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
我們修行人,要懂得feeling。每個人對feeling所附予的解釋差異很大,我要講的feeling是直覺。有人把feeling解釋成對六塵的感覺,把看見什麼、聽見什麼,解釋成feeling,這不是我所講的feeling。
我所講的 feeling是直覺,也可以說 feeling是「知覺者」在感覺,或者說 feeling 是「知覺者」直接對「被知的范疇」所做的感覺。這種感覺相當難表達,懂的人就是懂,不懂就摸不清我在說什麼。
「有直覺」對修行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沒直覺,他只是個機器人。機器人是無法修行的,也不可能成道。有直覺的人,表示他有佛性,才可能修成。
在中國,有沒有相當於 feeling的字呢?我覺得孔老夫子所講的「仁」就是。「仁」這個字的字形告訴我們,這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是單獨一個人的事情。feeling 也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就是人群之間的事。如果我們對人沒有 feeling,也就是沒有「仁」。沒有「仁」就是什麼呢?就是麻木,有句成語不是說「麻木不仁」嗎?不麻木,才是有feeling。
如果feeling只有單方面,這樣的 feeling是不健全的。譬如我有 feeling,而對方沒有。只有單方面有 feeling,這樣的feeling只有一半,無法構成「仁」;一定要雙方都有 feeling,兩人之間的feeling才能互動,我知道他,他知道我,feeling變成人與人之間雙向共有的,這樣才是「仁」,才是健全的feeling。一旦有了feeling ,任何事情自然而然知道該怎麼做,不需要任何規則、戒條。
有 feeling的人做事,都不是為了符合規定或戒律。因為那是外加的,是由外面的模子把自己限製成那個樣子,並不是發自內心,只是表面在做,並沒有feeling的特質。修行是要發自內心,譬如說,我們的溫和是發自內心,而不是由外在的規則限制而成。feeling一定是發自內心,依feeling來做事,才是真修行。
修行重點不在守形式上的戒律,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好樣子;而在「守菩提心戒」──即恢復佛性。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能恢復自己的真心,就是「守菩提心戒」。
這時候,就沒有所謂的合不合戒律的問題,超越了形式上的戒律,修圓覺宗要掌握這個重點。圓覺宗一開始就告訴你「皈依」的真義,「皈依」就是恢復本來面目,就是恢復你真正的本性。恢復本性之後,貪瞋痴和四相都沒有了,就讓菩提本性順其自然地表現出來,這就是「現性」,就是「率薩埵性而行」。順著本性做事,當然就不是順著貪瞋痴做事。
修行如果只做到從外面套一個模子,譬如佛走路要怎麼走、坐要怎麼坐,那是一個框框、一個模子、一個面具。這樣修行還在很淺的層次,只是守形式上的戒。
《楞嚴經》提到有個持戒第一的人──優波離,持戒到後來修成了。他這個持戒第一是怎麼修成的?就是守到沒有戒,意即「守菩提心戒」了;還有跋陀婆羅,是修沐浴的,洗到後來等於沒有洗,就成道了。這些修法,都是把外加的戒條、限制化掉,化掉以後,「守菩提心戒」就成了,並不是給自己套上戒條。
這個社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一再發生,因此心生不平,所以使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好。但就佛法而言,只說到這里是不夠的,再深入追根究底之後,發現是 feeling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大部份的人沒有feeling,對自己的親人沒有feeling,對陌生人更沒有feeling,甚至連對自己都沒有feeling。所有的問題都因此而生,為什麼?因為沒有feeling就是麻木不仁,「不仁」之後,瞋恨心就當道,大家都在比瞋恨心,誰的瞋恨心大,誰就吃得開──這種情形一旦形成,這個社會就要墮入地獄。白冰冰只是這共業當中受苦的一個,這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被波及。
那佛怕不怕瞋恨心呢?佛不怕的。修行者根本就不怕瞋恨心,修到後來是大無畏,沒有什麼畏懼。若要比無畏,比不過修行者的,修行人的無畏是至高無上的!釋迦牟尼佛在歌利王的時代,被凌遲處死,面不改色!沒有瞋恨心,那是至高無上的無畏。
問:這個社會要怎麼改呢?
答:社會要改造,人們自己要先反省覺醒。
最近台灣發生一些事情,很多人有某種程度的反省、覺醒。很明顯地,立法院也變得比較像人了,原先都是張牙舞爪的。我們常常寄望領袖英明、賢德,希望在他們的帶領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有這種寄望的人不能實行民主政治,實行民主政治,百姓必須獨立反省。
事實上,政治人物之所以慢慢變好,是因為百姓開始反省、覺醒了。他們看到百姓反省、覺醒了,也就不得不改好。所以根本原因是百姓的覺醒。至於百姓要如何覺醒?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只有推廣 feeling,使每個人都懂得真正的feeling,社會就會自動變好,這是最根本的解葯。
你們已經學了圓覺宗,當然也有責任讓自己的 feeling變得敏銳一點;然後再把feeling傳出去,讓你周圍的人也感受到feeling,同時也啟發別人的 feeling,這個世界才有機會改善。我思索人類的問題,追到最後,發現都是在feeling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問:請問要如何培養feeling?
答:先要自己有feeling。
問:有沒有修feeling的法?
答: feeling沒有辦法描述,是講不出來的。它不是用一個法就可說明,而是要去領悟、去感染。大家可以去和一個有feeling 的人多談談,多注意他和你自己有什麼不同,慢慢就會被啟發出來。這回我去美國,碰到不少美國人,他們的 feeling相當強,這就是美國文化深厚的地方。
答:可以,「靜」是有幫助的。譬如修奢摩他,先靜下來,靜了一身覺,然後一世界覺;多身覺,多世界覺。一身靜,多身靜;一世界靜,多世界靜。「靜極便覺」的「覺」,就是feeling。
答:不是,你還是沒有 懂feeling。只學我的話或字,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用佛法常用的字,而用一個新字 「feeling」的原因,我用「覺」,就發現大家會錯意了。我用 「feeling」,大家還可以揣摹得比較接近一點。
答:佛法就是在做這件事。佛經說:「佛者,覺也」,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最高的 feeling。但是佛經一直講「覺」、一直用「覺」,用得越多,大家聽得越多,就越失去了它的原意。所以我不得不換個字,大家才會重新去思考、重新去體會。
一個人的思維若很僵硬、很邏輯、很理性,這表示他沒有 feeling;此外,打啊!沖啊! 愛國啊!──這些是激情,不是feeling;叫人趕快學啊!世界末日到了,趕快修啊!否則墮入輪回──這是恐嚇,也不是feeling。feeling是很平和的、很舒坦的,不是文字,而是實受,它是超越文字的。
我們的教育也有同樣的問題,老師沒有 feeling,教出來的學生當然也不懂 feeling。
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先生,他國小四年級的日籍老師給同學們看一幅畫,然後問道:「你們聽見畫裡面的鐘聲嗎?」這就是在傳達feeling。許文龍的feeling被啟發出來了,所以他這么喜歡藝術;以致他對企業的經營態度,和一般人不一樣。
資料記錄-胡祖櫻 梁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