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柯博士:「少善根」與「生彼國」

「少善根」與「生彼國」 

一、《佛說阿彌陀經》的「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依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釋尊對舍利弗敘述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之後,勸聽聞此福音的眾生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然後又說:「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t12.347b),接著說明念佛之人臨終必蒙來迎。「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句梵文本作:「na avara-matrakena śariputra kuśala-mulena amitayusah tatha-gatasya buddha-ksetre sattva upapadyante」。逐字的譯語是「na非 avara-matrakena少śariputra舍利弗 kuśala-mulena善根 amitayusah 無量壽tatha-gatasya如來 buddha-ksetre佛國sattva眾生 upapadyante生」。可譯為:「舍利弗!眾生非以『少』善根得生於無量壽如來的佛國」。

此中,「善根福德因緣」其對應的梵語是「kuśala-mulena」,也就是「善根」。「kuśala」是「善」,「mulena」是「根」。

而「少avara-matrakena」字,筆者在〈從穆勒梵本英譯看《阿彌陀經》生因段的三個疑義〉[1]一文中,曾引述英國學者穆勒的注釋,指出梵語「avaramatraka」.這個字,即巴利語的「oramattako」,就是「僅僅屬於此世」的意思。因此,穆勒將此句翻譯為「眾生往生阿彌如來的佛國,並不是由於此世(this present life)實踐的善行所導致的結果。」
       筆者在該文,對這個梵文字作進一步的說明:

「avaramatraka」,由「avara」和「matraka」組成。「avara」是「下劣的、下位的、卑微的、其次的」之意,「matraka」是「只有…的量」。由此可見,「avaramatraka」的「少」不是「量的少」,而是「質的下劣」。而此字的巴利語對應字「oramattako」,據林光明先生的《阿彌陀經譯本集成》所引,在r.c.childers的巴利語詞典,是「屬此此世的、世俗的、塵世的」之意。穆勒據此,將「少」譯為「屬於此世(this present life)的」,顯現此世(娑婆)所作為的種種善行都不成為往生凈土原因。  

二、《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的「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是《大經》公認的最佳譯本[2]。在經文的後段,彌勒菩薩向釋尊請問:「於此國界,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釋尊的回答是:「此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於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國。」接著又說:「況余菩薩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t11.100b)

釋尊的回答,顯然是告訴彌勒菩薩,此土,也就娑婆世界未來往生極樂世界的,除了你所問的「不退菩薩」之外,還有更多的、數量不可稱計的、其修證未及不退菩薩眾生將來往生彼國,而釋尊用「少善根」來指稱這些菩薩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從漢語的字面上來看,這樣不是恰恰與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的「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成了矛盾語了嗎?這引起筆者的興趣,因此查閱《大經》的梵本、英譯本及諸漢譯本,嘗試了解其中的脈絡。 

三、《大經》「少善根」的異譯語與其梵語  

《大經》有五種今存的漢譯本。在諸漢譯本中,此段經文,後漢譯本是:「及其餘諸小菩薩輩者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往生無量清凈佛國。」(t12.299a)

吳譯為「及其餘諸小菩薩輩者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t12.316c)

竺法護[3]譯為:「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t12.278c),

宋.法賢譯本無此句(t12.325c)。

穆勒的英譯則是:「what then shall be said of those with smaller stocks of merit?」[4]

譯本的「少善根者」,二種最古譯本,都譯為「小菩薩」;竺法護譯為「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顯然是在繼承古譯的同時,加上了「及修習少功德者」一語,中間有一「及」字,看起來像是並列的二種人。英譯本的「smaller stocks of merit」即是善根較少者」之意,和唐譯本較接近。

查閱梵本[5],用的是「parīttataraih kuśalamūlaih」。「kuśalamūla」即「善根」,用字和《小經》的相同;而「parīttataraih」是由「parītta」和「tara」組成。依林光明先生編的《梵漢大辭典》「parītta」的意思是:「小的,少的,拙劣的,不足取的,僅有的,不算數的,瑣碎的,周圍畫界線的,被限定的,被限制的」,而「tara」則是「比較」的語尾。因此英譯本的「smaller stocks of merit」,即「善根較少者」可說是最為完整而精確的翻譯。相對來說,唐譯本的「少善根者」也是與原文較接近的;二種譯本的「小菩薩」及竺法護譯的「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意義皆不差,但是顯然用的是「意譯」而非「逐字譯」的筆法。 

