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堯居士:大慧宗杲禪法心要 三、用功原則 5、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

三、用功原則

5、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見性了,並不是說一悟百了,還有一個悟後起修、悟後保任的過程。對普通根器的人來說,無論是悟前還是悟後,都少不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

何謂生處?何謂熟處?宗杲禪師解釋道:

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蓋無始時來,熟處太熟,生處太生,雖暫識得破,終是道力不能勝他業力。且那個是業力?熟處是。那個是道力?生處是。然道力、業力,本無定度,但看日用現行處,只有一個昧與不昧耳。昧卻道力,則被業力勝卻,業力勝則觸途成滯,觸途成滯則處處染著,處處染著則以苦為樂。……然兩處皆歸虛妄。若舍業力執著道力,則我說是人不諸佛方便、隨宜說法。何以故?不見釋迦老子曰:「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前所雲道力、業力本無定度是也。若是有智慧丈夫兒,借道力為器仗,攘除業力業力既除,道亦虛妄。(《示呂機宜(舜元)》)

理上雖然悟了,但是事上未必能作得主。這當中還有一個「道力」和「業力」誰佔上風的問題。所謂道力,就是正念,即自覺自主的般若觀照能力;因為無始以來,我們被無明所障,陷在分別執著之中,很少用般若智慧,所以很生疏,故謂之生處。所謂業力就是無明,即思維分別執著;因為無始以來,我們一直以它為窟宅,天天與它打交道,所以很熟悉,故謂之熟處。然業力和道力並不是兩個對立的實有,實際上不過是現前一念心性的迷悟兩種狀態而已。迷時,謂之業力勝;悟時謂之被道力勝。業力和道力的轉化只在一念之間。雖然如是,欲得道力作主,不被業力轉,也尚須假以時日,做增長道力、淡化業力功夫這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修習任何法門,都少不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樣一個過程凈土宗講功夫成片,由「散心」到「事一心」再進到「理一心」,這就是一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修行不過是要逆生死之流而上,逆無明習氣之流而上,逆分別執著思維計度之習氣而上。

眾生界中事,不著學,無始時來習得熟,路頭亦熟,自然取之,左右逢其原,須著撥置。出世間學,般若心無始時來背違,乍聞知識說著,自然理會不得,須著立決定志,與之作頭抵,決不兩立。此處若入得深,彼處不著排遣,諸魔外道自然竄伏矣。生處放教熟,熟處放教生,政(正)為此也。日用做工夫處,捉著杷柄,漸覺省力時,便是得力處也。(《答曾侍郎(天游)》)

在這里,說個「逆」字,說個「廝抵」,猶不免立了一個能逆和所逆,落在二邊之中,實則都是假名,並非有兩個實體。逆而無逆心,無逆而逆,依舊只是個「迷悟」二字。

既然修行是一個漫長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修道人必須發長遠心,要甘心當一個「鈍榜狀元」,老老實實地做「鈍功夫」,心裡一定要平常,不得存絲毫奇妙想和有所得心,但二六時中,向念頭上覷捕,向腳根下著力,切忌求速求快、投機取巧。

既辦此心,第一不要急。急則轉遲矣。又不得緩,緩則怠墮矣。如調琴之法,緊緩要得中,方成曲調。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覷捕:我這個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畢竟從甚麼處流出?覷捕來,覷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卻生矣。(《答榮侍郎(茂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