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誠博士:折翮嘆羅什―緬懷印順導師

折翮嘆羅什― 緬懷印順導師  劉嘉誠 自印順導師示寂以來,轉眼已屆滿兩年有餘。記得導師舍報當天上午,筆者正在書房翻閱新版《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看到書中導師花蓮慈濟靜思精舍靜養的慈祥近照,心中油生思慕與祝禱之情。詎料當天下午即接獲導師已於是日上午十時許安詳舍報的消息,一代佛學泰斗、人間佛教導師溘然長逝,內心之震撼與不舍無以復加。回想當天上午方才瞻仰導師法相,推算時間彼時約莫是導師辭世之時,其巧合真是不可思議,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我和導師曾經有過三次見面機緣。第一次是在民國83 年11 月於台北普濟寺,蒙昭慧法師引薦,得以謁見導師,席間我敬持剛改版的導師自述《平凡的一生》一書恭請導師簽名留念,只見導師在書前空白頁謹慎地一筆一劃寫下「嘉誠居士」四個大字,然後於次行底下籤署了小小的「印順」二字及年月日,導師的謙虛與涵養由此可見一斑。第二次及第三次則分別於民國87 年1 月及88年4 月偕同友人陳國賓兄前往台中華精舍拜謁導師兩次見面均能單獨向導師請教佛學問題,獲益良多。在印象中,我向導師請益的問題主要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那時我剛就讀博士班一年級,對於未來的論文研究計畫我請教導師有無可能針對羅睺羅跋陀羅(rahulabhadra)到僧護(savgharaksita)之間中衰百餘年的中觀學做相關研究,導師答以這期間中觀學確曾中衰百餘年,缺少相關傳承事跡、著作文獻可供查考,因此我就打消以此作為研究計畫的念頭。 (二)關於所知障的問題,導師指出所知即是煩惱習氣,在《阿含經》只稱習氣,尚無所知之名稱,《阿含經》說阿羅漢只斷盡煩惱,未斷習氣,譬如得道老僧罵人,就是未斷過去養成的習性。 (三)有關慧解脫阿羅漢是否不修禪定即能得解脫的問題,導師指出慧解脫阿羅漢即使不修四禪八定,並不代表沒有定力,只要修成未到定,透過慧解仍可了脫生死。關於未到定,導師比喻說,就像某人慾入城,已到達城市與市郊交界,非常接近城市而尚未入城。同理,未到定即是非常接近初禪而尚未入初禪的定境。 (四)關於我空與法空的問題,導師指出唯識宗認為小乘只證我空,大乘才證法空,但中觀派月稱認為三乘同證法空,其所證法空只有量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不同,譬如容器之大小、形狀等縱有不同,但虛空遍及一切容器容器中的虛空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不同。 (五)關於在家或出家修行的問題,導師指出佛法是善巧的,重點不在於在家或出家,而在於是否如法修行,若能精進修行,依經中所說在家亦可修到三果阿那含。 除了和導師曾經有過上述三次見面機緣外,筆者曾應本刊之邀撰寫過三篇與導師有關的文章。第一次是為導師93 嵩壽紀念專輯而撰寫的〈印順導師所弘傳的空―以《空之探究》一書為中心〉(《法光》第102 期,87年3 月),第二次是為紀念導師95 嵩壽而撰寫的〈我看印順導師的學風〉(《法光》第127 期,89 年4 月),第三次是導師圓寂後為追思導師而撰寫的〈印順導師與月稱論師思想的契應〉(《法光》第189 期,94 年6 月)。導師生前曾於掩關遙寄諸方偈中,以「時難懷親依,折翮嘆羅什」來隱喻自己有感於所處的時代環境,在內修與外弘的矛盾中選擇了掩關內修,以表明從孤獨感中超脫出來的心境。反觀筆者學佛過程中曾受益於導師著作啟發甚多,然而自省多年來於佛教學界,在外弘上固不足以為人師,在內修上更精勤闕如而徒增汗顏而已。「哲人尚不遠,典型在夙昔」,在緬懷導師的同時,謹以此自勉,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從內修外弘皆一無所成中超脫出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