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
佛教三大語系在中國匯歸一處,因緣和合,傳承弘闡,蔚為中國佛教的波瀾壯闊,洋洋大觀。然而,傳布於彩雲之南的我國南傳佛教,對於我們這些面對山重水復的時空阻隔的漢地佛教學人來說,總有一種更多的神秘,同時,也還有一種更多的景仰。因緣際令,筆者有幸也以在2005年一年之中兩度前往雲南南傳佛教地區。十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筆者參與中國佛教協會組織安排的雲南上座部佛教調研。十二月十日至十六日,筆者又參加了在雲南思茅景谷縣舉行的中國佛教協會第三次南傳佛教工作會議。藉此工作機緣,筆者景行景照,巡禮中國南傳佛教,感慨萬千!
千里來尋,一路上,心際照海迴響縈繞著傣族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悠揚旋律,十月十六日下午,我們來到了陽光下的西雙版納,迎而而來的是一般熱浪,映入眼簾的是風格獨特、錯落有致的南傳佛寺。走入高聳深邃的佛寺,瞻禮簡潔莊嚴的佛像和佛本生壁畫,我們好象看見佛陀從古印度,經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朝著雲南西雙版納款款而來……。
傳說,佛陀在世時,曾巡行印度周邊各地,也曾到過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一帶。我們知道,佛陀圓寂一百年之後,約在公元前五世紀舉行第二次「結集」時,持守佛陀原始戒律和教義的一派,形成了「上座部」。此後,上座部佛教從印度向斯里蘭卡方向南傳,形成「南傳佛教」。南傳佛教又經由斯里蘭卡向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傳播。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左右,南傳上座部佛教經由泰國,傳布到了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後來在西雙版納勐混總佛寺發現的《佛陀之教史話》記載,公元615年,佛教從緬甸孟族地區傳入西雙版納,建立了西雙版納第一所佛寺——瓦巴姐佛寺。
二〇〇五年十月十八日,筆者終於來到了西雙版納勐混總佛寺。(見到了已經96歲的祜巴龍山長老。96歲的祜巴龍山長老依然精神矍爍,正在)雖然《佛陀之教史話》中記載的西雙版納第一所佛寺——瓦巴姐佛寺已無法看到,但是,當我們站在了勐混總佛寺景恩大佛塔之前時,崇敬肅穆之情油然而生。按照儀規,我們脫了鞋,赤腳沿著台階抬級而上。雖然是露天,但是台階還是打掃得很乾淨,即使有些細沙,但對於我們這些慣於穿鞋走路的人,赤腳踩著細沙,走上台階,總有一種別樣的有著切膚之感的神聖。走上平台,眼前矗立的是一組典型的南傳佛塔。主塔高31.6米,有八個小塔環繞主塔分布,成為八角形的一組塔群。塔群通體呈白色,在燦爛的日照耀下,更顯得潔白,清凈,莊嚴而崇高。
在勐混總佛寺大殿內,我們見到了已經96歲的長老。長老雖已96歲,但依然精神矍爍,還正在主持出雨安居節。
真是因緣殊勝,我們正遇上了南傳佛教的重要節日——出雨安居節。
出雨安居節是雨安居圓滿結束時舉行的節慶活動。整個雨安居,也即漢地所謂結夏安居,在傣歷上是從九月十五日直至十一月十五日的三個月時間,略相當於公歷八月中旬至十月中旬。在整個雨安居期間,每一星期有一個白天和兩個晚上為持戒日,很多老年信眾都帶著坐臣具,擔著供養,到佛寺中持戒、聽經、坐禪、吃齋、作息,過一段完整的修行生活。一般的信眾一般不出門,不建屋,不進行娛樂、婚戀等一類活動。當整個雨安居結束時,佛寺和信眾為慶祝雨安居修持成修行的圓滿,都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出雨安居節慶活動。
我們調研期間,正逢出雨安居,有幸參與體驗了出雨安居節中的滴水儀式、秉燭繞佛和托缽化緣活動。
十月十八日上午,我們在西雙版納往往州佛協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前往曼龍誆鎮千東佛寺觀瞻,出雨安居滴水儀式。主持儀式的千東佛寺住持只有23歲,由贊禮人「波章」(居士)禮請法師主持儀式,並帶領信眾唱誦稱念。法師安坐於大殿正中佛像一邊靠牆的平台上主持,波章跪坐於法師前的地面上。贊禮,信眾則在大殿地面上圍繞著佛像,順著四周牆腳打坐。在清越而抑揚頓挫的傣語贊誦唱念中,隨緣盤坐在法師前、波章旁的我們,也與大眾一道俯仰起伏依勢而拜。正贊誦禮拜中,波章伸手將一瓶清水遞給我們,示意我們一起「滴水」。環顧四周,我們也依著樣式將水是就近的地漏中。晶瑩透亮的清水一滴一滴地滴進地漏中,上善若水,我們的心也在水的滴落中升騰!
