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許多學佛者不易證果,勿論即身成就大覺位的法身成就,既便是不斷惑業的凈宗下品往生,也是很難獲得的。其實,這不僅是現代學佛者的問題,也正是古往以來歷代人的共通問題,正如俗語有雲「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
是佛法只能有一部分人才能獲益,還是另有說法呢?有一些人詢問過我,但因我近來有很多事務纏身,一直未有正面地回復過。今遇因緣,正巧突遇現主編《妙蓮華》雜誌的郭同修,她與我早於《菩提心》刊時便相識,現主辦這一慈善雜誌。她請我抽閑談一下慈悲喜舍,考慮這與答案正相符合,可藉機答覆一下,故爽口應允了,這便是我寫出此文之緣起。
那麼,不易證果又與這個慈悲喜舍有什麼關系呢?下邊我就來分析一下。我們學佛就是由人成佛,由煩惱至菩提,而由此岸苦海到彼岸樂土有六波羅密(六度),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波羅密。
誠然,我們是要證般若智為目的,佛智即是般若智的體現,因此我的師公能海上師說:「我們是學般若的,以般若為宗。」但是,這個般若智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一些前行基礎是很難證到的,因前五度修福,稱方便度;第六度修慧,為智慧度。
第六度為前五方便度的導首,稱「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因此,學佛應福慧雙修,六度俱作,不可只修慧不修福,那麼這個般若如萬仞山頭而無階梯可循升上;亦不可只修福不修慧,那麼這個五度如只有船和水而無終點,你將永遠在苦海中漂泊。
藏地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在其名著《菩提道燈論》中指出:「大菩提資糧,福智為自性,資糧圓滿因,一切佛共許。」又雲「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為系縛,故二不應離。」我們具般若正見如有目,自能看清了行動的方向才可走,但走路要有腳,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如無這個前五度的「足」,是無法走的,更不可能走到般若智的彼岸。
然而有人也許會問,這個六度又與慈悲喜舍有什麼關系?其實這裡邊關系可大了,因為慈悲喜舍就在六度中,如布施就是大慈、大悲、歡喜及施捨,簡言之,前五度都包含了一定的慈悲喜舍,而般若度則是慈悲喜舍的證果。
佛教界有一句話,是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意思就是說對人慈愛不要講緣份,不要說我喜歡這個人才關心他,不喜愛則去嗔他,這是不對的,布施不要講緣份,要大心去關愛一切應關愛之人。假如你有能力,而你喜愛的人又都不需要幫助,嗔他的人卻正要等你來幫助,你會因無緣而不去管他嗎?看著他受苦而置之不理。
我們是學佛,那麼佛他會怎麼做呢?如歌利王昔日傷害釋迦佛的時候(那時是釋迦佛的過去生名忍辱仙人),佛不僅未曾動怒,且發願成佛後先去度化他,正因為他無知才犯錯故。又如佛昔日割肉喂鷹,以身飼虎,又何嘗計較過有緣無緣呢!那為什麼會要「無緣大慈」呢?正是因下一句「同體大悲」故。你如果以自身去感受對方的痛苦,你就不願再加痛苦於他人身上了,「誰肯將刀割自身」耶!有了同體大悲,你便能無緣大慈。
說到這里,想到阿底峽尊者的一位師父,是傳他菩提心修法的一位上師,有一次正在座上講法,有一人追狗而打,狗無事而尊者的上師卻應聲從法座上跌下來,有人以為上師太過誇張,然上師解衣給大眾看時,卻見在狗被打的相應之處,上師身上有一道重重的傷痕,這也許就是真正的同體大悲吧!在藏傳佛教中,慈悲喜舍是含括在菩提心修法中的,在它之前是出離心,在它之後是中觀空性見,這是三主要道,又稱聖道三要,即學佛過程中的三個主要方法,三個心要。其中出離心是小乘成就,羅漢一心欲出離塵世,自我解脫,故是出離心境界。大乘成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其實就是菩薩心,菩薩發心利大眾,捨己救人,所謂大小不在法上,而是在心量上。
中觀空性見正是般若智的境界,是佛之正見,佛既要自度還要度他,並將兩者都做得圓滿,而不偏重一邊,故是為中觀。般若空性見在慈悲喜舍的菩提心之後,這一點上顯密佛法皆同,也可知先發心後才能入大智。
那麼,這里還要解釋一下,不要認為我引用密宗的經句多就認為這隻是密法的要求,要知道這是佛教各派共通的。彌勒是大慈,觀音是大悲,喜舍是勢至(此語出自《壇經》),請問他們三位是何宗派?因為我的根本上師是密宗的,故我引文時多談密典,其實在我請教的老師中,還有專倡凈宗的鄭頌英老師和喜禪法的蔡惠明老師(他是太虛大師最後一位皈依弟子)。
以密法來講,唐密的《大日經》上有「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藏密的發菩提心法,更是以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為前行,謂欲發菩提心,先具此四無量心。一切的儀軌上莫不有此四無量心,我每日都要念:
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是慈無量)
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是悲無量)
願一切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是喜無量)
願一切眾生遠離貪嗔之心,具平等舍(是舍無量)
為何說此是四無量心?因發了它你就具備了無量功德。菩提心為入大乘之境,而發四無願心又是入菩提心之門。凈土宗是不是也如是呢?有的人認為凈土宗的人不必去布施培福,只專修凈業,念一句佛號就可以了。其實這是大錯的,佛在經中廣宣布施、持戒等功德,你如不去做,而只專想以一句佛號就成就,那麼你豈不是聰明過釋迦佛了嗎!既便凈宗再是易行道,可凈宗的大經中也明確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我國」(見《阿彌陀經》)。你若少了福德都不可,更莫說舍之勿做了!如同我們誦的課頌里有: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施等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我以施等諸善根」即是說我以布施、持戒、忍辱等諸善根資糧,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佛的,並不是「我以無作無福報,自私自利而成佛」哉!
說到這里,我想可能還會有人問,談慈悲喜舍與你開篇說證果不易有何關聯呢?我認為上根之人應已明白了,為了說得更清楚,就再費些唇舌。按,學佛的人大都有一種所執,那就是好高騖遠,貪多求大。於是,凈宗信眾每日只求往生這一果位上的事,而因地上的放生、布施等善行就不去做了;而密法的行人,更是舍加行於不顧,直求什麼大威德、大手印、大圓滿,他不知密法中早有雲:「法是不是大圓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自己是不是大圓滿的根器。」
禪宗學子更是學什麼不該學的狂禪,什麼五戒十善,老子家中無這些玩意,萬法皆空!唉!唉!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已真能空得了一切嗎?如果還有執,那還是要落入因果中的,為何不肯消罪積福從基礎開始呢!
佛法裡邊講「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其實基本的才是成佛最堅實的必需,希望大家不要再忽視這些加行了。萬丈高樓從地起,沒有堅固的地基,高樓築的越高也就越危險!換句話說,若無一樓,就沒有三樓、五樓,如果沒有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何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菩薩心腸,更勿庸說成佛了!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大眾學佛,只看高位,而卻不肯去做力所能及當下該做的事,直如同太虛大師所說:「漢地是大乘佛法之地,但漢人多學大乘法,發的卻是小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