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東居士:潛意識不是修持的目標

潛意識不是修持目標

陳士東

    時下,氣功界有一大群人大力提倡感覺,認為修持應「跟著感覺走」,一切的一切讓潛意識支配。感覺可信嗎?潛意識萬能嗎?更有甚者,提倡什麼「一無所知、一無所求、一無所有」的傻子功,引導初學者走向了誤區。我在氣功縱橫》九五年第四期上發表的《頓悟與人天相應(一)》一文中,早已指出了這種修持方法的弊病,氣功態不是傻子態,如是則天下傻子豈不都成了不修自得氣功大師。無為也不消極地遁世,而是一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精神狀態的高極境界修持是什麼?其實修持亦不外乎是一種方便法門,是用來解脫而不是用來束縛人的,修持者切不要自造執著,不要作繭自縛。

    佛家指出,勤於修持而又抱住理論不放的人是「我空法有」的偏見,禪宗這是在研究古人腳印這種人只會是一個知解門徒,一生也不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當今氣功界雖有人證悟到「我空法空」,但亦有偏頗,知道什麼都舍,但你那要舍的念頭又怎捨得了。他們雖知坐忘和忘我是真空,卻執著我是什麼都沒有,事實上這種見解修持十分有害於人,這樣達到的空是頑空,修持久了會使人變呆變傻,那可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傻子功。修潛意識者的弊病亦在於此,整日無知無想,壓制意識等待潛意識出現,連走路甚至工作混混沌沌的,使人成了一群行屍走肉。為什麼有的功能者在表演完功能後神情恍惚,一段時間拿著水瓶卻忘了倒水,並且在表演時會有一個沉寂的等待過程,就是因為他的是潛意識。而修顯意識的人,表演功能時則不受時間、場地等環境的阻礙,隨時可做且談笑自如。另外,修潛意識人與修顯意識的人所表現的功能功力也是不同的,同樣的開天目者,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修潛意識的人就看不到修顯意識的人所看到的層次潛意識存在著功能這是肯定的,一切意識皆具有功能,只不過有大小之別,若將顯意識修持成就功能則更為顯著,佛家稱此類人為大善智識。潛意識又稱下意識,因其在意識之下伏藏故名之,國外一些學者又稱其為無意識潛意識有與宇宙溝通信息功能,由它傳遞的信息往往超出未修持時顯意識認知範疇。心理學家榮格說:「個人化的人通過他對意識的領受,而與一切有生命東西甚至與無機物,與日月星辰建立起一種親緣關系來。」所以,潛意識雖具神通,但它亦有人我執、法我執缺點,凡事凡物俱以「我」為中心,因為它的下面還有一個幕後總管――「我」(種子識)。我在《頓悟與人天相應(一)》中已說過,若沒有種子識這個知識寶庫做為根源,潛意識神通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另外,潛意識也不道家所說的元神。而在佛家來說,潛意識不過是妄心,種子才是相對的真心,《西遊記》中真假猴王即是真心與妄心的寫照。代表妄心的六耳猴善聽善言,但在佛光普照下仍現了原形;表示真心的美猴王(意馬心猿故喻心)雖神通廣大,但也要有緊箍咒來管制它,而觀音傳唐僧緊箍咒即定心真言真心不覺亦不成就,只有到了西天見到佛(佛者覺也)後,才得了個金身正果(轉識成智)。《西遊記》中美猴王悟空,有詩雲:「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為悟空命名的是他老師菩提,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證「諸法皆空」著稱,故又叫「解空第一」。他賜給悟空法名,是希望早日領悟佛門要旨,而悟空又非心和菩提莫屬,心能生智,菩提就是智。通過感官得來的認識稱之為識,亦名俗智;佛智亦稱聖智,或稱真智。識與智有什麼不同呢?簡單地說,智就是不執著,識就是執著佛家經典極力反對追求識的修持見解,《諸佛要集經》卷上雲:「唯歸於慧,不取識著」。《阿差末菩薩經》卷六指出:「入於佛慧,消除俗智。」佛教有四依之說,即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八識雖各具神通,但其仍為識,是識就是辨別執著故有轉識成智之法。《大智度論》指出:「智乃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佛門大法層次的第一階段便是「假借修真」,身假心真,心假性真,故借假修真。練功要知道自己在練功,這樣才能保持功在自身,永不退失。同時利用第六意識觀想熏習第八種子識,使其轉化為大圓鏡智,現出種種幻想,這是因為人都具有的妄想心在顯示,藏密功認為意識底層有「八十性妄」――八十種生來便有的具迷妄性的心理功能。顯示這些幻想(妄心)的原因,就是要認知它們,以聖心破凡心,達到主(種子識)客(顯意識)合融的境界,使顯意識有無窮的功能。聖心破凡心過程即心殺境的過程,心殺境則聖,境殺心則凡。凡心未破的人有八十性妄,又怎麼可信感覺是真呢?當今世人不能成就大智慧就是留戀潛意識帶來的小神通神通只是修持中會出現的證會物,而我們的目標徹悟

 此文原刊登於《氣功與體育》雜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