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十九、普賢之行願——普賢菩薩行品

十九、普賢之行願——普賢菩薩行品

山石窟之普賢菩薩

四川省大足縣因石窟聚集,故有石窟之鄉」之稱。大足一帶之摩崖造像,據傳有數萬尊之多,故亦可稱為「佛陀之鄉」。聞名之石窟有寶頂山石窟、北山石窟,此外如妙高山、石篆山、石門山、南山等眾多石空亦頗負盛名。

自晚唐歷宋代,陸續塑造佛像之大足石窟,與散在於大黃河流域之炳靈寺、來積山、雲崗、龍門石窟造像,頗多相異之處。例如密教造像水月觀音千手觀音華嚴聖像等。特別是以毗盧舍那佛為主尊,配以普賢文殊菩薩華嚴聖像為數甚多,若謂其「故鄉」則四川省之石窟即是

大足縣之北山石窟第一三六號窟,為北山最大之石窟,稱為「心神車窟」。此窟內面之壁,中間為釋迦佛像,其兩脅及左右之壁,並列有文殊普賢二十餘尊菩薩像,渾然一體之造像形式中,卻充分顯示各乍之造像性格。左壁為文殊菩薩像,系男性化之菩薩造形,充滿知性之端正像,靜坐於咆哮之獅子背上。其對面,右壁為普賢菩薩,為具足東方女性健美型之女性菩薩像,容貌秀麗豐潤,口角呈微笑狀,雙目垂視,親切和藹之表情中,絲毫不失其威嚴。垂視之雙眼,似乎俯瞰著大千世界,令見者有慈慧、智慧具足之感。菩薩端坐於大象背上,大象兩眼圓睜,眉毛上挑,呈精悍之姿態,與嫻靜之普賢菩薩對照,恰為豪邁之相狀。

普賢菩薩之「普賢」,據《探玄記》(卷十六)謂:「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普賢菩薩之行,稱為普賢行,於修普賢行之眾人中,如樊玄智、杜順、普濟等,皆為華嚴行者

普賢行與靈夢——普濟與辨才

華嚴宗之初祖杜順,為修普賢行聞名者,其時,被稱為華嚴行者之人,多數為普賢行之修持者。如終南山之普濟(《續高僧傳》卷二十七)亦步亦其中之一人。普濟出家後,師事普圓禪師。普圓常巡行於名山大川間,為頭陀行者,卻不絕於讀誦《華嚴經》。

普濟依止普圓禪師後,亦常習頭陀行。因此,常獨自樓止於林野中,而不是宿於一般人家。於荒郊野地坐禪,除止於山谷外,亦無迴避虎豹之處所。雖隨緣隨處游化,然不論行至何處,皆不忘於讀誦《華嚴經》。

北周廢佛時,凡剃髮著僧衣者,皆遭誅殺。故普濟乃避居於太白山諸峰上,藉草食以延命,渴則飲溪水。太白山者,即橫處長安南方之終南山系之山峰。

北周廢佛後,隋文帝再興佛法,普濟乃下山。唯普濟立志捨身供養,修普賢行,願生賢首國。於得知佛法復興後,普濟捨身之意願更為堅定。於大眾追隨下,普濟獨上終南山,立身於岩谷西端之斷崖上,口中稱念「四弘誓願」後,遂投身谷底。眾人是狀,乃群聚岩石,並於谷上之高峰,建一白塔,以為憑吊普濟之靈。普濟之傳記,於法藏編集之《華嚴經傳記》卷四中。

華嚴經傳記》於敘述普濟之事跡後,即為辨才之傳記。辨才亦與普賢菩薩因緣深遠,唯其家系不明,幼少出家,師事靈裕師(公元五一八——六○五年)。靈裕者,即地論宗南道派之大家,曾於河南省安陽靈泉寺開創大住聖窟。(兼田氏《中國佛教史》卷四·頁三七七)

辨才依靈裕學習華嚴教義,深信《華嚴經》為最高至極之經典,雖一味修學,地不能深究其奧義,知悉自己為煩惱所障,為污濁所纏,遂決意先行懺悔同志是,洗凈身心,造一香函,內裝《華嚴經》本,頂戴於頭上,如此#行,達三年之久。終於,於夢中見到普賢菩薩現身,並承授予經中深奧之一文。於轉瞬之間,隨即讀誦普賢菩薩所授之一文,且自始至終,如明鏡輝映般,理解透徹。

辨才深受感動,遂更精勵努力,終於通過《華嚴經》之教法,亦能示導於人。然而,辨才究竟如何臨終,卻無人知悉;或謂,如普濟般,不為所知,獨自投身捨命於終南山山谷

瞋心——惡中之惡

華嚴經》自〈名號品〉第三至〈小相品〉第三十為止之二十八品,系明修生因果(差別因果);而〈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與〈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品,則明修顯困果(平等因果)。

