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東教授:談談「佛教團契」

談談「佛教團契

魏德東

團契」,英語為fellowship,意思為夥伴關系團體友誼,乃至獎學金等等。在宗教學上,團契一詞源於《聖經》中的「相交」,意思是上帝與人的相交,基督徒之間的相交,以及由此形成的親密關系團契本來是一個基督宗教概念,指基督徒的小組聚會,是信徒及慕道友分享心得、增強信仰、相互幫助的組織與活動形式團契生活基督徒最基本的教會生活方式之一。教會一方面要安排好星期天的主日崇拜聚會,同時還要依據信徒年齡、地域、語言職業因素,將信徒分成不同的小組,形成林林總總的團契,如青年團契學生團契、護士團契、華人團契溫州商人團契,等等。

就近代以來世界宗教發展的格局而言,基督新教的廣泛傳播是最為矚目的現象之一。其中團契這一組織形式的普遍運用,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任何一位基督徒,只要自願肩起傳道員的責任,即可走入大眾,聚合三兩朋友,開始學習討論《聖經》,一個新的團契由此而生。待團契發展到數十人,不再方便傾心交流時,團契就開始一分為二,以保持其相互交流的親密度。多個團契聯合在一禮拜,就是教會的雛形。

今年以來,令筆者感觸最深且為之興奮之事,就是佛教團體也開始廣泛運用團契形式傳播,開啟了中國佛教的新境界北京最為著名的,是以龍泉寺為核心學佛小組,數量已有100多個。龍泉寺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出家人為鮮明特徵的佛寺,重視邀請海內外佛學家與名流講學,善於綜合運用網站、博客、微博、視頻等新的傳播方式。以佛寺為中心,上百個學佛小組將信眾凝聚在一起,奠定了龍泉佛教迅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類似形式學佛小組在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都已普遍存在。以生活禪著名的河北柏林禪寺系統也在醞釀著如何將生活禪的理念以小組形式滲入到社區。

宗教意義上,團契一詞或可因此而擴展其使用范圍,不再局限於基督新教的視域,而將所有宗教的小組型的學習與活動方式都稱之為團契。這也是本文使用「佛教團契」一詞的緣由。團契模式的採納,將從根本上改變佛教道教中國傳統宗教組織性薄弱的特點,成為其適應現代社會制度保障。

成百上千都市佛教團契的出現,體現了中國佛教傳播方式的突破。傳統上,中國佛教佛寺出家人為中心,基本活動方式香客上門拜佛和大型法會僧人居士之間、居士相互之間,缺少有效的制度性溝通方式。這種鬆散的、弱組織性的宗教形態一方面使佛教能為不同的文明所接受,並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遍及世界,但同時又受到現代化的嚴重挑戰。無事不登三寶殿式的事件型宗教供需關系,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境遇下人們渴望交流、分享、互助、切磋、創新的需求。這成為佛教乃至整個中國傳統宗教面臨的難題。都市佛教團契的湧現,打破了這一困境,意味著佛教對現代宗教傳播方式的接納,將成為佛教現代傳播的重要助力。

實際上,實現傳統佛教現代轉型最有力度慈濟功德會,在組織形式上就是採取了團契形式這就是著名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制度。協力是最基本的慈濟團契單位,一般為數十人;待發展為150人以上,即分化為2個協力,並形成一個互愛;若幹個互愛,組成一個和氣;若幹個和氣,構成一個合心。如此金字塔式的布局,將所有的信眾都有效的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相互關懷與學習體系。可以說,佛教團契慈濟功德會成功發展的制度奧秘所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