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福教授
世紀之末的金色十月,應台灣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的邀請,赴台參加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暨第三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活動,經歷十餘天,為時雖短而感觸頗深,至今尚在沉浸之中。這不僅是因為我從祖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遠赴東海彼岸的美麗寶島,一覽風光,更因為這次學術會議與以往所參加的會議不同,以佛教界的法師及居士們為主,兩岸之間、僧俗之間共同探討學術問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還隨著法師們參訪寺院,拜佛誦課,同起居,共香齋,過了一段難忘的「出家」生活。
我是一個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研究佛教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說實話從未像這次一樣深入接觸過佛教,從未像這次一樣實際體驗過佛教。這次到台灣目睹佛法竟如此隆盛,看見寺院林立,道場莊嚴,高僧如雲,信眾如織,佛教事業蒸蒸日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使人感覺到中國佛教有希望,廿一世紀佛教的希望就在台灣。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有個理想,就是建立人間佛教。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都對人間佛教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也逐步建立了一套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但實踐中的人間佛教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這次到台灣參訪,我才切實地感受到人間佛教的氣息,而這種感受首先來自於證嚴法師的慈濟事業。
證嚴法師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宏願,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化作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濟貧教富、慈善救人、大愛關懷,發展了宏大的慈濟事業。我們一行參觀內容十分豐富的慈濟展覽和富麗堂皇而頗具現代技術的慈濟醫院及慈濟綜合大學,還參訪了簡朴而莊重、仍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精舍,著實讓人感動,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佛教精神。臨別之時,我在我的書頁上寫了「慈濟是佛教精神的偉大實踐者」,送給靜思精舍,以表達我當時的切身感受。
慈濟的四大志業,實際上就是一種化人間為凈土的事業,它預示著未來佛教發展的一個方向,儘管人們對人間佛教的理解不同,也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多著眼於佛教自身,從佛教的人間化上去思考問題,較少從人間的佛教化上去探索。證嚴法師的慈濟事業,我覺得就是從人間的佛教化這樣一個思路上去探索的道路,就是把佛教理想的佛國凈土建立在人間的一種人間佛教思想的體現。佛教必須關切世間,必須關切眾生,脫離了現實就失去意義。大乘佛教提倡菩薩道,以解救眾生為己任,但它的理想建立在來世,不免有點消極。現代佛教主張人間佛教,想把佛教的理想實現在人間,無疑更進一步,完全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證嚴法師以慈善、醫療事業化行佛教精神,則開闢了一條實現人間佛教的重要途徑,其意義深遠。
如果說證嚴法師以慈濟事業開闢了一條通向人間佛教的慈善、醫療的道路,那麼,我覺得曉雲法師則通過創辦華梵大學開闢了通向人間佛教的另一條道路──教育的途徑。在參訪了華梵大學之後,我也深為曉雲法師和華梵精神所震撼。曉雲法師以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懷,矢志追求教育事業,以「覺之教育」為理念,開創性地舉辦了中華第一所佛教社會大學,並且成功地將佛教精神貫穿到大學的人文教育之中。華梵大學以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學說為教育理念,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為辦學宗旨,很有佛教特色和時代特色。又結合儒家思想的道德傳統,以「德、智、能、仁」為校訓,儒佛相融,也很有中國佛教的特色。曉雲法師針對科技時代的西方教育的弊病,倡導東方的人文教育,是對世間人生的深切關懷,將覺性教育與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相結合,以了解生命的方向、提升生活的品質、開拓心靈的智慧、躬行自利利他的事業為教育青年的目的,完全是關切「生」的佛教教育。
證嚴法師和曉雲法師並沒有有關人間佛教的一套學說,但我覺得她們躬行的實踐中卻深具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她們所開創的事業具有嶄新意義,預示著現代佛教發展的方向,值得我們去總結和思考。
我們在與會、參訪期間,聽說了昭慧法師、性廣法師、傳道法師等護教護法、推展社會運動的一些故事,也看到了有關他們的零星資料,我很受震動。關於護法,我的印象中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不可以隨便詆毀,否則會引致大的宗教問題,唯獨佛教可以任人喊打,沒人過問,尤其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肆意辱沒佛教,連我們這些研究佛教的學者都難以忍受。台灣是個佛教興盛的地方,情況可能要好,但也時常發生類此事情,故有昭慧法師等挺身而出,與之抗爭,維護佛教的尊嚴和平等,實在讓人欽佩!
宗教關懷政治向來是個敏感的問題,但是,政治黑闇,人間並不能清凈,清凈的人間須要清明的政治。佛教關懷政治需要注意的是,不必直接參預政治,尤其不必從事政治活動,只是與社會各界一起促進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清明、關懷與參預之間的界限應始終劃清就是了。佛教關懷社會、關懷生命、關懷文化教育、關懷現實人生的疾苦,乃至關懷政治,我覺得都是推展人間佛教的重要途徑,是現代佛教發展的方向。台灣佛教已經有了這樣的發展趨勢,廿一世紀佛教的希望不在台灣還在那裡呢!