普賢菩薩行品〉。可謂即普賢行之解明。《探玄記》卷十六中,舉出十種普賢行,即:

一、達時劫。

二、知世界

三、識根器

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

六、鑿事相。

七、常在定。

八、恆起悲。

九、現神通

十、常寂滅。

以上十門中,每一門更各具十門,十十一百門,即有百門之普賢行。亦即本品之明「普賢之圓因」,恰相對於其次〈性起品〉之明「性起果滿」。「產賢行」者,即救度一切眾生之願行。普濟修此普賢行,而欲生賢首國,故知普賢行為因,得生賢首國為果。

普賢菩薩行品〉,系始於普賢菩薩告一切菩薩之言,即:「佛子菩薩摩訶薩,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惡中,無過此惡。」即謂此一念之瞋恚心,乃諸惡之根源、惡中之惡,其理由為:「起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

瞋恚心若生起,則有無障礙隨之而生經文中曾舉出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凈國障、生惡道障等百千種障,如此諸障皆由一念瞋恚心生起。既如此,應如何修持?經雲:「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欲疾具足菩薩行者,應當修習十種正法。」

以下更舉出必修之六十種行門而詳加解說。

此處有一問題,即諸惡之根源為一念瞋恚心之事。法藏於《探玄記》卷十六中,引用《佛說決定毗尼經》(大正十二·頁四○中)之經義,雲「菩薩寧直百知貧心,不起一瞋,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

即言寧可起百千之貧心,亦不起一念瞋心,因其有損於大悲之故,可知瞋心為最大之惡。《法句經》有雲:「實語,勿忿,有乞時,雖已物少,與之。由此三事,得往天處。」

即謂一、說真實話,二、絕對不起瞋心,三、布施予人。若能行此三事,則得生天處。

如上述之普濟、辨才等,一味讀誦《華嚴經·普賢菩薩行品》,不瞋者不即為普賢行之根本耶?雖遭廢佛之迫害,亦不瞋恚,而徹底行頭陀行,以《華嚴經普賢行之要義說示於人,最後,則以已身作布施

一揶一切行——普賢

知悉一念瞋心能生百千邪障,而如何抑止瞋心不生?經中說須修十種正法十種正法即:

一、不舍一切眾生

二、於諸菩薩如來想。

三、當不誹謗一切佛法

四、於諸佛剎得地盡智。

五、恭敬信樂菩薩所行。

六、不舍虛空法界菩提心。

七、分別菩提究竟佛力到於彼岸

八、修習菩薩一切諸辯。

九、教化眾生心無疲厭。

十、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而不樂者。

第一為不舍一切眾生,即誓願救一切眾生者,為普賢行第一,而第九亦雲教化眾生心無疲厭,乃謂菩薩行者,不論至何處皆發願教化眾生

第二之「於諸菩薩如來想」與第三之「常不誹謗一切佛法」,皆為重要之項目。即念念不離佛想,亦不大量難佛法。《續高僧傳》普濟之傳高雖未提起,而於《華嚴經傳記》中之普傳卻有如下之逸事:

普濟每二日誦《華嚴經》一部,為必修之日課。其讀誦之音聲嘹亮,遍傳物外。欲達如此境界,並非一/即成。曾因心痛難抑,身體衰弱,吐血數斗,因此中止誦讀,甚至絕食。歷經三日,同道掛慮其身體狀況,遂備湯樂,供普濟飲用。然而,普濟卻拒絕,道:「經中曾言,世間之醫者,雖能治病,但卻無法根治,即一時雖痊癒,仍有再發之時,而如來治病,卻絕對不再復發,因此,湯藥於我亦不重要。」

於是,普濟遂未沐浴身體,以香華供佛,並禮拜十方諸佛,更朗聲讀誦《華嚴經》,終於病狀亦不葯而痊癒。

普濟之舉止,乃深信如來教法而不依一般醫療法治理身病,其信心、毅力,終致身體恢復。自是以後,普濟即二日一遍,讀誦《華嚴經》,且能嘹亮不輟。此實即第七所謂「究竟佛力到於彼岸」。

上述十種正法,依之修持,因清凈離染障,故能得十種正智;得十種正智,則能「巧隨順入」,巧隨順入有十種,其中有:一切眾生身悉入一身,於一身出無量諸身。

如此,說「一身一切身,一切身一身」。觀世音菩薩自在應現三十三身,即因巧隨順入之緣故。巧隨順入者,即令巧隨順,與對方融合無間。若不得無礙之境界,則無法與一切融洽。因內心若存少許障礙,則不能融通隨順