四、《大經》的又一用例:「善根菩薩」  

在梵本《大經》中,還有一個詞,同樣是由「少parītta」和「善根kuśalamūla」結合起來的,即「sarvaparīttakuśalamūlo bodhisattvah」,唐譯本譯為「諸菩薩中有善根劣者」(t11.94a)。這是法處菩薩本願中的第28願,全句是:「若我成佛國中有無量色樹,高百千由旬。諸菩薩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不取正覺。」(t11.94a)此中,「sarva-parītta-kuśalamūlo」,「sarva」是「一切」之意[6],而「善根劣」,用「parītta劣」和「kuśalamūla善根」,和「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的用字是同樣的。 

五、會通大小經的「少善根」與「生彼國」  

從這兩句經文,可以看到,在《大經》的描寫中,「娑婆世界善根較少的眾生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的數量極多」,還有「極樂世界存在善根劣的菩薩,但是他們同樣能夠了知國中的無量色樹」。這不是說明了「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嗎? 

但這並不是《大經》與《小經》在「少善根」與「生彼國」一義中的矛盾。因為從梵語原文用字可以看出:二經的「少善根」,雖然「善根kuśalamūla」是一樣的,但「少」字其實是不同的。《小經》用的是「avaramatraka」,而《大經》則是「parītta」,前者是「塵世的」,後者是「少量的」,二者在概念上有清楚的區別,不應因為漢語翻譯,而導致它們的混同。因此這兩個經句,其意義並不矛盾,應解說為:正是因為娑婆眾生往生極樂,並不是依靠他在此世的功德,而是依靠佛的功德,因此願者即生,所以無論是善根較多的「不退菩薩」,還是善根較少的「其餘菩薩」,都得往生彼國。 

六、《大經》中的「少善根可以生彼國」  

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信仰,包含「今身見佛」與「命終往生」二義。「今身見佛」須是持戒、修止、修觀,漸漸依信佛念佛而凈除業障,雖是易修速證之道但也並非一蹴可成;但是在「命終往生之事上,則採取極為寬泛的標准,甚至到了「無條件的救度」的地步。[7]《小經》的「眾生往生阿彌如來的佛國,並不是由於此世(this present life)實踐的善行所導致的結果。」《觀經》的九品往生也都透露了同樣的訊息。

宣示「少善根可以生彼國」,在《大經》中的經句頗多。以唐譯本為據,可見的還有:「若他國眾生菩提心,雖不專念無量壽佛,亦非恆種眾多善根,隨己修行諸善功德迴向彼佛,願欲往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即遣化身,與比丘眾前後圍繞。其所化佛光明相好與真無異,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t11.97c)不必專念無量壽佛,也不必恆時種眾多善根,只要作願欲生,就蒙來迎。 

又如第十八願,唐譯本作:「若我證得無上覺時,余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t11.93c)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唐譯本作:「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t11.97c)都是意義極為明確的經文

《大經》的最後一段甚至這樣說:「爾時世尊說是經已……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t11.101c)聞經之後,才開始發菩提心、作願欲生彼國的眾生,釋尊即為他們授成佛記。這段經文也透徹顯明了「無論善根多少,都能作願,即當往生彼國,終成無上菩提」之意。
 

七、「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之害

雖然「少善根者可以生彼國」,但是既然往生極樂,其善根的乏少,並不因此使其受諸苦報,相反,由於蒙佛攝化之故往生極樂凈土眾生,是平等分享阿彌陀佛的果報功德。如《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阿難!彼極樂世界不聞諸惡趣名、邊無障礙煩惱覆蔽名,無有地獄琰摩畜生名、邊無八難名,亦無苦受、不苦不樂受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阿難!我今略說極樂因緣。若廣說者,窮劫不盡。複次,阿難!彼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種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華、瓔珞,隨意所須,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諸天。」(t11.97a)換言之,雖有少善根菩薩往生,但是他們的所受的果報,不是以自己的善根為因,而是以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力為增上緣,因此才稱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大經》中還有一經文,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此義。這就是:作願欲生極樂,卻懷疑自己善根不足的人,雖然同樣能夠往生凈土,但是卻處於胎中,不得見佛。如《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彼國眾生有胎生者、化生者?』佛告彌勒:『若有眾生,墮於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宮殿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聲聞眾。若有眾生,斷除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信已善根此人蓮華內,結加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t11.100a)同樣是「積集善根,希求佛智」的發願者,胎生與化生的區別,在於是否懷疑自己的善根不足。

