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論印順學與佛教全球化(游祥洲)

論印順學與佛教全球

游祥洲

關鍵詞】印順 龍樹 三乘 共貫 全球化 對話 全球倫理 人間佛教

前 言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二十一世紀最明顯的趨勢,但全球化也出現了許多負面現象。面對此一新趨勢的挑戰,「對話」(dialogue)將是解決全球化問題最主要的途徑。無論是那一個宗教文化,唯有積極展開「對話」,才能夠現實力與創造優勢。否則將來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迫面臨「普世化」(universalism)或「同質化」(homogenization)的危機。印順法師將近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已經為佛教詮釋學提供了一個接古開新的基礎樂觀而論,這個基礎不但可以成為佛教內部對話一套有效的思想語言介面,而且可以為「佛教全球化」創造極大的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筆者以為,印順學的內涵,至少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三乘共貫」的詮釋學立場與佛教南北傳內在思想語言的會通。「三乘共貫」的主張雖不是印順法師所發明的,但卻是印順法師深入抉擇龍樹論典之後所確立的佛教詮釋學。這個立場,在南北傳佛教長期以來多元分歧的全球環境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想語言介面,可以化解彼此的對立與內在矛盾。這也將是「佛教全球化」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第二、「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性。印順學順著太虛大師理路,標榜「人間佛教」,已經使得佛教更具有現代性與人間性,這也將為「佛教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優勢。

第三、四眾平等與「全球倫理」的建構。傳統佛教一直有著「僧尊俗卑」與「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情結。印順學強調「僧俗平等」與「男女平等」,不但切合現代社會「巨模倫理」與「全球倫理」的主流思維,而且對於出家教團與在家教團的運作規範,有著極清晰的主張,這將使得佛教未來發展,具有更大的健全性與平衡性。

欣逢印順法師九秩晉八華誕,筆者擬就此角度,略論其要,以申祝賀之忱。

全球化所呈現的主要問題

在「佛教全球化」的課題上,首先要思考的是佛教對於全球化」所呈現的問題,到底有多少認知佛教本身有什麼主張?下列是幾個比較明顯的問題:[1]

第一、全球貧富兩極化。「經濟全球化」已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同義詞。大型跨國企業經濟全球化方面所造成的壟斷性局面,已經使得全球貧富兩極化的現象,更加惡化。根據世界銀行總裁沃芬遜的報告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財富,竟然控制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上。此外,因為世界財富的集中化,經濟弱勢國家正逐漸「被奴工化」。隨著世貿組織(wto)全球性機制的展開,「貧富不均」已成為制度化的宿命

第二、「知識經濟」的快速擴張,造成了龐大的全球失業潮。

第三、伴隨著經濟強權而來的強勢媒體,已經造成全球文化失衡的現象經濟弱勢地區,同時也變成了文化弱勢地區。如何及時喚醒文化弱勢地區下一代的文化反省能力,已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

第四、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全球生態危機

第五、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經改變人類生活型態,虛擬世界現實世界同時並存。生化科技的突破,更直接沖擊人類價值觀。人類本身的基因改造,以及人類基因動物基因的相互移植,還有複製人的問題,在在都使人不知所措。人類生命的主體性價值,正面臨著「虛無化」的危機

第六、愛滋病、狂牛病、口蹄疫等疾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威脅。

佛教本身是一個強調「自覺」與「覺他」的宗教,面對全球化這些負面現象佛教是否能夠從佛教本身的高度智慧中,發揮「反省」與「導正」的力量這是佛教所面對的第一層重大課題。

三乘共貫與佛教內部對話

面對「全球化」的大環境佛教本身的首要課題是什麼?筆者以為,佛教本身的首要課題,就是在南北傳多元分歧的傳承之中,如何確立一個彼此可以相互接受的思想語言介面,換句話說,在全球化的時代里,如何確立一套全球化的佛教詮釋學。打從佛滅之後,佛教思想便一直朝著多元分歧的方向發展,不但隨著佛教傳播的地區性差異而有語言的不同,最大的差異乃是,在教理詮釋與實踐方法上,也產生了顯著的差異。南傳佛教主張「大乘佛說」,以此否定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也看不起南傳佛教,以為南傳佛教只是「小乘」而已,甚至於用「焦芽敗種」來貶抑南傳佛教宗教性格。中國天台華嚴二宗,也是毫不客氣地把南傳佛教所依據的阿含經典,視之為「不了義」。

