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

梁乃崇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進行方式佛法是不合的;可是由於人們的習性使然,又不得不如此進行,那是什麼呢?就是把事情和一個人結合成一體。

譬如說我們敬重某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做讓人尊敬事情。當他做了這些好事以後,我們就會把這些好的事情,和這個人結成一體;從此以後,這個人不做什麼事情都變成是好的——在我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況

韓愈的《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道、授業、解惑其實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師」是「事」,而不是「人」。

我們中國習慣將屬於事的師與一個人結成一體,成為大師或名師。此時「師」所指的是「人」,已經不是「事」,於是這個成為「師」的人和「學生」之間,就形成了兩個階級,他們是不平等的。

佛法而言,這是不對的,因為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師」固定在某一個人身上,對為師者是不利的,因為他沒有學習新東西機會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學,人家會說:「你是師啊!怎麼可以向我學呢?我們是生啊!」這樣對他既不真實也不公平

尤其是在教佛法的時候,更是不自在。因為把「師」固定在一個人身上,這樣是沒有脫離我相。而佛法是要超越四相,除了我相之外,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都要超越,當然更不可以固定在我相。所以將屬於事的「師」固定在一個人身上,顯然不合佛法

在我們的文化中,原本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師應該尊敬,道更應該重視,可是我們不應該把師和人連接固定起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應該「以戒為師」、「以法為師」、「以慈、悲、喜、舍為師」、「以真、善、美為師」,而不是以人為師

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里,中國有所謂「三人行必我有師」——三個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間就有你的師。所以這個時候,師不固定在那一個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說我有一地方不懂,旁邊有個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這件事是我的師,而不是這個人是我的師。

我再舉些例子:比如說講到怎麼樣修行、修心,我的經驗比較多,我可以教人,在這一方面我就是師;而一講到吃什麼東西比較營養,要怎麼保養身體,袁安若、陳家成就比我懂,在這方面他們就可以教我;如果要學什麼「易筋經」,就要跟陳守美學,她就是我的師啊!

所以師不是固定在一個人身上的,應該定在事情上。我們喜歡把師固定在人身上,其實是為了方便行事——這個人就是師嘛,然後不管什麼事情,即使他根本不會的,還是要以他為師。所以一旦當了上師,或是做了師父以後,唉呀!不得了,你樣樣都要會!你不會不行!因為你是師,非會不可!那有些事我明明不會的,還被逼得要充殼子,冒充自己會,真是莫名其妙!

這一類的狀況中國太多了,每一個層面都會出現這種事情。如常言道:「官大學問大」,這是錯誤的。又好比有人拿了諾貝爾獎,人家就期望他什麼都懂,會拿各種問題來向他請教;他被逼得只好裝成什麼都懂,事實他不是事事都懂的。

所以這是一個錯誤,我們需要把這個虛假、不真實的部份拿掉。況且這樣做不僅是不真實,同時也造成了階級,又著了我相,真是一無是處!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個錯誤觀念打破,我們的「師」不要跟「人」連在一起,而是和「事」連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師講「以戒為師」,當然也可以「以法為師」、「以慈、悲、喜、舍為師」、「以真、善、美為師」。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辛苦一點,每一個人自己要有智慧一點,來判斷那些是真、善、美?那些是慈、悲、喜、舍?那些是正法?那些是戒?你要自己判斷,不能偷懶!如果說某人是師,他說的才算,什麼都聽他的,其實是自己偷懶。

就好像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只看商標,只看招牌,或只看有沒有正字標記,而不管裡麵包的是什麼東西這都是偷懶!我們有這個偷懶的習性,不肯用智慧。所以把這個錯誤改掉,也就是要不著相,要自己用智慧去判斷。這時就逼得你開始有智慧,逼得你不著相,也逼得你培養出無師智。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很慎重地考慮。同時也不要以為,大家都沒有這樣講,或者是傳下來的佛法,並沒有像我這樣子說法事實佛法是講了,佛法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不就是我今天所說道理嗎?只是我們沒有認真的去檢討而已。

我們都聽過「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四依法」的偈子,一層一層深進去。這個偈子我們也常講,可是做的時候呢?卻反其道而行!這樣就不修行了,因為心口不一致,言行也不一致!所以我希望大家了解這個狀況後,能認真地去檢討。

為什麼有些修行修得的人,當他的弟子跟他學也學得正有進步的時候,忽然間就圓寂了(就像我的師父)?我猜想其中有一個可能的因素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對他的我相已經執著了,我們已經將「師」和他的我相結成一體了,他因此受到不公平、不真實的對待;而他一圓寂的話,這個不公不真也就解除了。

對他弟子而言,這個「師」的相也就跟著一起毀了,一起消失了,讓你無法執著了。是不是他有意造成的呢?我想不是我師父有意造成的,而是法界的安排,已經不是他個人的意思了。

所以修行人想要長命的話,不要被定為師!(眾笑)被定為師,這個法界會安排你早一點圓寂!(眾笑)所以我想我蠻聰明的!(眾笑)我已經在前兩個月宣布不做上師了,後來想一想這可能是潛意識自動要保命的反應。所以我們當然最好不要有錯誤的、不合佛法作法,而應該要如實,要追求真實公平才是佛法