(二)寺院建設與僧才培育
佛教寺院的建設和僧團的發展,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我們環島所及,不論是街區鬧市,還是山林之間,寺剎遍地,梵音繞天,氣象超然,如入佛國凈土。高大雄偉的殿宇,寬闊靜謐的道場,莊嚴肅穆的佛像,置身其間,塵世的煩惱似乎頓時消釋,超世脫俗之感油然而生,從中我也領會到寺院建築的奧妙所在。
台灣寺院都裝備有現代化的設備,潔凈明亮,沒有香火的熏染,我想革除熏煙的香火也是個不小的改革。台灣的寺院都有藏經樓、圖書館,且不止一個,還有齊全的電腦設備。圖書館收藏有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和豐富的佛教書籍,還有日文及西文的,令人羨慕,唯一遺憾的是不見大陸出版的大藏經和佛教著作。台灣的諸山長者不僅重視寺院道場的建設,更注重僧才的培養,佛教教育事業也相當發達。我們注意到,台灣的大寺名剎多有大和尚,小寺小廟也不乏高僧大德,我想這是因為不論大寺小廟都注重教育,僧才的培養都作為第一位的工作。惠空法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也以僧伽教育為主題,已舉辦了三次交流會,亦可見法師之用心了。
我的印象中,台灣的僧人素質普遍都高,中青年僧人中大學、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畢業的不乏其人,而大多佛學院畢業的僧人,從小入寺學法,由初級、中級到高級,乃至進入研究班深造,故佛學素養很好。台灣的寺院大多都有佛學院,還設有研究班、研究所,注意高級僧才的培養。高級班、研究班畢業者大都具備學術研究水平,這次禪學研討會和僧伽教育座談會上就充分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台灣的佛學院普遍重視佛典語言的學習,有的佛學院要求高級班學習英、日文,研究班要求學習梵、巴、藏文。學習佛典語文乃至現代世界通行的語文,其意義很大,不僅能夠全面掌握佛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系各派佛教互補相融,有利於佛教的整合,真正建立現代佛教。
我的感覺是,台灣佛教正在走出漢傳佛教的傳統老路,有佛教整合的趨向,儘管目前還不是很明顯。在台灣佛教中,漢傳、藏傳、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都流行,漢傳佛教注意學習南傳、藏傳的經典,不少佛學院的課程上都有這方面的內容。現在南傳大藏經已由元亨寺譯出,更有利於南傳佛典的研習,加之梵、巴、藏文的學習,各派各宗佛典的通修,我覺得這些都是台灣佛教趨向整合的跡象。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三系整合過的佛教;它所面對的不是佛教內部各宗派、各系統之間的差異,而是教外各宗教的和世俗的流派學說間的不同。佛教的統一整合是現代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勢,問題是由誰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我想漢傳佛教最有希望。
(三)大思想家的造就
從近代開始,漢傳佛教的大師們就致力於諸宗諸派間的融會統一,致力於藏傳、南傳佛教的翻譯和引進,台灣佛教繼承了近代中國佛教的傳統,整合及佛教的希望也就歷史性地落在了台灣佛教的肩上。現在台灣佛教注重僧伽教育,學習梵、巴、藏文,研修各系統、各宗派經論,一大批佛教全才正在成長。有了佛教全才,才能把握整體的佛教,才能完成佛教整合的任務;有了兼通內外的通才,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才能建立現代佛教的理論,並以之引導世界的思潮,人間凈土的夢想才有可能實現。傳統的佛教,它的理論體系無論多龐大,內容多麼豐富,對今天的人來說只能是個豐富的資源。所以掌握了各種佛典語文、懂得傳統佛教知識理論,僅僅是個基礎,重要的還在於創造性地將傳統佛教變成現代佛教,建立和發展現代佛教的理論。所謂現代佛教的整合,完整地講就是融會各宗各派、各個系統佛教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現時代的佛教學說。
在一次座談會上,惠空法師提出佛教需要培養自己的大思想家,我覺得很有遠見、很有胸懷、很有氣度。但是當時就有法師不以為然,包括一些鑽研梵、巴、藏文佛典的法師,我就納悶掌握那麼多佛典語文而僅僅是為了看懂數種語文的經典,成為古典佛教的一個權威義解者,豈不可惜!掌握各種佛典的根本目的,我想應該是古為今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得發展,繼承的目的是發展。不過惠空法師的這個理念還是給在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的幾個場合中多次被人們提起,似乎最後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時代呼喚大思想家,佛教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家,佛學院需要培養大思想家,有了思想家,才能建立現代佛教的思想體系,才能建立全新的現代佛教理論。一種理論、一種學說影響於一個時代,它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引導時代的思潮。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佛教思想一直是在古代亞洲佔據統治地位的思潮,佛教是唯一帶有全亞洲性的文化現象。大乘佛教時期龍樹、無著、世親是亞洲世界共認的哲學家,是走在那個時代最前列的大思想家。近代中國佛教也因為出了像太虛、印順這樣的幾位大思想家,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才使中國佛教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這也都說明現代佛教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思想家湧現出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佛教思想家勢在必行,我想台灣佛教應該肩負起這一歷史的重任!
這次參加兩岸禪學會,當然更多地受益是在學術方面,兩天禪學會和七場座談會,深入交流了學術思想,收穫很大,在此就不談了。但必須要說的是,這次會議組織的相當好!準備之充分,安排之周密,是我所參加過的學術會議中少見的。這要感謝主持者惠空法師,也要感謝為這次會議而支持惠空法師的諸山長老和各位居士,還要感謝慈光寺和文殊院的各位法師和居士,由於他們的努力,使這次會開得圓滿、成功,再次感謝!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