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超越心靈的迷障

超越心靈的迷障

黃國達

人如何被物質感官的享樂所麻痹?情愛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讓人作繭自縛?宗教神秘經驗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經由對五陰——色、受、想、行、識的如實觀照,超越這些心靈的迷障?讓我們來研讀一下佛陀在阿含經的開示吧!

味、患、離

雜阿含四十一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雲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需求、滿足與苦患

味,是喜樂、滿足感,而滿足則是基於需求,有需求才有滿足。人的需求有很多,從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如安全感需求,被愛的需求,被接納、肯定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就像飢渴的人需要食物,而食物能帶來滿足一樣。

然而,滿足其實是一種陷阱它會引發苦,這就是「患」。事物無常的,當因緣違逆需求,不能滿足時,就會有苦,所以「需求——滿足——苦——需求——滿足——苦」,這是身心的輪回;其中有歡笑也有哭泣,而終歸是苦。要離苦,就得切斷這樣的輪回!

不可以沒有需求,或降低需求生理需求可以由運動、飲食、葯物來調節,而心理需求,則可以由禪定智慧來化解。

人真的那麼需要被愛,被接納、肯定,非要有一番成就才能滿足嗎?為什麼不能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依賴外在事物求得滿足,就種下了苦因。修習禪定智慧,創造了內在的品質——清凈喜悅,就不需要依賴外在的滿足了!

依照心理學來解說,人的生命成長初期,幼小的身心是脆弱的,需要被保護的,被愛、被接納是必要的。如果幼時缺乏愛和接納,會形成強烈的不安全感,這時會傾向「我必須可愛,或無論用什麼方法引人注意,才會有人疼我、關心我」。

這樣就形成制約;長大以後,沿用同一模式,就是操控。事實上,成熟心智,是自愛自我接納,自我肯定,不需刻意討好。太在乎別人眼光的結果,反而失去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內心深處必是焦慮,沒有自信的。而佛法說:「自依止,法依止,不異依止」,這是學佛法的基本精神,這種頂天立地的豪氣,才有成就佛法——這是不依賴權威、讚美或掌聲的自在

另一種操控,就是運用金錢感情或權謀支配周遭的人、事、物,這其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以佛法來說,人、事、物的運行,有其集——緣生和滅——緣滅的自然作用,人為的掌控,只會增加干擾和沖突。操控別人、事物,勉強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那是違背因緣的,正是我執我見在作祟呢!

如實知五陰的集、滅,這是智慧,是知見上的凈化,知道一切事物本質上是緣起如幻的。如實知五陰的味、患、離,則在情意上實際地感受到喜樂滿足的無常幻滅,因而離開、超越它。

物質感官的迷障

五陰涵蓋生命的每個層面——感官的滿足如美味、美色、美景、舒適的住家環境、娛樂游戲等,深深的吸引凡夫俗子的心。連一些修行人囿於過去的習性,都易感受到波擾,如果沒有甚深般若透視它的虛幻,堅強的定力拒絕它的誘惑,這一關是很難過的。現代物質主義盛行,鼓勵感官的滿足,許多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連思想觀念都被蒙蔽而不自知,以為這是人生唯一的價值。或許惟有經歷一番寒徹骨,方有可能清醒過來,發現心靈價值吧!

至於學佛的人,如果一時之間,功夫尚淺,定慧力不足,難免仍有貪念。但總得自我節制,淡泊少欲,知道它的過患,不陷溺其中,漸進地離欲才是

情愛的迷障

情愛人生極大的滿足——「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可是卻也正是莫大的困局!兩情相悅,恩愛一生,固然甜蜜,一旦生離死別,更是錐心之痛。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還是苦澀。形單影只,落寞孤寂,也是酸苦。何況相愛容易,相處難,結婚生子之後,柴米油鹽,養兒育女的瑣事不完,有的身心疲憊,形容憔悴,有的爭吵,暴力相加,回憶婚前的歡樂,簡直恍如隔世!

緣集、緣滅,品嘗到情愛的滿足,感觸它的無常、幻化,進而超越它,離開情執,不再迷戀、佔有對方,並而凈化、提升為慈悲關懷,互相尊重的成熟感情,不再為情所困,為受所苦。從小說紅樓夢中寶玉出家,到世尊成就正覺,化小愛為大慈大悲,正是顯示情愛的集、滅、味、患、離。

知見的迷障

知見——知識觀念思想見解,是文明的產物,同時也形成一道照見真實障礙。因為知識觀念思想見解經驗概念的累積,它幫助人類活得更有效、便利,卻也離宇宙自然生命的脈動愈遠。當花朵成了婚喪喜慶的禮儀,有多少人能細心品味花的生長、綻放、凋謝的生命律動?當教條、哲學架構、技能訓練,取代了對宇宙浩瀚、山水自然之美、生態生物之奇妙的欣賞、詠嘆,生命成了頭腦意識思想概念、符號名稱的的排列組合,失去了清新、活潑、創造、變化、多彩的無限生機,成為機械的、僵固的虛擬幻境

人們心中雜念紛飛,喃喃自語,喋喋不休,固然是苦,更深一層來說,生命因為思想概念中隱含的「執見」——常見、邊見、我見,形成意識矛盾對立,如大小、美醜、好壞、人我、善惡是非生死有無的絕對化、實體化,造成人們的比較、分別心,用一個固定的知見觀點來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不知不覺中陷入莫名的焦慮、空洞、無助和恐懼這是文明所帶來的揮不去的夢魘:人們創造了一個精密的牢籠,自己卻被禁錮其中,真是太詭異了!

知識記憶滿足了人們控管自我、掌控他人和世界慾望人生卻失去生命本質的真實自然成了虛幻故事!如實觀照知識觀念思想見解的集、滅、味、患、離,回到寂靜而豐富的無言之秘吧!

宗教經驗的迷障

宗教修持,一般來說,透過特定的儀式,虔敬的信仰專註意念,可以產生精神狀態的轉變,如寧靜祥和定境,與萬物合一的神秘經驗,色聲香味的幻覺,或是與神靈的對話,甚至產生超能力感應到一般人看不見、聽不見的世界宗教經驗

這些宗教經驗,有別於現實生活的處處受限,擁有廣大的想像空間,和豐富心靈的覺受,對於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傷害的人來說,具有補償作用而成為莫大的吸引力。

但是,宗教經驗是個美麗的陷阱,它終究是無常、幻化的,即使是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等到定力退失,一切都歸於幻滅,回到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間,將會比一般沒有宗教經驗的人更為失落和痛苦

般若智慧超越宗教經驗放下宗教經驗的執取和追求,才能得到心靈真正的自由就在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間之中,心無掛礙,自在解脫,進而化腐朽為神奇,凈化,升華。「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生死無常不再是苦,反而是歷練和創造的契機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