我們又迎來了秉燭繞佛活動。天色已晚,月亮爬上了樹梢,在西雙版納總佛寺裝飾華彩的廣場佛像周邊,我們也手持三支蠟燭,點上燭火,隨著隊伍圍著佛像繞行。舉著蠟燭,看著跳動搖曳的火焰,隨著火龍一樣長長的隊伍,一遍一遍地繞著佛像巡行,我們的心也在這流動的薪火相傳中,沿著這燭火,這光明逶迤前行!
秉燭繞佛之後,是傣族歌舞表演,還有騰空而起的五彩濱紛的焰火。歡慶的人群久久不願離去。據說直至深夜。凌晨來參加第二天托缽化緣活動的急切的信眾又早早紛至沓來。我們是上午八點多來到的,這時,整個西雙版納總佛寺早已是人頭攢動,穿著五顏六色新鮮的傣族喜慶服裝的人群,對面排成兩排,婉延曲折,迂迴環繞。從大殿中出發,總佛寺法師推擁著一輛安放著金色佛像的小車沿著信眾排成的長長的夾道前行,佛像小車之後,則是包括來自附近各個佛寺的托缽僧人隊伍。隨著托缽僧人隊伍的緩緩行進,夾道兩邊的信眾隊伍的人群,將懷中的供養合十頂禮之後供放至僧人缽中。隨著托缽僧人隊伍的行進,在信眾的逐次供養中,沿著朝陽隊伍在無盡地伸展、綿延。
除了雨安居,雲南上座部佛教還有浴佛節、獻經節、豪干節等等節慶,其中,傣歷六月,公歷四月舉行的浴佛節,已經發展演變為傣族新年具有更多民間喜慶色彩的潑水節,而浴佛節本身也已被政府列為了傣族新年潑水節的重要活動。這些大型佛事活動,信眾乃至一般民眾,都會積極參與,非常隆重。日常生活中,上座部佛教信眾大凡遇有結婚、建屋等喜事,還有遇到病魔、災厄及喪葬等事,都會請僧人到家中誦經、拴線、或者到佛寺放生、布施。佛教信仰已滲透到上座部佛教地區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雖然沒有再親歷浴佛節、獻經節、豪干節等雲南上座部佛教節慶活動,但是,從出雨安居節的體驗中,我們同樣可以想見其熱烈而莊嚴的氣氛、情景、場面,那種氣氛、情景、場面中,正蘊含了雲南上座部佛教嚴謹純正而又濃烈活潑的精神意趣。
二
出雨安居節活動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雲南上座部佛教高古而又鮮活的感情色彩,而當站在就西雙版納景洪勐泐大佛寺復建基礎上而擬建的南傳佛教文化苑的建設工地上時,面對宏大的規劃建設,我們又好象正在瞻禮一場南傳佛教的全景展示。
在景洪市旅遊渡假區公路終點處的南蓮山山坡上,原來有一所佛寺——勐泐大佛寺,現在就在這座勐泐大佛寺的原址的基礎上恢復擴建成南傳佛教文化苑,集中展示我國南傳佛教文化,南傳佛教文化苑完全以南傳佛教的理念來規劃建設,佔地400畝,而其總體平面輪廓外形就呈現為一尊大佛像,氣勢恢宏。從山底山門至山頂塔群長758米,在中軸線上,依次建太子廣場、景飄大殿、吉祥大佛、萬佛塔,順序展示佛陀降生、出家、成道、弘法、涅槃的八十年偉大的一生。這一總體構思布局,就象南傳佛教特別重視而又幾乎唯一以形象展示的佛本生故事一樣,立體展示佛陀的一生,體現的是南傳佛教傳承的原始,根本而精純的佛教本色。太子廣場,中心建直徑299米的疊水雕塑池,池中塑太子像,像周圍有九龍噴浴,像前有七朵疊水蓮花,寓意佛陀降生後「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從太子廣場抬級而上,進入景飄大殿。大殿長49米、寬29米、高35米,寓意佛陀29歲出家,35歲在菩提樹下經過49天的參修,悟道成佛,大殿前廣場兩側,除建有鐘樓、鼓樓外,還建有藏經樓和戒堂。大殿前長廊內壁畫描述佛陀乘象入胎、無憂樹下降生、出遊觀苦等故事,大殿內四周壁畫描述佛陀河邊沐浴、牧女乳汗相救、牧童獻草、佛頂結 、首收五大弟子等故事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塑像外,這些佛本生故事壁畫就是大殿內唯一的裝飾畫像樣式,這樣南傳佛教佛寺所普遍體現出的簡單精純的裝飾,與漢傳、藏傳佛教寺院中更加繁複的雕像繪畫裝飾相比,確實更好地透顯了南傳佛教所秉承的原始根本佛教的質朴和精純。
大殿之後,經過一段廣場,就是吉祥大佛了。這吉祥大佛高45米,寓意佛陀成道以後45年說法度生的弘法歷程。大佛雕像冠名吉祥,也更多地華麗了現在南傳佛教的色彩。現在雲南南傳佛教佛寺早晚功課乃至一般的法會,主要唱誦的就是《吉祥經》。一部《吉祥經》,在南傳佛寺早晚課及法會中唱誦,直至在這尊佛像的名稱上顯現出來,更多地顯現了南傳佛教在全民信仰地區所突顯的為民祈福,祝願吉祥的精神內涵。來到這座吉祥大佛腳下,在這吉祥大佛的慈眉俯視下,我們也應該感到更多的吉祥!
