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安教授:談談《本生經》的集成

談談《本生經》的集成
林崇安 釋尊成佛後,先度化了憍陳如等五比丘以及耶舍等人,接著要求這些已經證得羅漢弟子們散到印度各地去弘法。為了便於弘法,自然要將佛經分類編集,因而到了釋尊傳法的中期,佛經被歸類為九分教:1 契經,2 應頌,3 記說,4 諷誦,5 自說,6 本事,7 本生,8 方廣,9 希法。到了釋尊傳法的後期,累積了更多的經文,便分為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了a 因緣、b 譬喻、c 論議三個分教。這些分教的具體內容和演變情形,經由比較南北傳佛教的資料後,我們可以對其動態的變化有進一步的了解。以下就談談其中的《本生經》的集成過程。釋尊教化的中期,九分教中的「本生」,是以釋尊過去的本生為主題,內容包含《因緣譚》和《本生譚》。《因緣譚》的內容是,初為記述釋尊於四阿僧祗十萬劫的往昔,從燃燈佛處受記起,一直到投生兜率天,中為從兜率天歿而於菩提樹下成佛,後為轉*輪到給孤獨長者建立祇園精舍為止的因緣故事,共分成「遠因緣」、「不遠因緣」、「近因緣」三部分。《本生譚》則是記述佛陀弟子之間相互關連的本生故事。《大毗婆沙論》說: 本生雲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釋尊教化的後期,佛經分為十二分教,把《因緣譚》和《本生譚》分別編屬二個分教:「因緣」和「本生」。同樣還有《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也分別編屬「因緣」和「本生」。 佛滅當年,大迦葉等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舉行第一結集,致力於將「分教」重新編成《四阿含經》;許多眾所熟知的偈頌型的分教(如諷誦、自說)則未編入《四阿含經》含內。「因緣」和「本生」方面,只有一故事散編於經、律中。 佛滅百年,會內七百上座於毗舍離舉行第二結集,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將經藏結集為《五部》:除《四阿含經》外,另外將第一結集未編入的經偈等集為《小部》。此中將《因緣譚》和《本生譚》編在一起,回復原先九分教中「本生」的組成成分,成為《小部》中的《本生經》。這一結集正式確立了《本生經》的基本內容。除了《本生經》外,也將本生相關的《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分別收入《小部》中。其他許多偈頌型的經典,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也在這一結集收入《小部》中。此次所結集的《小部》,又稱為《雜藏》或第五阿含,只流傳於會內上座系。 佛滅二三五年(約西元前二五一年),會內上座系的目犍連子帝須等一千比丘,於華氏城舉行第三結集,承襲第二結集的律藏、經藏並編集論藏,因而《本生經》的內容是包含《因緣譚》和《本生譚》。第三結集後,高僧們將《五部》傳到錫蘭、緬甸邊地諸國。到了西元四一二年至四三四年間,佛音論師於錫蘭大寺精舍對《本生經》有所整理而流傳下來,被收集在今日《南傳大藏經》的《小部》中。佛滅五百年後,印度本土對原先「分教」的內容已經模糊了,幸好今日還有南北傳佛教資料的保存,使我們經由比對可以追溯出其內容和演變的情形。南傳《小部》中的《本生經》的重要性,在於這一資料是在佛滅百年時就已經正式結集出來,因而其中保留了早期菩薩道的重要訊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