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田教授:少林文化與少林學

少林文化少林

◎華方田

    一、關於少林學的界定
    大家知道,現代意義宗教學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中外關於宗教的定義也有一百多種,甚至更多。「少林學」作為一個嶄新的學科,在界定方面,無論是其學科的內涵、外延,學科的特色等,都需要大家獻言獻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完善,而不是急迫地、草率地給出結論或者定論。有了這樣的共識之後,我想我就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不成熟看法了。
我覺得少林學是以少林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包括少林文化所涉及的宗教、歷史、文學、武術藝術、考古、哲學、地理、科技、建築、醫學等多學科綜合的、國際性的學問。這個定義有點繁瑣,這是我套用一個敦煌學和法門學的定義而來的。這個敦煌學的定義是這樣說的:「敦煌學,就是以敦煌文書、敦煌石窟敦煌史跡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宗教藝術、歷史、考古、語言、文學、民族、地理、哲學思想科技、建築、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科性的學科。」我覺得少林學,最有可比性的就是敦煌學和法門學,他們的形成過程及其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這個定義裡麵包括了幾個方面:
    1、 研究對象。就是少林文化本身及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關系。如大家談到的佛學(禪學)、武術(功夫)、醫學、藝術等等。
    2、 學科分類。是多學科綜合性的,涉及了上面所說的眾多學科。
    3、 國際性。少林文化從其產生的時候,就具有國際性,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少林文化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二、關於少林學的提出
    雖然少林學這個名稱是嶄新的,少林學作為一門科學可以說剛剛起步,但是,實際上,關於少林文化的研究是古已有之,源遠流長且傳承不斷的。這一點與敦煌學、法門學明顯不同。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才一百年,法門地宮寶藏發現僅有不到20年,在此之前的歷史是空白的。1930年在其所撰《陳垣敦煌劫餘錄序》 中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指出「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該序中,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餘卷 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即摩尼教經、唐代史 事、佛教文義、小說文學史、佛教故事、唐代詩歌之佚文、古 語言文字佛經舊譯別本、學術之考證,為敦煌學研究指明 了方向。通過這樣的對比,我想說的意思是,敦煌寶藏發現20多年後,就已經提出了敦煌學」的概念法門地宮發現幾年後,就提出了法門學」的概念。有著1500多年悠久歷史且內容豐富、影響巨大的少林文化,到今天才提出「少林學」的概念,應該說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同時也表明了學界的專家學者和永信法師本人在這一問題上的科學、務實、審慎的態度
    三、少林文化的特點
    關於少林學的研究對象兩天來大家發表了很多高見,在此我不想重復。但是,我認為有關一些少林文化的特點還是有必要重點凸顯和強調的。1、佛教性格。少林禪學、武術、醫學、藝術等等,與其他的武術、醫學和藝術比較,他的特殊性或殊勝性,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佛教性格。2、容攝性。必須將少林文化放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的背景下,放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去研究、詮釋。3、少林是有地域性的,但少林文化少林學決不能局限於地域,應該是全國的和國際的。
    四、提出「少林學」的重要意義
    少林文化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容豐富,影響巨大,但直到今天才提出「少林學」的概念,正如魏道儒教授所說的,這在一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學術研究的滯後性,同時也對我們的科研工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少林文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做了一些工作,但應該說基本上還是很零散的,不成系統,處於一種自發的狀態我想隨著「少林學」的提出,必將大大推動和促進少林學研究的學術化和規范化,整合多學科人才和資源優勢,逐步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研究和交流機制,迎來少林學的新的一頁。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界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任重而道遠。這又是一項非常有意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德無量。

摘自《禪露》2007年冬之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