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生活禪修指引(講義摘錄)第二講:大自然的觀想

生活禪修指引(講義摘錄)

第二講:大自然觀想

身心調柔的第二個課程就是大自然觀想觀想就是要發揮想像力,在我們的大腦里儲存了許多美好記憶經驗,都與大自然有關,但是我們在都市的生活中都和這些隔絕了。

觀想就是要將它喚回來,例如觀想在田野上漫步;在海邊看日落;在深夜裡躺著天上的星星;觀想自己是一座山,是那麼的穩重;觀想自己是一棵柳樹的垂條,是那麼的柔軟觀想自己在盛夏之時舒服的躺在一棵大而濃密的榕樹底下,空中不斷傳來蟬的吱叫聲,清涼的微風不斷的吹撫著,還伴隨著花草的香味,心情是那麼的悠閑開朗;觀想海浪一陣又一陣的拍打岩岸「唰!唰!」;等等的大自然場景。

之所以要做這樣的大自然場景的觀想,主要是因為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都與大自然脫節了,但是我們是來自大自然。我們在人為的環境中受到規則及各種條件的制約,為了要滿足這許多人為的條件,所以生活大自然本能都流失了,喪失了內在與大自然的連接,也因此會有孤獨與疏離。人與人之間各式各樣的沖突,都會使我們活得很快樂當我們到野外獨自一個人時,與大自然融和在一起時,反而能將這些壓力放下舒解,這時不需要有深的禪定就可以有一種輕松的感覺。除非有一狀況你還不斷的思索著煩囂都市生活的事務,這時你雖身處大自然,心仍在「人為」的世界,還是一樣得不到舒解。


現代人生活與古代人不同,現代人有一制度性的壓抑。古時候制度性的壓抑沒有現代人多,而制度性壓抑指的是我們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文明社會裡,受到文明條件種種的制約。每個人都背著很重的擔子,要努力符合社會標準,兒時歡樂的場景幾乎快要從記憶中隱沒了,其實人不一定要活得那麼辛苦,這些都是文明的產物,基督教說人從伊甸園出來以後就不快樂,因為他(她)必須要自己不斷的和其他的競爭,才能獲得所須的一切。

然而大自然生活是最單純的,也是最喜悅的。文明的壓抑是它的制度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於是我們就努力地去和自己比,和他人比,然後我們就覺得很沒有信心,但是在外表卻偽裝成很自信樣子。其實對自己並不是那麼的有信心,常常怕做錯事,怕人不理會我們,怕這怕那的。男的怕被人看不起,女的怕沒人愛,這都是觀念所造成的。我們都忘了我們是來自大自然,我們的身體大自然所生成,死後都要回歸大自然。我們把自己看得很偉大而要脫離大自然,但這是違背緣起的。

我們做大自然觀想,就是幫助自己回歸大自然,這有助於身心的放鬆舒解,對般若智慧的開發也很有幫助。很多森林裡的修行人,他們在大自然很容易悟道,因為那裡沒有很多人為的瓜葛,不需要去擔心許多的事務,可以直接在大自然中見到「法」。只要解開自己對自我的執取,自己對大自然的執取,這樣就能解脫他不須花很多的時間去處理「人」的事,「社會」的事,所以他要解脫比較容易。

我們現代人這種環境比較缺乏,所以更要把握在大自然禪修的機會大自然中的禪修是一個很好的助緣,但也是說都市生活一切都是錯的,而是說解脫過程中,負面障礙比較多。至於到了禪定成就以後,已無所謂都市或森林,即使十字路口也可以參禪打坐了。一般初學的人很容易外在文明世界干擾,若是到大自然去,你就不會想說我要擁有這棵樹我要擁有那彩虹、那太陽你不會這樣想,但是在這文明社會裡,你會想要擁有一部車子、一棟房子,想要擁有名擁有利。在大自然中想要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氣,就儘管去呼吸。天邊的彩虹要看就儘管去看,浩翰無際的天空儘管去投入,沒有人會阻擋你,除非是自己阻擋自己。

大自然觀想,對學佛非常有幫助。練習觀想方式是喚起自己記憶中的場景。在佛教里,觀想內容種類繁多,在這里為什麼我們採取大自然觀想,因為這種方式對我現代人最有幫助,最能調和都市生活的步調。古時候的修行人的是觀想「四大」,也就觀想自己是大地觀想自己是水、整個世界都是水,觀想有熱度的,觀想流動的等等。也有的修行人觀想青色、白色,觀想佛相,觀想咒字等等,但是這樣的觀想大自然是有一段距離,因此對現代人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大自然觀想大約有兩種性質,一種是會有力量的升起,例如:清晨情景的觀想,會升起一股清新的力量。另一種觀想是日落的觀想,具有止息的作用。在黑夜裡輕松地躺著看著星空,這是一種寂靜觀想。一個屬於動態,一個則屬於靜態。一個是明亮的,一個則是以黑夜為背景的觀想當我們很煩燥時,就可觀想日落的場景或觀想夜空里浩翰無際的宇宙,這樣的觀想具有安撫的作用也可開擴心胸。

另外,若不工作所產生的疲倦,而是心裡感覺到沒有力量時,就觀想清晨日出,大地變得一片明亮,或是觀想陽光照射在一片金黃的稻田,或是觀想果園里累累豐碩的果實,都可以使我們恢復能量。這樣的觀想可以讓身心做一次洗滌,不必擔心走火入魔,它只是讓你回到記憶中的大自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