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塵居士:止:必要的基礎及方向

止:必要的基礎方向

越塵
 
修學佛法是由生起出離心,發起菩薩提心願開始;以圓滿菩提心為道果。其間,除少數極上根利器者外,禪定是必修的工具和手段。故經雲:「一切清凈慧,皆由禪定生」。論述禪定的典籍數不勝數,頗易見到。然而其次第均是為出家人,亦即專事修行人所設,即使從入手起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學佛人以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餘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設次第來修甚是不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時間少走冤枉路關系重大。禪宗之要無非止觀。如何止觀圓覺經述及禪定基本方便有三:奢摩他(止),三摩缽提(觀)及禪那(止觀雙運不二)。從因地上看來,止有兩種程度:俗義止於正念,勝義(姑雲)止於空性,高下不可比較;觀也有兩種程度:俗義分析臆度於空性,勝義(姑雲)現量持住於空性,高下不可以道里計;禪那卻只有一種:勝義止觀不二。這里將先討論俗義止,將來另文討論俗義的觀,勝義諦要等明心見性後方能真修學。

止是定的基礎,梵雲奢摩他,意謂專註。未得一定程度的止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觀),三摩缽提(等持的觀),一心三觀,大手印定,且卻等等,純是沙灘上的樓閣,全無是處。所以止是偷懶不得的,非修不可,非花上時間可得。不過止是內外道所共法,具體的修法取決於方向目標行人情況佛法僅以破除一切噁心執著,明心見性直至圓滿菩提心究竟涅槃教人。佛門行人方向不是神通,不是長生不老,也不僅是強身健體。佛門雖不排斥上述效果,但明確指出此僅聖未邊事。觀諸當今,迷於神通追求神通成了時人通病,因之不務正業者有之,發神經者有之,傾家盪產者有之,其最小者為失財耗時,實深可嘆。究其根源,無非兩處,一曰貪:欲得超人能力而獲名利,或滿足虛榮心;二曰盲:於佛法無正知見,誤以輕安或神通境為究竟。所以,菩提心與正知見又是正定基礎,失此則無不迷於歧途。建立正知見佛法修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非三五句話可了,有疑當反覆研讀經典並請教大德。人的知見對對錯錯深藏內心,許多自己也不知道、不清楚,但凡是一舉一動,自覺自覺地,無不受知見引導。禪定也不例外,無法離開知見獨修:有什麼樣的見就有什麼樣的定。欲趨入正定者於此當三思。

修止,學習控制自己的專註於某一事物,開始時要靠兩支拐棍:正念與正知。正念又叫『所緣』,就是專註對象,例如佛號佛像、咒音,甚至小木球等等。要控制自己的心只繫念這個正念,叫『緣於所緣』,而排除一切其他妄念,作為凡人,我們百分之百的會有妄念干擾,會隨妄念而去,這時要靠正知來覺察,不發現發現了就要轉回到正念上來。這是個功夫,沒懶可偷,『自門而入者非自家珍寶。』在這點上任何聲稱可以『加功給人都是欺騙,借人貪心偷心另有所圖而已,要小心。但只要肯下功夫,人人都能學會,也不必要別人給。

修止有兩類辦法,難易相當:易上手者難實用,難上手者用起來卻方便。難易分別就在所緣上。因為凡夫心是生滅執著心能所心,必須粘在個目標上。這目標的相越粗重就越容易執得住,也就越容易專註得上。但佛門行人修定是輔助用於破能除能所契入本心,所緣相粗重的止就要修到不費心力也不散亂昏沉程度也就是第九次第定,才可能心念斷處能所暫消,才得力。反之,如若所緣之相細微。甚至幾乎沒有相,則上手很難用心找不到著落處,專註就更不易了。不過一旦學會就極有利於破除能所對立而契入本心。無論是修到心念斷處,還是修所緣無相,能不能識得本心要看行人正見基礎厚實與否,以及機緣

如何分別相的粗細?身外之物身體內部來的粗,有形的較無形的粗,動的較靜的粗,下列幾種常見專註對象大致是由粗到細排列的:站樁,木球,觀外在佛像,數息,意守丹田,持佛號,持佛門咒語觀想,以木球為例,為身外實物,緣木球修止不難,便佛門絕少見有教人繫念於木球之類者,因其能所既大又不功德,那麼在力所能及之內,是不是取得最細相為所緣來修止最好呢?一般而言,是。但不可一概而論。人人根性有別,難易與相的細粗並不絕對一致,應選擇自己可上得了手的各種所緣中較細者為修止的方便。佛門,特別密宗有些修法相很大,卻極好極殊勝。蓋因其極善巧地用了因緣力,行人依此可極快地積累福慧資糧,功德極大,是為大相大用。再特別要提到的是一個不太常見的所緣對象:正如,一般書籍中很少介紹於正知的方法,因為正知相極細很難上手。要注意的是止於正知是極高明的奢摩他,可以迅速趨於勝義,趨向止觀不二,明空不二。大圓滿口訣部用之為前行。這種止於正知還可再分幾種,於極細微相中以趨於無能所者為上,直至突破能所入於大圓滿正行。一般並不建議學者上來就取正知為所緣,但以明心見性圓滿菩提修行行人當知這是一條重要途徑,將來可能要用到。