若能獲此十種隨順入,則能安住於十種直心。直心者,即能迴轉自在,趣向於能安住於直心,則能十種巧方便法。即依直心而生起巧方便。

說畢十種巧方便法,經文接著道:「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應當一心恭敬,聽受說法。」

即勸說須聽受此教法。因若能聞此教法則能依少方便而得最上之悟。依少巧方便而能得最上之覺悟,實即普賢行之特色。因普賢行必能一揶一切,如以讀誦經文之方便功力,得生賢首國。

 

普賢菩薩誓願

其次,以一百二十一頌之頌文說明普賢行。有關普賢菩薩誓願,經雲:

我為世間燈,功備莊嚴身,

具足十力智;一切諸群生,

貧恚凝熾然,我當為除滅,

無量惡道苦。

即為普賢之大願。首先,以自身為照亮世間之燈火,且具足功德與十力智,以神力除滅為瞋凝三毒所苦之眾生之苦惱,換言之,除去眾生之惡道苦,為普賢之大願,或謂誓願經文又雲:

普賢凈慧,滿足普賢願;

菩薩究竟行,深入無等智。

此乃謂能滿足普賢智慧與行願,則能入最高之智慧。依最高智慧則能了知:

 一一微塵中,普現三世法;

 五趣生死道,皆悉分別知。

微塵中能映現三世,於其中,悉見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等五道輪迴相。

於此,並非僅時間性之了解,五道輪迴之相狀,以空間而言,一切世界之成壞,以及國土之興廢等,亦全能了解。甚至於眾生因造惡業而墮於地獄之情況,亦能全然知悉。此外,亦能以一切世界一剎土中。經雲:

普賢佛子,以不思議智,

知難思議剎,了達無邊際。

此謂普賢菩薩乃真佛子,能以不思議智,知悉不思議剎土。普濟欲求往生之賢首國,或是「不思議之國」之意。以一介凡夫,絕對無法得生賢首國,惟有修習普賢行者,方能得入不思議之國土

大智大悲

其次,說明普賢菩薩大智行與大悲行。首先說明大智行,經雲:

 深解諸世間如夢如幻化;

 一切眾生界,了達悉如電。

即謂世間如夢如幻,眾生生存之世界,亦皆如電。如此,則:

 眾生世界劫,諸佛佛法

 皆悉如幻化,法界無有二。

此處乃謂不論眾生眾生生存之世界時間,以及諸佛佛法,甚至所有一切,皆如幻化。如此,於觀時間為幻、空間為幻、佛為幻、佛之所說為幻時,法界之相自然了了分明。佛身或法身,皆無具本相狀存在,如下列經雲:

 譬如凈水中,見影無所有;

 法身至十方,而亦無所至。

澄凈之水中,雖映現影像,並非實際有實體存在。佛之法身遍於十方,卻無具體之形象可映於眼前,因法身「雖身而非身」之故;而法身「非常、非無常,示現諸世間」,故能隨時示現於眾生存在之世間

如此,具足大智以觀世間普賢菩薩,同時亦以大悲救度眾生

度無量眾生,令至安隱處;

平等法界,於彼無所著。

為苦惱與障礙所覆,而欲求解脫眾生,度之面而令至安樂世界,正為普賢菩薩之使命。雖如此,於普賢菩薩,卻能無所執著。普濟亦如此,雖願生賢首國,但卻不執著往生賢首國,捨身於岩谷,乃以自身為供養而已。

 如是妙方便,深入菩薩行:

 皆為普賢等,如來化生

若能具足大智大悲,實踐菩薩行,則一切人皆能相等於普賢菩薩,為如來之法所化生。即謂不論任何人,具足大智大悲,皆能成為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隨時存在於一切人之心中,只因吾人不自覺而已。

普賢菩薩聖地——四川省峨眉山,若能攀登,禮拜普賢菩薩之聖容,則於靈山聖地中,當更能自心中之普賢菩薩,因為:

一切眾生類,善惡想不同;

或有生天上,有墮諸惡道。

一切眾生,或行善或造惡,以至上生天界,或下墮地獄皆、,皆隨業因緣流轉下息。

眾生虛妄所惑,而輪迴生死中。因虛妄業障之網所覆,動彈不得而掙扎不已者,即為一切凡夫相。普賢菩薩能徹知一切凡夫之業緣,而凡夫之能否得度,可謂決定於自身之能否自覺,辨才於夢中遇見普賢菩薩,而感得《華嚴經》之奧義,乃因三年之中不斷修持「讀誦行」之故。讀誦經典,須專注一心,深入三昧,方能見效。自身與經文融為一體,盈溢於天地間,且嘹亮之誦經音聲響徹於虛空,如此則能感應普賢菩薩化身不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