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東居士:能海上師論禪法集粹

能海上師論禪法集粹

天晟傳統文化研究所  陳士東

    三年之中,為編著《能海上師行跡錄》一書,我遍閱老上師講記及其弟子有關之著述,並參訪諸多與之有關之前輩大德,二○○四年初,書終於圓滿出版了,總算對讀者有了一個交待。在編著此著作過程中,亦曾寫下許多讀書札記,因為有許多人對於能海老上師一派不甚了知,以為是專弘密法者,故參禪的多不願問及,其實能海老上師僅僅是密宗大德,其對於禪門亦甚精通,為使禪門人士對海公所傳之密法中,有關禪法論述有所了解,今特將其中一篇札記稍加整理成文,希望能對禪法弘揚有些幫助。

    眾所周知,能海老上師西藏格魯派號稱月輪的康薩仁波且的衣缽傳人,漢地黃密高僧,但人少知上師對於禪法亦有會通,所講經論中時有開示,然漢地禪法多提倡祖師禪,而西藏密宗繼承的是如來禪,兼上師祖師禪亦有所承,禪門臨濟正宗傳至能海老上師為四十四代,故上師所論之禪又別具特色也!上師認為密法非有別於諸宗者,亦乃是釋迦佛之教法,昔靈山一會上,釋迦佛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乃得心傳,遂啟祖師禪之發端,而佛四十九年所說經義,又成為如來禪之所依,此即禪密二宗之產生根源(亦有人認為祖師禪乃達摩祖師之後開始的,此存而勿論)。俱是佛傳之禪法,究竟有何不同?依現行之說法祖師禪不立語言文字,攝上根利器之人,而如來禪(次第禪)是有步驟上進的;有人認為如來禪是落於功勛漸次的,而祖師禪是頓悟本然的。因此,現世的學人認為禪即是祖師禪,以為如來禪是通過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由四禪八定來修的方法不足取,而祖師禪是直指人性見性成佛的「直指禪」,祖師禪較如來禪更加透脫、快捷!但是,為何密法又講即身成佛呢?以現世之身來成就,這又是漸還是頓呢!老上師指出:「達摩祖師祖師禪,其實也是通過四禪八定,不過是以特別的方法沒有提出來即是」。關於頓悟與漸修之說,老上師說:「成佛之最後剎那,但要從集無量剎那而起,未有一躍而至之最後剎那。所謂頓悟,是往昔種子發現,或是菩薩示現,不是人人如此。往昔種子也從熏習來,所以要實修,坐一寸香有寸香功德,功不唐捐」。又雲:「剎那加行,有頓漸之爭。積漸方有頓,積多剎那方有最後剎那」。為此,老上師又舉例以明之,六祖聞《金剛經》「應無所而生其心」,言下頓悟,又舂米三年,在獵人中住十七年,是漸是頓?筆者以為,祖師禪如同當頭一棒,業障輕者,會猛然驚醒,而重者也可能被打昏,蓋佛說法乃是應機而談,祖師禪與如來不過是接引學人手段不同,所謂頓法中亦有漸修,而漸法亦能頓悟。今人多以六祖「菩提本無樹」之偈為頓法之代表,以神秀之「身是菩提樹」一偈而認定是漸門,老上師曾於講經時自設問答,解釋《壇經》中此兩首著名偈頌,謂如有人問,若神秀寫「菩提本無樹」的偈,六祖見了雲何?答:六祖當說「身是菩提樹」。以空對有,以有治空,佛法中觀的,不可偏執一面,是故老上師雲:「此二偈合,即《現觀莊嚴論》」(即指佛法完備之道此第)。故筆者以為,頓漸之分,不過是見地之問題,如六祖雲:「法無頓漸,見有遲疾」是也,法又豈有頓漸之分!是故西藏之即身成佛的是如來禪,以其積無量剎那而成最後之剎那也。不唯如來禪被能海老上師認為可即身成佛,且今人普知的小乘佛法亦有大功用,他認為密法即如來次第禪之流衍,小乘禪法於漢地失傳者,唯可於密法中求之,故深入密乘之後,轉而致力於根本乘(按:西藏不稱小乘而稱其為根本乘,因小乘教法佛法之根本基礎也)。另外,老上師小乘猶特重《法蘊足論》及《舍利弗毗曇》,以其為釋迦涅槃前兩大弟子所作,從其中必能得佛密意,晚年猶深刻研習《增一阿含》。其親教弟子隆蓮法師總結說:「師於佛學,乃由顯教大乘而入密,由密而上溯根本乘原始佛教,誠為獨辟蹊徑」。近年佛學界有重振《阿含》之風者,《禪》刊亦於一行禪師之禪法大力弘揚,此亦暗合老上師家風

