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教授:排斥佛學,何以成「國學」?

排斥佛學,何以成「國學」?

劉元春

近來,社會上掀起了「國學熱」的浪潮 ,但有一部分人將佛學排除在了國學之外,佛教在線特約評論員劉元春教授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國學成了很時髦的美言,於是,「國學大師」的桂冠也滿天飛,就如一些官員豪富的「博士帽」一樣的廉價了。但,何謂「國學」,倒是含混不清。在眾說紛紜中,有了國學就只是「儒學六藝」偏狹之見,而把先秦百家其它學說思想佛學等影響中國文化社會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體系都排斥在外。其實,不論從國學內涵,抑或佛學的歷史價值看,我們都可以肯定的說:排斥佛學,何以成「國學」?國學一詞,較早見於《周禮?春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里國學是指教育機構,或指教樂舞的機構。這可能就是某些人所依據的「原典」。但是,如果用歷史的、發展的、現實觀點來講,這顯然過於偏狹,而且十分有害。其一,現代語境中的國學,應當是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的總和,應當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遵循的文化精神,是「國學」,非「家學」,等等,自然涵蓋深廣;其二,中華文化精神力量就在於兼容並蓄,在於熔鑄中外百家,圓融之中顯精神;其三,先秦諸子百家融會於儒學,方使之成為國之顯學,儒、道、釋三學並進,方成就治世、治身、治心之功;其四、當今世界當今社會的諸多問題錯綜復雜,但根本原因在於人心淪落,而佛學能夠助益世道人心,當是不爭之事實。可見,一個排斥佛學的「國學」,何以令人信服?

近代以來,以章太炎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們「深懼國學之衰微」,而希望通過振興國學救亡圖存。當今國學之興,雖不是因於國之危亡之際,但亦是基於我們國家民族之「和平崛起」與「和諧社會」,來依恃我們的「國學」,更好的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的內心等等現實問題的。那麼,如果我們將曾經兩千多年曆練、已經融入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的佛學思想及其文化體系排除在國學之外,那將對「國學」何益?

趙朴初先生曾引述一位著名歷史學家的話說,不懂佛學就不中國文化他還指出,現代人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