吉祥大佛之後,攀臨山頂,就是萬佛塔了。萬佛塔塔高達80米,直徑45米,八角四門,寓意佛陀弘法45年,住世80年後涅槃。塔前廣場兩側塑28代佛像,佛像後種28種佛教樹。塔內兩層,一層中心大柱面對廣場處塑一卧佛,二層中心大柱四面分別塑拘留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中心柱內用玉石塑彌勒佛。一、二層塔內四周彩繪佛陀弘法、涅槃等壁畫故事。這萬佛塔,是南傳佛教文化苑的最高點,在這里,佛像雕塑更為豐富,塔內塔外豐富多彩的的佛像雕塑壁畫,與崇高莊嚴的佛塔,相映生輝,必將宛若社會人生海洋中的燈塔,接引芸芸眾生。
站在南傳佛教文化苑工地山坡上,腳下的一片工地正施工,眼前卻有著成千上萬的雲南上座部佛教僧人信眾呈現出來……
南傳佛教經由泰國、緬甸傳入我國雲南邊境相連地區後,又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我們的南傳佛教——雲南上座部佛教。今天的雲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滇南、滇西南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市、臨滄市、府山市、紅河州這六個地州。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主要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和彝族,其中,傣族、布朗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德昂族、阿昌族大部分人,佤族、彝族一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布朗族、佤昂族這四個民族又是邊境地區跨境而居的。雲南上座部佛教現有開放佛寺1700多所,僧尼8000多人,信眾130多萬人,其中,祜巴一級的長老20多位。比丘(都)1000多人,沙彌(帕)7000多人,沙彌尼(帕)30多人,傣族信眾有108萬人。布朗族信眾約3萬人,佤族信眾1萬多人,阿昌族信仰2.6萬餘人,德昂族信眾1.2萬餘人,彝族信眾612人。
三
在雲南上座部佛教如此眾多的佛寺僧人信眾,是建立在具有豐厚底蘊的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民族間信仰文化基礎之上的,當我們來到很好地保存了典型的傣族民居特點的集中區域——西雙版納橄欖壩時,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橄欖壩因為較集中地保存了傣族大片典型民居,現在已被整體規劃為對外開放的著名的西雙版納傣族風情旅遊觀光區域了。而作為傣族民族風情區域的中心,又當之無愧地是這里的佛寺了。當我們來到作為橄欖壩中心佛寺的曼春滿佛寺。正是中午,在正午明媚陽光照耀下,古樸而又嶄新的佛寺塔建築,更顯得瑰麗奪目。我們來到曼春滿佛寺剛建成還未使用的僧人寮舍,在二樓南端寬敞開放的陽台上與曼春滿佛寺管理員座談。聽著管理員詳盡的介紹,放眼四周,眼見芭蕉樹、貝葉棕桐、椰子樹、柚子樹等等版納所特有的熱帶樹木花卉,枝葉婆娑,花勢招展,萬綠絲中,穿紅戴綠的遊人徜徉穿梭其間,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閃現其中的身著金黃袈裟、偏袒右肩的上座部佛教僧人,最 雙手齊額合十的那一低首前傾的 瀰漫 在整個雲南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地區的施禮,顯出瀰漫在這里的隨處可感的信仰的殷殷至誠!
