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財富的天律

財富的天律

梁乃崇教授

今天要講的是財富的天律」。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有一很重要原因。我們一般人為了生活,一定要追求財富也就是一定要工作、拿薪水這是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在謀生之餘也想要修行,相當多的人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所抱持的態度是:賺錢的時候就賺錢,所以就按照賺錢的方式去做;而修行的時候,才按照佛法的規則去行。也就佛法的規則只有在修行時才考慮遵守;但在賺錢的時候,佛法的規則就丟開不要了,所依循的只是商場的規則。

然而現在商場的規則有很多和我們佛法幾乎是相沖突的,譬如說生意一定要有貪慾要去搶奪,要不擇手段去獲得利潤,講的都是這一東西;而這些規則的性質與我佛法簡單、最明顯的規則——要除去「貪、嗔、痴」——卻完全不合。

所以修行在這時代常常會把自己一分為二:打坐、讀經與念佛的時候是一個佛教徒,就遵守佛教的規則;而其他時候則依舊貪、嗔、痴。這對一個真正認真修行的人來,是種困擾;對並不是很認真修行的人來說,則很無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下了一陣子的功夫,深入思考財富的問題,希望幫助佛教徒在求財的時候,也能夠合乎佛;也就是當他們在追求財富的時候,無論是行事或心理都沒有違背佛法的規則,沒有違背佛的教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我找到了一套方法,這套方法不但合乎佛法,而且比現有的那些賺錢的規則更優秀、更合乎人性

以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也斷斷續續在談這個問題,但是大家聽了以後,可能並不知道怎麼去實踐。現在我把過去所講的濃縮成三條規則,只要把這三條規則記住了、弄熟了、曉得其精義之後,再運用這三條規則去求財,不但合乎佛法,而且又能生財。

這三條規則我稱為「財富的天律」,也就財富的天條。「天」的意思就是自然法,而不是人為法。它是自然的,並不是人做出來的。這是我觀察這個世界發現的,只是平日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而這三條規則與我們的佛法是非常相合的。

這三條規則在上個星期六(七月十三日)下午,我應經濟部中央標准局同濟會的演講時第一次談到。但現在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希望更完善一些。這三條「財富的天律」是:

第一條:物質不等於財富,凡改善生活品質皆是財富

第二條:個人財富包含在整體財富之中;個人財富脫離整體財富時,立刻不成為財富

第三條:貢獻財富者(這里的「財富」就是第一條:「凡改善生活品質者」指能貢獻改善生活品質者。),才有報酬;未做貢獻者,沒有報酬。報酬有「天然」 與「人為」的兩種,應使二者一致。

如果合乎財富的天律而去求財,必然富裕,也必然合乎佛法;而違背這些財富天條的求財者,必然遭遇天譴。

在我們就來解釋「財富的天律」第一條:「物質不等於財富」。因為物質本身還只是物質,而財富物質再加上人智慧心力,並且能改善人類生活的時候,才叫做「財富」。如果不能夠達到這個功能,單純的物質本身並不是財富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物質就是財富」這個觀念雖然有問題,但我們卻不能夠認定財富裡面就沒有物質——是的,財富裡面是有物質,可是我們並不能在這兩者之間畫上等號,畢竟它們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說健康食品,它的物質層面其他的食物似乎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它有特殊功能吃了之後健康情況會改善,這就財富。因為它裡面已經放了智慧、放了知識。如果我們心裡面還是把它想成只是物質,沒有想到裡面已加了許多智慧知識,這種判斷就有問題。

所以我們看東西,得看它有沒有價值也就要看它能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條天律下半段要強調:「凡改善生活品質皆是財富」。因為只消極地說物質不是財富,這仍是不夠的,必須積極指出財富就是什麼,大家的觀念才能釐清。

在最早的時候,人類只顧追求生存;而當生存沒有問題的時候,就想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在這過程里,首先就必須把握財富天律的第一條:「凡改善生活品質皆是財富」,這一很重要很多人追求財富的時候,並不是想改善生活品質,而是在追求金錢的多少,或是房地產的多寡。即使他金錢與房地產很多,可是生活品質並不一定改善,這種情形就不能叫做擁有財富