選好適合的方法後,學止要有耐性,朝三暮四必無所獲。禪定感覺時好時壞是常見的現象,切勿自生動搖。但也不是說食古不化一成不變。一個方法試驗一段時間後如果實在沒效果要想一想毛病出在哪裡。如果方法實在不適合自己,就要換一換。漸修漸深到某些階段方法也要調整改進。在修學專註過程中人人都會困難錯誤,稱禪病。病症雖然千變萬化,根源有二:昏沉散亂散亂病在丟了正念昏沉病在丟了正知。

初上來常常遇到的是最粗的散亂,比如持佛號,不坐下來還好,一坐下不一會兒。必是心不由主胡思亂想,什麼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上來,只這佛號偏於不知不覺中拋到九霄雲外。此時無它,一方面提高正知及時覺察,另一方面用心要狠,一發覺就馬上轉回到佛號上來。再丟再覺再轉,如此反覆,漸漸會好。其中的一個 訣竅是:持佛號持咒要如挽重物,如推重車上坡,要有心力,同時還要聽著自己心裡的佛號音咒音。有口無心是沒結果的。胡思亂想克服後,最粗昏沉又來:不知不覺睡著了。這要看情況處理,若是因疲勞,休息好了再來打坐不是代替睡眠的,硬坐會養成壞習慣,無法進步。若不是由疲勞引起,則要加強正知,緊緊盯住自己,抓住佛號或咒音。經每日1-2小時計,果真如用功,幾個月後最粗的昏沉散亂就能克服。這時明顯的胡思亂想不常有了,座上人也不會困的要睡,感覺不錯。麻煩的是腿腳腰背在痛,牽人分心,這除了多練減輕外,要靠定力增長來克服。如果腰腿不太痛,那感覺就好極了。小心!昏沉散亂已經一塊到來:許多小思想念頭正在起伏不已,正是散亂;不知道自己心裡有這樣一堆小妄想,是昏沉這是第二個階段,此時仍屬粗昏沉散亂,只要加強正知集中心力,繼續努力對治就可以克服,使禪定繼續提高。

在這階段遇到困難前進不得的人很多,多因對自己心不夠狠,不捨得用力氣去克服,反而以為佛法不靈。很多情況是聽到佛友抱怨:「我這人心亂,不管用多大力氣佛號上,妄想都停不下來」。儘管不是有妄語,這話不真。關鍵在於人不委屈自己,有力量不肯用出來。做個試驗就明白「把腿盤緊坐好,坐到腿很痛,堅持再堅持,直到渾身冷汗忍無可忍才下座。問:臨下座前幾分鍾還顧得打妄想嗎?顧不得了。可見只要心用得象腿痛一樣強,妄想自會止息。心力用得象腿痛那麼強嗎?能!能堅持就是證明,問題是肯不肯用。話又說回來,軟弱是大家的通病,沒什麼可奇怪的。筆者自己當年也幾乎在此退卻,恰巧請教到敏智老和尚,敏老道:此事如戰場肉搏,你不殺它,妄想就殺你。有進無退,有我無他,狠狠殺去,什麼妄想不可調伏?自己想想,有道理:打妄想與止妄想的是同一個人,其力相當。如人自割其瘡,不容易卻也絕非做不到。照此發狠幾個月,果然見效,粗重妄想被管住了,乃知佛門殺生,不戒殺惡念妄想,狠有狠的正用,阿羅漢又名殺賊,必有它的道理。或許有人會問:「大德教人,『妄念起時不止不隨,』沒叫人發狠呀?」前賢的話須知其言之所出,又不可割裂開來聽:不止不隨是對細妄念而言,現在的人『不止』容易,不學就會,『不隨』誰做到了?若還不能不隨。那就必須止,而且要狠才止得住。今日修止恰是為了明天不隨,從而不再需要止。

