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強教授:禪的變遷——參禪悟道話古今

禪的變遷——參禪悟道古今 

陳士強

開有宋以來眾多的禪宗語錄、燈錄、拈古、頌古、評唱,映入眼簾的是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展開的種種機鋒語句。參禪者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意與教意是同是別?祖祖相傳是個什麼?如何是三寶?如何是法身?如何是古佛心?如何是和尚家風?如何是本來面目?如何是學人本分事?等等。而禪師則往往以非常規式的言語或舉止作答。有正說、反說、庄說、諧說、橫說、顯說、密說,以及瞬目揚眉、擎拳舉指、豎拂拈槌、掀床作拜、持叉張弓、輥球舞笏、拽石搬土、打鼓吹毛、噓笑棒喝等。於是而有種種禪宗公案,作為禪子登堂入室的參究對象,其要歸於截斷凡思,發明本心

時代在變遷,禪法的宗旨不變,而參禪入道的方法內容則需隨時而變。如同耕雲先生《安祥禪》中「禪是生活宗教」一節所說的:「古時候那種作略,現在也不能用。我們觀在提出安祥禪來,就是把祖師禪加以稀釋,摻點水進去,不讓它太濃,濃了別人無法接受。然而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變。」

提倡安祥禪,實質是提倡菩薩道。而菩薩道的根本,便是自利利他。如能做這一點,一個人的心態自然就平和安祥了。

講到自利」,一般人理解為自我覺悟,潔身自好,視名利如浮雲。這當然不錯。但如果更深一層說的話,還應加上「精進不懈」。古人雲:人身難得。人生活天地之間,大抵在七、八十年間,除去兩頭,真正能有充沛的精力從事自己的工作和所選擇的事業也不過三十年多點。要實現人身三大事:立德、立功、立百中的每一件,都是極不容易的,都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與精力。世事紛繁,無時不在分散或干擾著一個人的注意力。因此所說的「自利」,就是要對得起人生。安貧樂道,心靜如水,擯棄外誘,潛心事業。人的職業和處境有種種不同,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有價值的事,則應當是同一的。

所說的「利他」,就是要做有益於他人、有益社會的事。人不能選擇社會,但卻能在既定的社會中選擇應當做的事。西晉法炬等譯的《諸德福田經》曾列舉「福田」(功德)之事說:「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林、清涼;三者常施醫葯,療救眾厲;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這是印度小乘佛教時代所倡導的功德。拿到今天來說,已遠遠不夠。實際上,功德之事隨處隨地都有,而且畢其一生也不能做盡。身為凡夫俗子,很難做到一點兒也不為自己的生計考慮,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公家為他人的。但是克己奉公,利他為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一件好事算一件,日積月累,自然功德圓滿了。

倘若一個人能以自利、利他為修身的準則,那麼,他的心情就會始終安祥舒坦。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也就是《安祥禪》所說的禪者的德操:「慈、悲、喜、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