所以有很多人雖然賺了很多金錢、很多房地產,可是他生活過得並不好,這種人就是把自己的目標錯了目標一弄錯,就等於犯了第一條天律,所以他就會受到報應。他的天譴就是生活得很痛苦這就報應。以上就是財富第一個天條。

再來談第二條天律:「個人的財富包含在整體財富中,個人財富脫離整體財富時(譬如說脫離市場的供需系統),立刻不成為財富。」

我可以再舉個例子:現在許多人都有汽車,汽車也是種財富,因為它可以改善我們生活中「行」方面的品質。我們如果有汽車,那就是個人的財富。可是這輛汽車、這種個人的財富必須包含在整體社會系統裡面,是這整個經濟體系裡面的一部份,而不能單獨脫離。當這輛汽車脫離整個社會體系,也就是脫離社會的時候,就沒有用了就不財富了。

這話怎麼說?因為當它一脫離這個社會的時候,就買不到汽油,車不能開,就只是一堆廢鐵而已;同時,如果沒有道路可供行馳,它仍然是個廢物;或是一旦有什麼地方損壞了,因為沒有零件,沒有人幫忙裝修,也就成了廢物。所以財富不僅不能脫離社會,而且根本是整體社會裡面的一部份。

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有人運氣非常好,在荒野里撿到了一塊鑽石。如果他始終沒有和這個社會連繫上,只是一個荒野中的人,對他來講那塊鑽石價值只不過是一個比較亮的石頭而已,並不是什麼財富;可是如果把這塊鑽石帶到這個社會經濟體系來,經過匠人切割、琢磨,再把它放到珠寶店裡面,那麼就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這塊鑽石所以能產生財富是因為有整體的財富、整體的市場系統在背後支撐。當這個整體經濟系統沒有的時候,財富就不存在了。因此我說個人的財富是依附在整體財富系統裡面的,這是事實,沒有什麼深奧之處

但是一般人在追求財富的時候,常常違反這條規則。他們是怎麼求法呢?他們讓個人的財富增加,可是卻使整個社會財富少了譬如說開一間工廠,這間工廠很賺錢,可是卻把四周的環境污染得很嚴重。

這種讓整體財富減少,而使個人財富增加的做法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短期來看,他自己的財富是增加了;但環境長期被污染後,整體財富就會少了、消失了,他個人的財富也要隨著減少、消失。所以大家應該要了解:我們個人的財富根本建築在社會整體的財富之中,是不可以違反的。

以前我也常常說我們在追求財富的時候,要平等互惠,要對大家都好處;不要弄得只有自己好,其他人都倒楣,這種事情就不能做。還有一種情形,個人的財富雖然增加了,可是整體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這樣也不好,還是有問題。所以像這種狀況,我們也要避免。

第三:「貢獻財富者,才有報酬;未做貢獻者,沒有報酬。」這一我以前已經說得很多了,大家也聽過很多次,我不多做解釋。現在要稍微說明一下,為什麼這條文字我做了一些修改。

以前是說:「未做貢獻者,不收報酬;做了貢獻,才收報酬。」,現在改成「貢獻財富者,才有報酬;未做貢獻者,沒有報酬」。所謂貢獻財富也就貢獻了「生活品質的改善」,那麼這時候就有報酬了。並不是收或不收報酬的問題,而是報酬自然就產生了,收或不收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我把它改成「貢獻財富者,才有報酬;未做貢獻者,沒有報酬。」

因此如果開一間公司企業體裡面的員工都想獲得薪水這就是報酬,而這些報酬是怎麼來的?不要以為是老闆賞賜的,其實根本就是自己貢獻出來的,所以是應得的。

一個企業體只要訂定一些合理的規則,就可以讓有貢獻的人得到報酬,而沒有貢獻的人得不到。千萬不要讓沒有貢獻的人坐享報酬,搶走了貢獻的人應得的一份,如果有這種現象,這個企業一定失敗。

所以報酬的來源就是你的貢獻,你貢獻財富老闆能把你的貢獻成了報酬給你,只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財富根本就是你創造出來的。如果能依照這個規則訂出合理的制度,我們得到報酬的時候會是心安理得的;不致像搶來的報酬,半夜捫心自問,總是有慚愧

