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龍教授:美國的佛教與學術

美國佛教學術

李四

美國佛教徒,截止2005年約有272萬,約佔美國3億總人口的0.9%。佛教徒的人數、比例雖然有限,但其種類十分複雜,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共存共榮,中國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與越南佛教各開道場美國佛教堪稱是「世界佛教博覽會」,擁有世界上最獨特的佛教傳播與發展的社會環境。這在某種意義也可以說,美國是當今世佛教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1900年美國約有3萬佛教徒,幾乎沒有統計的意義;但到1970年,信徒人數躍增到2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0.1%,實現零的突破,這是時代的里程碑。這個比例到1990年躍增至0.7%,平均每十年增加84萬佛教徒。如此快速的發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本課題重點探討美國學術界對美國佛教所起的推動作用

1844年1月波士頓的雜誌發表了《法華經》英文節譯,這是美國知識界接觸佛教之始。五年以後,1849年第一艘載有華人的船隻抵達加州,亞洲佛教以此方式登陸美國本土。不過,佛教真正引起美國人的重視,始於1893年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會議」。會上有兩位東方的佛教僧人喚起了美國人的佛教興趣:一位是日本臨濟禪師釋宗演(shaku sōen, 1859-1919),他的隨從里有一位是後來名滿天下鈴木大拙(d.t. suzuki,1870-1965);另一位是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anagqrika dharmapqla,1864-1933),這位青年當時發起「摩訶菩提會」,有意要在世界弘揚佛法。此後,佛教尤其是日本禪宗逐漸在美國立足。到20世紀60年代因緣際會,佛教美國得到迅速的發展,乃至到70年代世界上各種佛教傳統都在美國設立道場。據十年前的一份統計資料,1998年北美地區的各類小型禪修中心已達1100多家。

深入研究美國佛教,必須認真研究美國佛教學術界。美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亞裔佛教徒也有歐裔佛教徒,以及同情或欣賞佛教的歐裔美國人。亞裔通常是想維持原有的佛教信仰或者是想藉助佛教獲得在美國社會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但是歐裔美國人經常會以佛教思想批評美國社會核心價值美國佛教學者,以他們的學術研究,在美國社會起到宣傳亞洲佛教作用,並在美國大學裡培養了一批能理解亞洲佛教學生,是溝通亞裔與歐裔佛教思想的主要力量這對形塑完整的「美國佛教」、深化積極的「宗教對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891年美國出版「哈佛東方叢書」,哈佛大學由此奠定了美國佛教研究的學術傳統。「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迅速崛起,取代歐洲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到70年代,西方的佛教學術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佛教研究的方法領域隨之發生轉型。在最近的30多年裡,美國涌現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學者,他們對漢傳、藏傳與南傳佛教有著精深的研究,也對佛教思想在西方社會意義價值有著深邃的思考。其中有些著名的佛教學者,還曾出家學佛。本課題主要是從美國佛教傳播的角度考察、介紹這些佛教學者貢獻

來自亞洲的東方佛教與出自本土的美國學術,交相輝映,孕育了美國佛教學術的全面繁榮。研究美國佛教這對研究全球時代佛教理念與傳播模式,對研究不同宗教之間以及宗教內不同宗派之間的對話,對研究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環境佛教社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典範意義

漢語世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只有零星散篇。1979年台灣出版了張曼濤主編的《歐美佛教之研究》,所收文章大多是素描式的短文;大陸的出版物里雖然也有涉及,但是語焉不詳。因此,這是一項富有時代性的研究課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