上述兩階段過去後,行人如繼續努力,則禪定進入嶄新階段,而且是關鍵階段。說它關鍵是因為在這之前行人如於禪病處理不對,僅僅沒法進步而已,等於沒修,也不至於出大毛病。對治禪病,靠用心的技巧和堅毅也就大致可以應付了。到了這個新階段,禪病如果處理得不對,不僅不能進步還有危險。然而,若處理得對,行人可漸漸走上佛門外道不共的方向在這階段光憑技巧毅力不夠,還須要有正見行人此時於禪座上已無粗妄與粗昏沉感覺真是好極了。如果輕安境生起,那感覺好得非日常經驗可比,甚至連座下都覺察不到有煩惱存在。又如果持續得久,不由的會自以為修得很好證了什麼位了,慢慢生起驕慢。若自己沒有高度警惕,或不得明眼大德棒喝指正,大麻煩由此啟兮。其實,沒有粗妄想昏沉下等於沒有妄想昏沉,細妄想正打得緊呢。許多人在這階段時不時的見仙見佛見神見鬼,時不時的出超常視覺他心等等幻境神通境,便不由自主地著上了。輕者由好玩而沉入上癮,漸漸步入歧途;中者以此眩耀於人謀取名利致使墮落;重者立陷魔道如《 楞嚴經所說十種陰魔。凡此中皆因無正見不為正定,非佛門行人當為。佛門並非排斥神通,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雲:有神通菩薩晝夜所積功德,無神通菩薩百劫所不能積。但須得體,方能由體起用,未得其本的行人如果得了神通力則如幼兒持利刃,不能得其利反必受害,所以神通玩不得。如何防止?先要有知見,知道什麼是歧路,要知道相由心生:種種境界種種神通不過都是禪定細微妄念的顯現,虛妄不實,若著其相即背覺和塵。其次要能及早發覺自己的禪病,這要靠正知,不能及時覺察甚至不覺察禪病正是昏沉的表現。所以這階段正知變得更重要。正知本身也要提高,對粗妄念行人可以知道自己在打妄想,這個知道屬正知。對細妄念,『知道』不夠--太粗太慢,要及時『體察』到妄念生起。這個體察頗難以文字表達,有問題應當面請教明白人。若強用文字,大約『明照』二字差強可用,『照』不是『我知道』亦非不知道;『明』不是見佛見光的亮光光,而是一種無可遮蔽的透徹與明晰。到達這階段行人,其修止主要力量放在正知上。乾脆以正知作正念,以『明照』為唯一著力點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此,則細妄念難以興風作浪,較易趨入正定,即使喜愛持佛號者也應在明照上多分配些力量;持密咒道者更應知『大巧不工,大咒無聲。』相反,如果忽視了明照,即使不為神通境所惑,也極易在不知不覺中落入細昏沉,偏向無記,也非正定青蛙冬眠不為不定,但無明照,若死物然,何益之有?

要學止於明照有三處難。首先,如何用心不易掌握,什麼是明照?摸不到。能所強了心用粗了就根本不是。禪密兩宗於此都有些『私通車馬』的口訣,而且兩宗口訣十分一致,僅僅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這些口訣現今少有人傳。但也不必泄氣,禪密二宗真有修持大德現時仍不少,努力修行尋找總找得到的。經書佛典也有論及,只是往往在字里行間,不用心體會不到。第二個難處是學會用心後因明照幾乎沒有相幾乎無能所,故要用極大心力去持,難以持久。但這也在於毅力,堅持日久自可達到。第三難難在放鬆,止得住後還要減弱所用的心力,前提是不得落入散亂。只要不散亂心力用的越小越好。這些地方要有人耳提面命方好,文字是說不明白的。學會止於明照又如何呢?假設行人正見已具,這里距禪宗的破初關僅僅半步之遙,幾乎探手可入。這半步極有講究--講究如何遠離誤區。禪宗如古禪德語錄密宗如龍欽巴尊者著作,今人如《虛雲和尚開示錄》、《來果禪師開示》、無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等等,均對跨越這半步大有助益。大略而言,朝破相破能所,不執相不執能所的方向去,是正確方向

修止聽去好像就是用正念妄念。其實在因地,念即是妄,沒有什麼不妄的念。所謂正念不過是正用妄念罷了。嚴格點講,念不該斷,也斷不了。對應不同程度,處理念方法大有分別。對粗重妄念必須斷必須止,至少也要能做到說止就止得下來,並保持相當時間不起。非如此不能對治粗重煩惱,不能清除外圍道障,不能為進一步修持提供必要準備。對於妄念,如神通境等,止斷都不是好辦法應以不隨對應,以明照消融。還有最細念,上文未提及,通常人根本覺察不到,也想不到這是念,表現為山河大地依正二報等。這些最細念根本不用止斷,唯不可執為實有。當我執松動,本覺智明顯顯現時自會體察到這一切均是無礙,法爾自顯現,法爾自消融,這是將來的事。

羅嗦了許多,以三句要點總結修止:1、止必須下功夫修。2、斷妄想用心要狠。3、止住粗妄想後,正知--明照是重心所在。如果止得質量好,見正,機緣又巧,修止可以趨入本心。如果還沒能達成,下一步應修觀以期契入空性。基本上,止是以『靜』為行,而觀卻不離動相--不是一般人所習慣的,六根為執著所惑的動相,是綜合動靜兩相去體會其全為空性之顯現。一般人為妄識復染常在妄動里,非止不見其靜,如湍急之水流混不見其底,故未止而觀得力者未曾聞也。如果說在修止階段是隱含地使用了知見,那麼修觀就是深入直接地去分析錯見,校正錯用心處及體悟心性--須得先有正知見才行!只要前行基礎打得好:菩提心願,正見和一定的止力俱備,觀並不難做,也並非只能在座上做。光憑語言文字,雖長篇大論也未必能讓人學會;真正去校正錯用心處卻可能一下子就通,禪宗行人多有言下頓悟者即是證明。通不了的原因幾乎全是前行基礎不夠紮實,應於基礎上補。常見的錯用心是什麼樣子,如何校正?有機會再略作討論。

願此粗陋之文能如引玉之磚,帶來大德們對禪定更深入精確的講述;願佛陀教法不滅明燈,引導一切如母有情;也願一切讀者獲得利益菩提道上不退吉祥圓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