 至於報酬,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報酬」,另外一種是「人為的報酬」,事實就是如此。大家可能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以致不太了解什麼叫做「天然的報酬」、什麼叫做「人為的報酬」。

我舉一個大家都能了解的例子:譬如我們到駕駛訓練班去學開車,我們努力去學,這就是在貢獻,在做努力;一旦學完了,努力完了,參加考試通過了就可以得到駕照。能夠開車上路屬於「天然的報酬」;拿到駕照則是「人為的報酬」。但常常有人即使拿到了駕照也不敢開車上路,這就是有「人為的報酬」,可是卻沒有「天然的報酬」。

另外大家可能都有這一類的經驗當我們學任何一科,譬如是英語吧,我們努力地去讀、去聽、去寫、去講,這就是在貢獻;而因此英文實力很強這就是「天然的報酬」。那麼什麼是「人為的報酬」?英文考試的成績就是「人為的報酬」。比如你去考托福,成績很不錯,考了六百多分以上,這就是「人為的報酬」。

幾乎無論什麼事,一做了貢獻以後,就有「人為的報酬」跟「天然的報酬」兩種

我們修行也有兩種報酬,如果很努力修行,照佛教方法努力去實踐,那就會得到兩種報酬:一種是你修成了,證道了,這就是「天然的報酬」。那另外一種報酬是當上師,或是做祖師這是「人為的報酬」。

我們工作時也是一樣。如果從事服務業去幫助別人,人家給你金錢上的回報,這是「人為的報酬」。你在服務別人的時候非常盡心儘力,人家得到了你的幫助,因此內心非常感謝你,這種感謝則是「天然的報酬」;而你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心中很滿足,這也是「天然的報酬」––所以報酬大致有這兩種情形

人間社會里,我們是沒有辦法只要天然的報酬,而不要人為的報酬的。比如說讀書只要實力,不要分數,這是辦不到的,一定要這兩種報酬都能兼得才好,否則多少都有點不圓滿也就是這兩種狀況最好不要脫節,要能一致,所以我在第三條天律後面加上了一句話——「應使二者一致」。

所以最好是我們考試出來的分數,和實力是很接近的。不要是考試的分數很好,但卻沒實力這就很糟糕,就像駕照卻不敢上路的情況一樣。

這里還要再補充一點,就是天然的報酬是沒有辦法搶,沒有辦法騙,也沒辦法轉送的,因為功力輸不出去。必須自己努力貢獻,才能得到!可是人為的報酬是可以偷、可以騙、可以拐、可以搶的。

譬如考試時,你可以偷看、作弊,或者是老師送你同情分數,是吧?錢也是一樣可以去搶、去騙,可是天然的報酬就是沒有辦法搶得到。甚至連祖師上師位子都可以騙一個來坐坐,可是天然的報酬——證道,是絕對沒有辦法搶到的,它本身就具有這種特質。

我們現在的補習班是在提供些什麼報酬呢?——提供人為的報酬,就是補大家的分數。如果我們的補習班也能夠提供天然的報酬,補大家的實力,其實也是很好的。當然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會碰到一些同學(或者自己)不管分數,只要實力事實上這種人要的就是天然的報酬,而不重視人為的報酬。

天然的報酬必然存在,人為的報酬也沒辦法免除,所以最好使兩者一致;能夠一致,報酬的分配才是健康的。所以我在第三條天律後面加上:「報酬有『天然』與『人為』的兩種,應使二者一致」,這樣比較完整。

這個世界的人如果了解了財富的三條天律,在追求財富也能遵守這三條規則,那麼這個社會無論是整體的或是個人的生活品質都一定能不斷地改善、提升,大家也就愈來愈富有,更不會遭受天譴;同時不會像一般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而會無窮代一直富下去。

那些富不過三代家庭,為什麼財產到後來會敗光?就是因為犯了財富的天條所致。如果能遵守這些天條,他一定敗不了,沒有辦法敗,一代一代都會富有下去。

我們再從這三條天律來看一看我們這個世界經濟現象。首先來看看共產主義究竟犯了那些財富的天條?

