月安居。這裡就是綜合前面所解說的內容,歸結一句話,你修不好,主要還是業障關系業障就是讓你不出來。所以,修行的重點,反而不是那個修行的技巧、方法,不是這三觀怎麼做的問題,是業障要先消除。業障消除了, 佛境便現前,境界自己就現出來了。沒有消掉業障,祂就是不會現前的。所以大家想要求道,想要佛境現前,可是又不願意業障消掉,也不願意停止造業,那是相互衝突的、矛盾的,那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好,我想我們就講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問題? 【現場問答】 問:吃肉時,觀想心中夕陽照肉,可否為肉消業? 師:不是,不是照那個肉,是照那個眾生的靈。祝福它能夠到好的地方去,不要為這個身體生起痛苦,消除他失去身體痛苦這樣做就可以消業了。 問: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聲聞? 師:當然,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也沒辦法。除非你知道什麼是聲聞,然後你自己要去變成那樣就好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聲聞我想,要避免自己成為聲聞,我也不知道怎麼避免。至少你要做菩薩乘,修菩薩乘的話,那就不會成為聲聞。所以你就專注專注什麼是菩薩乘,你要修學菩薩修行。這樣子的話就可以了。 聲聞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他只管自己,他修行只修自己;沒有辦法幫別人,也不想幫別人。如果他已經曉得要修,他只是把自己修好,這樣還是好的,更嚴重的,連聲聞都不是,他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目中無人。有沒有這樣的人?有啊!有這樣的人。但是他都不會知道,都不自知。如果你是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當然不可能成為菩薩乘。 菩薩都是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處處想著要幫別人。有這樣的講法目的就是把那種心裡只有自己的人篩選出去。一開始就讓他知道,他不適合。他也不喜歡只為別人,那他怎麼辦呢?受不了,他自己就出局了。不過有的人,很勉強的,他也可以為別人。可是他把別人都看成是他自己;所以他還在我相裡面,只不過他的我相變大了。這樣還是沒有脫離,還沒有超越。這樣子的人,會跑到菩薩乘裡面來混,在裡面混吃混喝,這種人比較麻煩。 問:做不到勤苦三昧,如何修? 師:做不到就努力做,還有什麼其他辦法你做不到,真正的原因就是業障。所以你要努力的去懺悔業障,要斷這個貪瞋痴慢妒。 問:今天所說的覺,能覺一世界;此算是他心通的進階版嗎?也算神通的進階版嗎?師:也可以算神通啦!他心通也可以算啦!但這個是不可取的。 問:十三地菩薩不以神通修成,但是否具有此能力?是否與不以神通修成相違背? 師:這個我不太懂,十三地,祂沒有說祂不以神通修成,沒有說祂不要用呀。祂用的時候就用啦!只是祂用完就完了,根本不會去執著的,祂不會取的。但是祂是否具有此能力,祂當然有這個能力啊!怎麼沒有呢?祂初階的方便就已經都有了,怎麼修成功了還會沒有?當然不是,當然有這個能力啊!是否與不以神通修成相違背?唉,十三地不以神通修成,那是你說的,跟你說的相違背。 問: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這個形像是指肉身、或報身、或者化身、或咒輪? 師:這樣子想像,就是你的想像呀,跟那個肉身、報身、化身關系,也跟什麼咒輪沒關系。那個咒輪都是你拿來想像東西,就是你去想像的,你自己這麼想,然後製造那個氛圍。那個氛圍讓你感受到,佛還在世,佛就在你身旁,就跟你在一起。就這樣子讓你感受到這樣。 你沒辦法樣子感受,就去想像,把這個氛圍製造出來,自己就浸在裡面;就好像看電影,看到後來就成佛了。看一個成佛電影,看到裡面,「哇!好陶醉。」就這樣,你就成了,就這樣子呀! 像我自己現在呢,我真的覺得,十方諸佛跟我就在一起啊,不是假的,是真的。這個我連想像都不用,就真的是這樣呀!你還不能像我這樣子做到的話,你就想像,這樣子把它製造成功。等於你自己拍一部成佛電影,這樣子看一看,很陶醉,就變成了,等於是這樣子啦! 問:何謂菩薩乘? 師:何謂菩薩乘?菩薩乘就是菩薩乘啊!祂修六波羅蜜六度萬行、四無量心,祂要饒益一切眾生,協助一切修行修行。自己也要修,也想修成,這就菩薩乘。那個只想自己修成的,那就小乘。或者只希望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好夥伴修成,那是辟支佛乘。菩薩乘的話,就不管阿狗、阿貓,跟我有緣、無緣,都要平等看待,這就菩薩大乘。 問:涅槃不就是自性嗎?師:你要這麼說也可以。如果有人要這兩個不一樣,也可以,都可以的。 問:氣靜不下來怎麼辦?師:慢慢讓它靜下來,有辦法讓它靜下來呀。 問:何謂覺性的覺性?師:不可說,沒辦法說的。 問:可否舉例對覺性的覺?師:沒辦法說。 問:無愛憎無相,如何維系婚姻? 師:沒有愛恨才能真正維系一個超水準的婚姻呀!你有愛有恨,那就是打打鬧鬧的婚姻啦!你已經超越了愛憎,你們的婚姻那真是超級版的啦,這個還不能維持啊?這個才能維持,才是一個永恆的好婚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