     老上師雖傳承的是黃密系統,但他於顯宗皈依的是臨濟正宗第四十三代佛源老法師他對禪宗不僅沒有偏見,且甚敬重,遇見虛雲老法師,先在門外三拜,然後方入室互禮。在四川近慈寺金剛道場中設有學事堂,不論任何宗派信仰者都一律尊重,聽其自便,不予勉強。有幾位禪僧住半年有餘,每次見老上師,老上師總是歡喜贊嘆禪法殊勝。有人不解,詢問老上師為何不導之學密?老上師說:「不論信哪一宗都是佛的教法都能得受用,如果要他不信就會壞他信心,有害無益」。老上師對虛雲法師如是,對普通禪僧亦如是,言行一致,絕非自喜密法就進而否定他宗之信仰這是因為老上師深知佛法是一味的,不過應機之不同而已,故他能兼通漢藏,並弘顯密,其學業雖宗承密宗格魯派,然自許為「大般若宗」,以其佛法無不歸向般若也,其無分別宗派之心於此可見。(按:老上師晚年於五台山清涼橋講經時曰:「若問我等是何宗派,應曰大般若宗。學般若故,以般若為宗」。)寫此段是恐有讀者分別顯密禪法與密乘,以此對老上師言論產生偏見,這是因現今學佛者門戶之見極重,學顯者輕密,學密者輕顯,而不知顯密是一家之故。老上師曾指出:「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有則雙存,無則並遣」。有了上面之引述,我想讀者應不會再引生誤解了,那就接著再來談一談老上師對當今禪法之評論及認識。老上師對於喜好口頭禪者,妄執空理,妄自尊大,不敬三寶者,斥之曰:「如引一二句語錄如來頂上行,一棒打死與狗子吃等,是總壞佛寶;或執三身中唯法身是真佛,三十二相等非佛,是壞一分佛寶;說唯自性如來是真,實則唯皈依我執大魔而已」。上師並非不重視祖師語錄,實痛恨執實凡夫妄將過去大成就者之對治法當作真實,未得禪定中法喜之妙用,未見法界真諦,而只是循古人腳印,如西藏諺語曰「獅子跳處驢不能躍」,而將自己的無知當作了真知了!蓋祖師公案,乃是畫龍點睛之大手筆,乃於真實智慧中之流露,是大智慧之體現,而此智慧乃由持戒修定而出,按照佛教規律,由定生慧,明心見性那是智慧方面的事。如果這智慧真實參悟,而不是狂花客慧,那就必然要有較深的禪定功夫基礎。今人定功未得深入,故大慧不得生發,此緣於定道資糧不足故,而定道資糧之主要者為嚴持戒律,能海上師謂「定道由戒入,此乃格魯派家風」。關於此中詳述,筆者無法一一說明,讀者大可參之於老上師《定道資糧講記》。今人忽略修禪定而只流於口頭禪,此是使禪風高峻不可得實利之主要原因達摩祖師單提向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是為了糾正尋章摘句之弊端,並非不教人修習禪定,他久坐山洞,面壁默然,此又難道是功德已唐捐了嗎!老上師不忍心禪法流於弊端,又豈是專心難為諸禪子,如他見有塑像者只刻一佛頭,而無全部之佛體,他恐百年之後無人識得佛身,故引經論中「正法流亡已至喉」而警之,其敬佛愛法之心有目共睹(見《文殊五字真言續記》)。我謂老上師亦重語錄,此於老上師講經中常得見之,如《現證莊嚴清涼記》中講到:「無二取者,二取是我執作用,無能取即無所取,無所亦無能取,二者不孤起故。禪宗觀念佛是誰,中觀無二取也」。於《慧行刻意》中指出:「執二錯失魔者,此魔最細。二者謂內心外境也,未了心境一如,皆此所攝。執有自性之阿賴耶,亦是此魔。對治之法,應修大般若,若會得庭前柏樹子,即是祖師西來意,便無此魔矣」。上師不僅能引公案喻以釋理,且善於解說,故能將高妙之玄機以平實之語一一道來,如「親證真諦,則離言思,般若無從宣說,猶鹽中咸,醋中酸,糖中甜,無從宣說一樣」。又雲:「念佛是誰?即所以摧破我執;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即是空,世間之法,皆是多緣會合,決無一也。又一即是心,心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