共產主義犯的是第一條。它主張「唯物」,認為物質就是財富。這種錯誤非常嚴重,結果把不是財富東西當做財富。這麼一來,它的經濟狀況怎麼會好?根本弄錯了嘛!此外它還犯了第三條天律——「貢獻財富才有報酬」。它完全弄反了,把一些貢獻財富的人說成是「剝削者」,認為他不可以拿報酬。

它嚴重地犯了這兩條天律,所以共產主義始終就競爭不過資本主義。因為錯誤觀念導致它生財的能力得很小,雖然他們心裡面還是希望經濟變好,但事實上已把生財的路給斷了,所以能獲得的財富就很少。中共實在要看清楚共產主義基本上的缺陷,如果沒有看清楚,就永遠沒辦法富裕。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沒有那麼死命地認定物質就是財富,比較不這麼堅持,所以問題比較不嚴重。

「凡改善生活品質皆是財富」,那麼一個人當他有改善生活品質願望也就追求完美生活理想時,他才有追求財富動力。但是資本主義的動力不是來自改善生活品質願望,而是滿足貪慾,它把人的貪慾激發出來,使他們去追求財富。他們追求財富的目的是要滿足貪慾這樣做有很多缺陷,會有非常多污濁現象出來。

社會上有很多人追求財富做法讓人無法尊敬譬如說台灣最富有的人蔡萬霖,大家不會尊敬他,原因是他只在收刮財富,對社會並沒有什麼貢獻。王永慶大家就比較尊敬原因無它,因為他比較有貢獻。我們的社會還不會把企業家宗教家一樣來尊敬原因他們的發心是資本主義那套方式,都是在滿足貪慾

而他們鞭策員工,激發他們的鬥志、鼓勵他們努力賺錢的動力,也是在激發他們的貪慾;一旦員工貪心大起來以後,就要收刮很多東西,不然不會滿足。他們就是以貪心來動力,而這與我現在講的想要「改善生活品質願望」和「追求完美生活理想」是不同的。

所以資本主義也不很好的,表面上它有些地方我說的第一條原則有點相似,但是卻又走了樣,所以它犯的不是絕對的錯誤,而是似是而非的那種錯誤。第二條它也犯了,第三條也犯了一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資本主義如果能夠遵守第三條「貢獻財富者,才有報酬」,即使以貪慾動力也不會產生毛病。第三條可以免除貪慾的缺陷,目前的資本主義還沒有實行這一點。但是整個講起來,它生財的能力還是比共產主義要強,兩相競爭的結果,目前是資本主義得勝,而共產主義沒落了。

另外再舉一個例子,像台灣的人非常喜歡炒房地產、炒地皮,依我現在的了解,原來身上幾個的人,幾乎都是因為把錢放在房地產上面而賺到的,這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所以房地產就變得很貴。

但是這件事情對整個社會並沒有貢獻,反而讓許多老百姓買不起房子,造成了社會問題。而炒房地產所得又這麼高,因此就養了一幫高所得但卻沒有貢獻的人,而我們的社會就要負擔這項資源,所以社會整體就要受到天譴。

天譴是什麼?就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會遲緩下來。本來可以更好的,現在就好不了那麼多。而且因為台灣的房地產太貴,外國人想來投資,改進此地的經濟,但我們的房地產與香港、南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比較起來貴得太多,這種事情遲早要反應出來的,結果就是外國廠商轉到其他房地價比較低廉的國家投資,而造成台灣經濟發展的障礙這是大家都要受到的報應

問:可是台灣房地產的問題與日本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日本還更厲害。

答:對!但日本有別的地方補償。如果日本這一方面能夠改得更好,它可以更發。

問:他們也不改進!

答:日本的房地產的確很貴,但他們國內炒作的問題,沒有像我們這麼嚴重,因為他們的規則比我們訂得好。

問:日本很多人買不起房子,窮一生的精力,都買不起房子,這也應該改進。

答:當然他們是有問題的,因此日本政府近來也在努力改進。四年前(西元一九八七)我去新加坡,它整個國家是一個花園城市,所有的公寓都是政府蓋的,那時候一棟房子差不多要台幣六十幾萬。而當時台北房子還沒有漲,但同樣大小的房子差不多就要台幣三百多萬,我那時候就覺得台灣房子真是貴得離譜!