如前所述,極樂世界有多到無法計算的善根較少的菩薩往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凈土的一員。以為往生之後,仍須依仗自己的善根功德才能夠見佛聞法,所以才會於己善根墮於疑悔。而障礙他們見佛聞法的,恰恰就是他們的疑悔心。

因此《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下文接著說:「彼(胎宮)中清凈,無諸穢惡,一切無有不可樂者。然彼眾生,於五百歲,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聲聞眾,不得供養奉事諸佛,不得問於菩薩法藏,遠離一切殊勝善根。……汝阿逸多!當知疑惑與諸菩薩,為大損害。」(t11.100b)懷疑自己善根的人,反而遠離了一切殊勝善根這是《大經》在肯定「少善根者得生彼國」的同時,提出的重要觀念也就是說,雖然自己善根不足,但是既蒙佛恩,就應放下疑惑,才能迅速在佛恩之中,增長一切殊勝善根
 
八、依仗佛恩增長善根  

雖然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信仰,認為善根較少的菩薩,同樣能夠往生極樂,但是,這些善根乏少的菩薩,並不是停留在自己善根乏少的狀態中,而是「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這在《大經》中,也是清楚提到的。

如《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佛為阿難敘述極樂世界依正庄嚴之後,要阿難禮拜、讚歎阿彌陀佛。阿難尊者即時作願,欲見阿彌陀佛,種諸善根。「爾時世尊阿難言:『此是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汝應從坐而起,合掌恭敬,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彼佛名稱遍滿十方,彼一一方恆沙諸佛,皆共稱讚無礙無斷。』是時,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西面合掌,五體投地,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見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並供養奉事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菩薩眾,種諸善根。』」(t11.99c)在此,見佛即是善根

《大經》又指出,聽聞佛名,而生起喜樂信心,就是增長善根的開始。《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阿逸多!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聞彼佛名,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t11.100c)

依仗佛恩,無論是尚未往生的他方眾生,還是已經在極樂凈土中的菩薩,都因此而速得增長善根。《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若我成佛,余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應時修菩薩行,清凈歡喜,得平等住,具諸善根,不取正覺。」(t11.94c)這是往生者的善根增長。又說到極樂世界菩薩,他們由於自己既有的善根,也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加威」,使得他們的善根又更增長:「此諸菩薩希有心,得大喜愛,於晨朝時,奉事供養尊重讚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種諸善根已,即於晨朝還到本國。此皆由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t11.98c)
 
九、結語 

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是漢傳佛教信徒經常誦讀的經典,因此「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以說是漢語凈土信仰中,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話。但由於譯語易生誤解,因此在經典詮釋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雖然明文說了:「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此譯本雖然被公認為大經的最佳譯本,但是在漢語佛教圈的歷史上,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也因此,它與《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語的表面矛盾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解釋。

筆者認為,正視二經關於「少善根」與「生彼國」的討論,當能對於極樂凈土教義,得到更準確的了解。

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寫於台北象山
--------------------------------------------------------------------------------

[1] 拙著,〈從穆勒梵本英譯看《阿彌陀經》生因段的三個疑義〉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p_4.htm

[2] 拙著,〈回歸經典.重視善本--提倡《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p_24.htm

[3] 通行的《佛說無量壽經》,譯者錄為曹魏.康僧鎧。但學界多不採信,認為應是竺法護譯。詳見拙作〈《無量壽經》譯者是竺法護的又一例證〉。

[4] max mueller譯,《the larger sukhavativyuha sutra or the sutra on the buddha of eternal life》http://web.mit.edu/stclair/www/larger.html

[5] 《sukhavativyuha》http://www.sub.uni-goettingen.de/ebene_1/fiindolo/gretil/1_sanskr/4_rellit/buddh/sukhvylu.htm

[6] 見稲垣久雄,《藏.梵.漢大無量壽經索引: チベット語語匯英譯付》,京都: 永田文昌堂, 昭和53(1978)。

[7] 關於凈土信仰「今身見佛」與「命終往生」二義的建立,筆者在〈以經顯經的《觀無量壽經大意〉、〈世親菩薩對《無量壽經》的詮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二文中申論甚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