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善觀緣起

善觀緣起

黃國達

「一般人泛稱因果因緣緣起,其實緣起內容深廣,印順導師在妙雲《佛法概論》中用三個層次來說明:一、果從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備這三種層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緣觀。

「有人只知道因果報應的事相,不了解業力的理則,因緣果報深細隱微,過份單純化、機械化,忽略善因、惡因需要加上時間外緣才會成熟,因的類別、動機的強弱有差別果報會有所不同。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遇到逆境,例如生意失敗、家庭不幸、重大傷害、疾病、職場不順等等事情就想到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也沒有作過什麼壞事,為什麼遭到「報應」,因此退失信心

「其實,因果包括前世今生,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生意失敗可能和經營不善、景氣衰退有關,家庭不幸可能和缺乏照顧、教導有關,重大傷害、疾病、和工作過度、不注重健康有關,職場不順工作技能、人際關系有關。這些不必完全歸於「因果報應」。這樣的觀察才能提升為完整的「因緣觀」,而不再是通俗的因果觀念

「其次,緣起法本為佛陀說明四聖諦中的集諦,苦的生起因緣,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理則下,詳觀它的內容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大乘佛法依此廣說一切法都不緣起,「因緣和合」而有。

「但是如果把緣起僅僅視為「理則」、「法則」、「因果律」,把一切現象視為存在的實體。這樣的看法並不究竟。因為:「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涅槃寂靜』,緣起甚深緣起的寂滅則是超越見聞、覺知、思惟想像的。「無量、無數、永滅」不再能以有、無、生滅現象、理則來涵蓋。

「印順導師在妙雲集「學佛三要」「佛教涅槃觀」中說

「「約法性空說,凡聖本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凈的,如虛空的性本明凈一樣。在眾生位,為煩惱,為五蘊的報身所蒙蔽,不能現見,等於明凈虛空,為烏雲所遮一樣。如菩薩發心修行,逐漸轉化,一旦轉迷成悟,就像一陣風,把烏雲吹散,顯露晴朗的青天一樣。雲越散,空越顯,等到浮雲散盡,便顯發純凈的晴空,萬里無雲,一片碧天,這就名為最清凈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這樣的觀照,就由「事待理成」提升到「有依空立」的空寂無我的覺證。

大乘佛法,不僅關心生命的解脫,為了度化眾生,在生死中不礙解脫,更要廣觀一切法空。如金剛經中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大乘佛法緣起觀,是緣起性空、緣起如幻,色受想行識五蘊一一皆是緣起性空、緣起如幻。龍樹中論雲:「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不但沒有自我實體,所有的現象都沒有實體

「可是,在一般人的認知里,「我」是孤離於大自然法界的個體,每一個現象都是孤離於大自然法界的個別現象,即使觀察因緣,也是以個別現象作為因或緣,組合成另一個現象

事實上,作為因或緣的個別現象本身也不是孤離於大自然法界的個別現象,更清楚地說,它只是人為的假名施設,本質上只是幻相。如幻的因、如幻的緣,和合為如幻的果。而因、緣、果三個概念的邏輯關系,也是相對建立的架構,是在它的不可分割、孤離之中,勉強分別這是因、那是緣,那是果,其實並沒有因、緣、果的獨立實體因果如幻、業力如幻,非實「有」,所以可以轉化、超越,身受如幻的果報,心卻不會受苦。非實「無」,所以因果宛然,絲毫不爽、不落入虛無斷滅或無因論。

「有了緣起智慧就不再起貪嗔痴,自然會再造新的惡業,不再因此而受苦報。但是過去沒有緣起智慧,曾經生起貪嗔痴。不自覺地造了惡業,還是會有苦果,只是明白「苦」的緣起如幻,坦然承受,無怨無尤,身苦而心不苦。

「在對待苦和樂態度上,緣起觀是合乎中道的。因為如實地見到苦的真相,不會起邪見。明白苦和樂都是有因有緣的,在苦中歷練、承擔,在樂中不染、不著

「苦行者以為受了足夠的苦,了結之後,就可以升天受樂,須知沒有斷無明我見,沒有智慧是不能澈底離苦得樂的,枉受無義之苦而已。樂行者以為「即時行樂」,沒有智慧、沒有行善積福,即時行樂只是耗損福報而已。

「由緣起性空、緣起如幻來觀察眾生所生存的空間、時間、和物質心理現象也是合乎中道的。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而是空寂、幻化的。在唯物論者的眼光中,時空是客觀實在的存在,人生存在物質宇宙中,在過去、現在、未來,上下四方的物質環境生活,而心理現象,包括情緒思想都只是物質現象的衍生,包括身體神經系統和腦細胞的活動、生化反應、電流變化都是物質現象

「而唯心論在個人的主觀神秘經驗中,則認為時空物質都是虛幻不實的,完全是每個人的心創造出來的。

「其實,空間、時間、和物質心理現象是互為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緣起如幻的。存在(有),是當下俱現的,渾然不可分割的;寂滅(空),也是時空心物當下俱泯,沒有纖毫的實在性。眼前的景物,如樹木花草,要依六根和心識才能認知,而心識不是樹木花草或六根等的物質的衍生物,而是互相襯托的緣起的存在,並不是唯物的。而樹木花草種子成長而來,依陽光空氣、水份、養份而滋長,也不是唯心的。心能顯現物,物是心的感知內容

「時、空、心、物的本質既是如此,智慧圓明照見時、空、心、物的真相時。對時間的長短、久暫、過去、現在、未來不生執取,因為那是因緣生法;對空間的大小、遠近,彼此不生執取,因為那是因緣生法;對物質多少、精緻或粗陋、豐富或簡單不生執取,因為那是因緣生法,對內心知識的廣博或淺薄、技能的優異或拙劣不生不生執取,因為那是因緣生法。唯有這樣,才能悠遊自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