傳統上,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男子都要出家一次,接受佛教教育。通常男孩在10歲左右,家鄉就會將他們送到佛寺出家,過宗教生活。在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佛寺暨是村寨宗教修行中心,又是村寨文化教育中心。出家,既是過一種宗教修行生活,也是藉此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出家後通常要接受5年以上的教育,年滿20歲方可受比丘戒。受比丘戒後,可以隨時還俗,也可以繼續住寺修行。這主要根據家庭情況和本人的意願。一般只有一小部分人繼續住寺修行,長期為僧,按照僧階逐級晉陞,深造修持,不再還俗。
雲南上座部佛教僧人依年齡、戒臘和學行,分為若干僧階,歷史上有九級之分。由於地區和派別不同,僧階及稱謂也有差異。以調派為例,分為帕(沙彌)、都(比丘)、帕瑪哈(戒臘5年以上)、沙滴(戒臘10年以上)、沙密(戒臘15年以上)、祜巴(戒臘20年以上)、桑卡拉扎(又譯僧伽羅闍)、松迪?阿亞坦、松迪?阿戛?牟尼這九級僧階。但是,目前實際執行的僧階僅有帕(沙彌)、都(比丘)、祜巴(長老)三級。這些僧階的晉陞,一般都是經過一套嚴格的程序及民主選舉公示以後,經由各方確認後才完成的。
還俗比丘,由於在佛寺中受過多年教育,具有較高的宗教學識和文化知識,很受尊重,被稱為「康南」。康南有較德望的,往往在佛寺中充當贊禮人,成為「波章」,在佛寺舉行法事時,起上請法師主持法會、講經說法,下啟信眾唱誦稱念經句聖號。唐南中,或一般信眾中,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活動能力的,被選舉出來充當佛寺管理員,負責寺院修建、財務管理和接待來賓等內部事務,使佛寺僧人能集中精力於佛寺法務及個人修持。管理員接受村民小組和佛協小組雙重監督,佛寺管理員、佛協小組與村民小組同時換屆,用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雲南上座部佛教佛寺傳統上還形成了村寨佛寺——中心佛寺——布薩堂佛寺——總佛寺層層遞進而層層相攝的關系。現在,一般四、五個村寨佛寺形成一個佛協小組,佛協小組的上級組織為縣級佛教協會,縣級佛教協會的上級組織為州佛教協會。佛寺管理員、佛協小組、縣州佛教協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民主選舉時,大家基本上都實事求是,不徇私情,做到公推公選。沒有通過選舉的人員須接受定時間的監督觀察,改進了,才能最終獲得選舉認可。如果一定時間內沒得到改善,那麼寧缺毋濫,有關職位,就被付請空缺。雲南上座部佛教僧階晉陞和管理人員機構選舉中所體現的這種質朴的民主作風和制度,遠承了佛陀時代的遺教、遺風,源遠流長。
四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十日至十六日,參加中國佛教協會第三次南傳工作會議,筆者又一次來到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來到了思茅市谷縣著名的已有360多年歷史的勐卧總佛寺。會議期間,我們瞻禮了心儀已久的景谷縣勐卧總佛寺塔包樹樹包塔。
來到塔包樹樹包塔,映入眼簾的是寺門後大殿前兩處相對而峙的塔包樹樹包塔。這兩處塔包樹樹包塔,在兩處磚砌古塔之中生長出了兩顆樹,不僅樹冠從古塔頂中穿出蔭蓋全塔,而且樹根也早已從塔基處向處露伸出紮根地下。這兩處塔包樹樹包塔,有說進門左邊為塔包樹,左邊為樹包塔,又有說進門左邊樹包塔,右邊為塔包樹。其實,兩處塔包樹樹包塔,早已分不清哪處是塔包樹,哪處是樹包塔了,根本就是亦樹亦塔,即樹即塔,塔樹一體了。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兩處古塔之中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竟然而且都是佛教聖樹——菩提樹。
從勐卧總佛寺塔包樹樹包塔出來以後,我們又來到了一處,此處更多高大古老的菩提樹。沿著一條古道,兩邊生長著不少樹齡達500年的菩提樹。如此古老而高大的菩提樹,筆者還是第一次見到。在這起伏曲折菩提大樹掩映的古道兩邊,還有兩座佛寺。一處為芝朵佛寺。在簡朴的芝朵佛寺中,卻有一處古碑,古碑上用傣文和漢文記述著建於清雍正年間的芝朵佛寺的歷史。歷經風吹雨打,這處古碑文字雖已有點模糊,但尚可辨認傣文碑文,似乎還在清晰地訴說著南傳佛教真實的故事。
綿延的古道盡頭,則是另一佛寺——雷光佛跡寺。雷光佛跡寺內,保存著兩處佛跡。一處佛跡是一塊巨石上留下的傳說為佛的腳印,一處佛跡則是一塊巨石上留下的傳說為佛的一雙手掌印記。兩處佛跡之間,是新塑的佛像。
不僅於此,在景谷縣,就還有25處「佛跡」在全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佛跡」更多。也許,更多的「佛跡」還是印在了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廣大信眾心中,在他們的心中,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來過中國,來過雲南,來過這里,還有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