至於要怎樣求真實呢?就像剛才我提出來的,「師」並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種行為、某一種理念、某一種正知正見上面。若以正知正見、慈、悲、喜、舍為師,這樣才會把我們的無師智培養出來。

就像我所提倡的:「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的「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說為「皈依自性師、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如此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夠本來面目,也才能成道

當我們清楚以什麼為師時,你就不會套一個「師」之名在別人的脖子上,別人也就鬆了;不然的話,每一個人都把那個「師」之名丟出去,套在別人的脖子上,就有很多人要遭殃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希望別人把那個「師」之名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他就變成大師了,在社會上變得有地位了,有人可能喜歡樣子

但是我深深了解這是非痛苦的,很不自在的。對於一個真正修行的人而言,這樣子是非常不利的,因為他自由了,不自在了。當他被冠上「師」之名,變成了公眾人物的時候,那就慘了,很糟糕的!因為你發現你的自由被剝奪了,從此沒有自由自在生活條件了,沒有了!消失了!

我延續昨天要談的事情講到這里,不知道各位對這樣子講法,有沒有什麼問題?

居士

請問師父,你剛才說「以戒為師」,那我們圓覺宗不曉得有沒有什麼戒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我們有哪些原則可以判斷?

教授

我們的戒比較籠統,但我們有一個規則,有一個戒——七十分的戒。就是你在這個地方、這個時代、這樣的環境裡面,你有要做七十分以上的好人

至於什麼樣子是七十分,我沒有硬性規定,由你自己去決定。當然滿分就是一百分,而我們也沒有這麼嚴格地要求,但至少要達到七十分以上或更高,而這個七十分的標準是自己決定的。

另外還有一條清楚的規定,就是「菩提心戒」。只要心不分別,就是守了戒;一有分別心,就破了戒,這個戒也是給自己用的。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得到呢?就是要「悟本來面目」,一悟本來面目,就到無分別心。所以有些人是偶爾守戒,因為偶爾才能到無分別心,其他時間都在破戒;甚至還沒有守過,因為還沒有悟,還沒有到過,所以沒有守過戒,一直都在破戒中。

我們是有兩個戒。這個七十分的戒,很有彈性,對不對?而且這個戒不是守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用的,自己定給自己用的。當然在同一個地方,有些問題可能會成為大家共同談論的話題,大家交換意見,會形成共同的七十分的條件你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就不是七十分,就沒有七十分了,那要看各地區的人自己形成,沒有硬性的規定。

所以這是個可以傳之久遠,散布全世界都可以通用的規則,它很實用,但是也不定型。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不同的國家宗教、種族、文化會有不同的風俗和規範,所以不硬性規定。

居士

我想您今天講的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到底以什麼為師事實上您說的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以慈、悲、喜、舍為師」、「以真、善、美為師」,我想其實可以歸納為「以自性為師」、「以法性為師」。因為您所講的這些,不論是慈悲喜舍也好,是戒也好,是法也好,或者是真、善、美也好,這些都是法性、自性也就菩提心的特質。

如果我們能夠清清楚楚知道是以自性為師、以法性為師的話,所有這一切您今天講的,還有其他您今天沒有提到的所有菩提心的特質,通通都是我們要以之為師,以之來修正我們身心的。

您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您講以什麼為師我就馬上回頭以自性為師,只有在這狀況下,我才覺得身心得到最大的安頓、最大的愉悅、最大的解脫,而且只有他這個方式才不違背我們圓覺宗歷代祖師所教下來的法門

教授

說得好!說得好!

居士

也許有人聽了您的話,就搞糊塗了,以為不要只有一個師,他就到外面去亂抓師,所以我想補充說明:圓覺宗歷代祖師所教「四皈依」把「皈依師」放在第一;而我們師父華藏祖上師講修行一師、一佛、一本尊、一法,這些和您今天講的,似乎有沖突。

事實上,我們圓覺宗講「皈依師」,是因為本宗的標准非常嚴格,惟有真正成道的人能做師父。因為他成道、證道了,可以帶我們走回頭路,主要是如此。此外,「皈依師」的真諦即「皈依自性師」,也就是我們真正要以之為師、要皈依的,還是自性和法性。我們是藉這些成道人的幫助回歸自性和法性。

教授

所以我們如果合乎「皈依」的真義,一師、一佛、一法、一本尊這個真義要做對,還是不能把一師、一佛的身體當作是皈依對象,不管他們是否成道,都不可以;而是要回歸到自性和法性,也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回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才等於真正皈依歷代祖師自性和法性。

居士

這些都要真諦來看。

教授

對!這樣子做,我們才能夠無明殼里破繭而出!如果把歷代祖師想成是外面的一個對象,不是你的自性,只要你是這樣想,那麼你去皈依歷代祖師,不管他們是否成道,那還是向外馳求!

所以我們要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皈依歷代祖師呢?就是要皈依他們的自性、法性。他們的自性、法性是什麼?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自性、法性,這根本就是一體的、一致的,完全相等,全等!所以你只要往自性、法性皈依,完全是對的,一點錯誤都沒有!如此也就不會落在歷代祖師的我相上。

陳佑智居士記錄

新竹圓覺圈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