    若問老上師何以對禪法有此深刻體悟?蓋即由禪定而得也,故此他對弟子亦常依此而教導。於一九六○年後,一日觀見佛像,謂釋迦佛(像)的眼睛象下垂了些,乃是顯示修禪之相,故於《舍利弗毗曇》中取出《禪定品》,詳為注釋,並開座講說,教導依循身觀努力進修,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向初禪(見道)進軍,為修行現階段目標,復詳述修禪四相:津、液、遍、滿。現今小乘教法之葛印卡,於福鼎資國寺傳之內觀禪,其實就是這個法門,即四念處。循身觀原為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觀,從頭至足,次第循身,觀身中三十六物皆悉不凈。老上師於循身觀教導中說:「身見去,即得初果。佛利用眾生身見,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執此為最勝,便不得出離。對治身見之時,身執應舍。生現法樂住時,身是所依也」。一九六三年秋,每日傍晚於五觀堂,領眾修習三皈依觀,此觀乃是受學於康定跑馬山降巴仁波且,有自釋迦佛不斷之傳承,其內容包含禪法基礎,是融上、中、下三士修習,法、報、化三身修法於一體之修持法本。出定後,老上師又隨座開示修禪精密要義,連續兩月余,無有間歇,由侍者隨座摘錄,整理成冊,名《禪觀隨筆》,惜此筆記文革中已被抄沒,未留於世,否則將會對修禪者有莫大幫助。老上師還有《四禪修法》講記,亦是很好的修禪講義,《止觀略法》亦是修禪之津梁,讀者可取而參研之。

     佛說:「凡我弟子,非誦即禪,非禪即誦」。比丘比丘尼除了應有的吃飯、睡覺外,不是誦經就是專修禪定,不在禪定中即應去念誦。故此並非只有禪宗行人才可修禪定,而禪定是六波羅密中的第五度,是每個學佛人之必修。第六度即是般若波羅密,是為慧度,所以禪定乃是般若大智慧基礎,此即由定生慧是也。佛教六度前五度修福,稱方便度,第六度修慧,為智慧度,第六度前五方便度之導首,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前五度必須以般若為指導,雖然精勤修習而又不見能修、所修,以契合於實相的無所得修持,此方可稱為波羅密,方可到彼岸,不然執為有相,亦是世間福報之因。能海老上師所倡「大般若宗」,謂以般若為歸即此意也,因佛法即是般若之教,密法更是不能脫離開般若,不明般若者是無資格證取無上瑜伽的。密宗黃教以應成派中觀見為指導,而此見即是般若為依託,是般若核心要義,理不明則見不透,見不透則行失軌則,為使後人能進入般若境界,老上師特講解《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並在書首引言中說:「《現證莊嚴論》者,是三藏三學之總教,總指示體道果之要點,名曰般若,不能簡易便可通達。讀此《清涼記》,必先學修入般若法門、七十義,及其論本頌文附講等,乃能入門,尤必多讀經文為要。其次決擇、極決擇、最極決擇,加以凈慧隨行、進入中觀為究竟也」。筆者曾親聞西藏喇嘛有雲,禪宗六祖大師是持中觀見者,《壇經》與密法所談頗為一致的說法,今觀老上師所講之《現證莊嚴清涼記》,不僅有「俱有即隨增,真如在心,若外馳應收攝,即禪宗所謂『照顧這個』。最後為人說,亦如此引導」之禪法開示,亦有:「此大般若本修途徑,禪密亦可應用」的和合論調,使人頓悟禪密本是一家。又如「有緣起,無實執,教人細參。禪宗念佛是誰,本來面目皆是此義,不是教人憨坐。能了別者是誰,呼之不出,再再思維,能生智明。雜阿含文應抄出,此是禪宗正路。不依如是真實無我正道說有實法,一切實事師,皆墮此病」。讀此,可明禪宗淵源,知修禪之正路。再如「般若與他宗不同,唯在法空見上。若不如是透徹,誤以俗諦為真諦,所證真諦仍是俗諦,所慮者即是籠統。若廢教即墮偏空,故應依教參禪」。此處又為參禪者指出應依教參禪,不然易墮偏空,為今後學禪者指明了方向。老上師所示禪法眾多,所講語錄本文亦不及一一引述之,筆者只日常研習一段「戒是般若的事相,是般若的方便,定是般若的資糧,菩提涅槃即是般若」便覺受益無窮了。為使更多人分享此法樂,筆者特集出老上師有關禪法開示及其親教弟子講述,並稍加整理,敬希讀者珍重。文章結尾,筆者還要再強調一點的是,或許有禪和子認為能海老上師所謂的如來禪亦與禪宗所雲不同,筆者認為這不過是傳承不同罷了,實在不該再妄加分別,筆者近期於《台州佛教》見到曉雲法師所講《大乘止觀——如來禪》,似也與禪門所提有異,但這些無妨互相參照,以窺佛法全貌。

轉載自 陳士東 新浪博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