現在更離譜了,已經要到一千多萬。所以一比較,就知道有問題了。一般社會大眾一輩子都買不到一棟房子,沒有地方住。如果要買一棟房子,就要辛辛苦苦積蓄個幾十年,最後通通送給建築商。這裡面會造成很多不平,社會就有許多病態出來,這些病態就是天譴。

問:可是受傷害最多的是要去房子的人啊!如果我站在一個市民的立場,我認為政府對這件事應該負很大的責任,因為它有很大的公權力,可以制定政策。是不是天譴也有一個規則?就像法官判案一樣,要看到底誰錯,而不要報在沒有錯的人身上

答:喔!天譴是整體來的,沒有辦法給某個人的。因為整個經濟停滯的現象就擺在這里我所說的「天」,並沒有人為因素,而是自然現象。「無殼蝸牛」的運動是改善這個病態的社會運動,大家應該多多支持,督促政府制定政策。

問:請問上師,我們是不是應該聰明一點。那些投機的人如果早一點獲利了結,那就可以逃出這個劫數

答:他逃得了一時,還是逃不了一世。因為整體經濟壞了的話,他只不過比較後倒楣,但遲早都要倒楣的。

問:可是很多人賺了錢,就帶到國外去了

答:當然是有人逃到國外去,但是整個地球是一個譬如說你把空氣污染了,溫室效應形成了,你無論到哪裡都逃不了。當然就個人分配的觀點來看,好像不是那麼公平,不過大自然不管這麼多。

問:這樣會讓人家覺得應該選擇對他比較有利的方向去做,或許可以少掉一些損失。

答:若要選擇方向,應該遵守財富的天條,這樣對大家都好,也就不必逃了。

問:只有少部份的人去遵守?

答:喔!不是,少部份人仍能獲得報償,我現在就要說明這種事情。這個財富的天律,如果肯去遵守,我們求財的時候,就沒有貪心毛病,很多陷阱不會掉進去,這本身就是一種報酬,而這種報酬不是那些逃掉的人能夠得到的。

問:上一波房地產漲價的時候,我就覺得不應貪心不應該去追那種東西。但到最後還是漲到最高點時買下了房子,結果背了一堆房屋貸款。

答:是啊!你跟隨他們那樣子做,就會掉入陷阱中。所以現在我要提醒大家不要隨波逐流,要遵守財富的天律來做,那絕對是四平八穩,不會上當。

也許你會想:我不去買房子,那不就虧了嗎?其實你如果本來就沒有買,也不是因為你要遵守天律而沒有買的,是吧?你遵守了天律,基於需要,還是照樣可以去買,但是你的做法本身並不是受貪心的控制,也不是受到別人貪心的影響。

比如別人中了一個大獎,或者賭博贏了,有些人見人歡喜若狂,所以也就跟著跑。但我們不會受他引誘,只是實實在在地朝著有貢獻方式去做,那麼就不會上當,也不會受到挫折。非常重要的是一旦遵守這些規則,做股票,就不被人家套牢;投資產業,也不被人家坑;沒有貢獻的錢,根本就不要——所拿的一定是貢獻後的報酬,那永遠不會上當,會上當的都是因為貪了那些沒有貢獻的報酬。

嚴格說起來,銀行付利息,這些利息都是不勞而獲,都是沒有貢獻的收穫。但是這個社會已經有這種規則,所以它給我時,我不會說不要,但通貨膨脹又把利息扳回去了。我們努力追求財富時,就一定要朝著有貢獻方向去做,而後來的報酬才能要。

假如去找工作公司主管說:你什麼都不必做,我會付高薪給你。這種事情就不能做,其中一定有陷阱,你千萬得小心。因為你沒貢獻,他怎麼能付高薪給你?如果說你工作貢獻,那麼公司給你薪水你會心安理得,儘管去拿好了;如果他給少了你還可以爭取更多的。

【編者的話】

梁乃崇教授早年修行有成,近來十分關心文化問題,對當前整個社會經濟現象多所反省,並苦思解決之道,期能將人心導向正途。上期「圓覺之友」曾經刊載梁乃崇教授佛教財富觀」講詞,本期我們決定刊出其後續演講「財富的天律」,以為補充。讀者諸君若將前後兩期同時參看,可以了解梁教授在思考影響人心甚巨的經濟活動曾付出極大的心力,益見其關心社會、積極為眾生解決問題慈悲

資料記錄-蔡素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