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教授:淺談第八識

淺談第八識

劉元春

佛教唯識學派將人的意識分為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識之中前六識其識相粗而易見,人們可以隨時覺察到,但後二識其體相微細,不易被人們覺知。因此,佛教小乘學派對後二識有無之爭論很多。在這二識之中,末那識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為相反,往往是人們起惑造業的關鍵。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意識種子的含藏處,又是惑業興起的根本。這里不妨作一淺談。

佛教《成唯識論》依「五教正理十因。成立第八阿賴耶識,確定第八識之存在,並對其性相作了細致的分析。

八識梵語名阿賴耶,譯為藏識,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個含義。能藏是指八識能含藏善惡業的種子,象倉庫一樣。善惡業的種子是第六識的思慮心(即第七識)所造,有身、口、意三種,概指人的全部行為。所藏就是由前七識薰習諸法種子在第八識中,諸法是能藏,第八識是所藏,它本身已成為諸法的一部分,我愛執藏是第八識恆常被第七識執為自我而不暫時捨棄,與第七識永遠相伴。

八識如何生起的呢?它也因緣和合而成。其外緣是由根、境、作意,種子四種組成。根即指第七識是第八識的所依,兩者互為所依根;境即指根、身、器界,綜合而成;作意是指八識恆常現起的功能種子善惡無記三種。四緣具足使第八識生起。由於第八識是隨業受生,而不造業,也不染污種子,所以其特性是無覆無記的;因此,它是恆常相續而不加審察的。第八識所緣的境是性境即有實體實用的境,其量為現量,而真實不繆,並與前五識心所遍行,而任運隨緣有明顯的境界演變。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六道之中輪回。當人的善業種子力量強大時,則生人人,天界,受人天果報;當惡業種子力量強大時,受地獄餓鬼畜生三途苦報。當有情眾生投胎時,它最先人母胎j而當眾生命終寸,它又最後離去。因此,第八識其體相廣大無盡,即如《八識規矩頌》中所說:「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八識有三相,即自相、因相、果相。自相即阿賴耶識本身,以能藏、所藏、執藏之義來顯示;因相即指一切種子識,它能執持諸法種子不失散;果相即異熟識,它有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三義,它能引發有情於諸界趣生善惡業的異熟果。這種特點,既明第八識人類及所有眾生都具有因果報應力量,你只要有善惡或無記(非善非惡)業力種子,不論何時何地,那怕相隔多麼久遠都會著作用。人們平常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之類的勸善警策,就說明了這一道理

那麼,第八識到什麼境地才能完全成為清凈無染的種子力呢?這只有在佛的果位上,成為清凈無漏的大圓鏡智時。它要經歷三個過程:第一是我愛執藏現行位。第六、七識在第二位轉智時,到菩薩第八位地,第七識的我愛執被第六識的無功用行恆常摧滅,不再生起,第八識因此不再被執為我也就掉了我愛執藏相。在修行實踐上,它的生命形態表現為第七地以前的菩薩和二乘有學等眾生。第二是善業果位。這時,本識到金剛道後心及煩惱所知二障已斷,世問善惡無記業種子已舍,低劣的無漏法也已舍掉,從無始到金剛道,二乘無學是此位時的生命形態。第三位是相續執持位。即從無始乃至如來未來際利樂有情時,第八識成了阿陀那識(譯為執持),執持根身等永無棄舍,從而解脫成佛,成為大圓無垢清凈識;並且,以執持一切純無漏法種,而變現起白受用身及自受用土。

這一段講起來有點難懂,若用現代的語言概略地說,就是,我們為了讓第八識轉變成清凈無漏的智慧那就必須用自己的修行來使自己一切心行清凈無染,並永遠地堅持下去;徹底破除各種虛妄執著,親身證悟宇宙萬法的真理,並切實地化為行動,解脫一切煩惱證得佛的大識大意j而且,繼續運用到救度一切眾生之中去;那麼,依靠這無上的智慧改造建立的極樂世界人間凈土就一定能實現。這正是佛教特別重視第八識現實意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