藏傳佛教發達之後,也有許多學者標榜自己是「金剛乘」,反過頭來貶抑「大乘」,以為「大乘不懂修行,不明次第。這許許多多的相互毀謗與否定,是佛教邁入全球時代一個致命性的內傷。如果佛教內部,不能虛心地展開對話,虛心地相互了解,那麼佛教在面對其它宗教之前,已經先把自己打敗。

探討佛教內部思想因多元分歧而相互對立否定的根源,一句話說到底,就是因為從南傳佛教大乘佛教,許多學者忽略了佛教整個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思想連貫性。換個角度來說,這就是佛教詮釋學的問題。事實上,龍樹學在西元後二世紀已經為佛教詮釋學奠定了一個很好基礎。龍樹因為兼通「聲聞藏」與「菩薩藏」,因此發現了「三乘同源」、「三乘共貫」[2] 的思想脈絡。龍樹所採取的是簡單作法也就是透過般若經與阿含聖典的交互詮釋,一方面呈顯般若經的思想基礎乃在阿含聖典,另一方面也呈顯出般若經在整個佛教哲學發展上的連貫性。[3]

印順法師用「三乘共貫」來詮顯龍樹學的思想立場,的確是龍樹的知音,也是佛陀的知音。筆者在〈龍樹的詮釋學理念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貫」的詮釋學蘊涵〉(2000)一文中,對此已有詳細的探討,此處不再贅述。筆者所要強調的是,初期大乘經典之中,處處強調大乘與二乘之間,只有發心大小的差異,沒有法的本質上的差異。換句話說,法是一貫,差別的只是佛教不同的宗派之間,對法義的抉擇不同而已。在全球化的時代里,唯有回歸到「三乘共貫」的思想基礎上佛教不同宗派之間,才能找到相融性最大的思想語言介面,從而展開有意義的內部對話。

的的確確,如何順著印順學這個「三乘共貫」的主張,加以推廣溝通,已成為佛教邁入全球化的首要功課。重點不在於這是印順法師的主張或是龍樹的主張;重點在於「三乘共貫」是佛教思想發展的本質,唯有回歸到這個本質上,佛教全球化的環境中,才能夠和諧的面目出現。

順著「三乘共貫」的理路,南北傳佛教必須面對龐大的傳統經典,積極展開相互翻譯,相互印證的工作世界佛教友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在2000年成立了「世界佛教大學」(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目的就是要整合世界各國佛教學術資源,促進南北傳佛教思想會通,是否能夠做出成果,值得密切觀察。此外,台灣已有華梵、南華慈濟玄奘佛光等五所佛教背景的大學,如果也能從「三乘共貫」的理路出發,參與南北傳佛教的「對話」,相信成果可期。

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太虛大師的主張 [4],印順法師承太虛大師理念,對「人間佛教」的內涵,提出了更嚴密的經典依據與理論說明,「人間佛教」因此成為華人佛教近幾十年中的主流思想之一。

印順法師根據《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的提示,闡明人間成佛的絕對優勢,從而扭轉近代佛教「神化」與「鬼話」的錯誤走向。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以「人間佛教」為主軸來推動佛教全球化,將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全球化的現代性與人間性。尤其是面對e世代,如果繼續堅持傳統佛教思想語言威權性格,將使得佛教自外於e世代的生活空間。

順著「人間佛教」的理路,有人提倡「人間凈土」,並且已經成為社會大眾逐漸接受的理念這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延伸,但未必是「人間佛教」的本義。「人間凈土」的基本思維,與其說是可以把人間變成凈土,不如說是人間創造凈土因緣人間本來就是一個「有漏世間」,既是有漏,怎麼可能成為凈土?但透過內心的凈化,要在人間創造凈土因緣,並非不可能。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提倡「當下凈土」,意謂凈土的實現,乃是當下一念的清凈明覺。他說:「凈土就在當下,否則永不實現。」(pure land is now or never!)這個理念,的確可以跟「人間佛教」相互發明。

印順法師一方面提倡「人間佛教」,一方面還反覆提撕,不要濫用「人間佛教之名誤解或扭曲「人間佛教」的真義。這有三點,值得特別留意。

第一、「人間佛教」乃是入世而非俗化。

人間佛教是入世的,但在入世的過程中,借用鄭振煌教授的表達,要「化世俗」,而非世俗化」。人間佛教的終極理想乃是「成佛人間」,而不是在人間打混,在人間熱鬧熱鬧而已。雖從事入世的慈善組織,但不能因此搞心機、搞權謀,搞名、搞利。如果不能堅持那一份成佛理想,不能善自守護那一份出世的情懷,那麼,一搭上組織,爭奪的心、計較的心、戀棧的心、攻擊的心,通通來了尤其是在入世的過程中,群眾會像潮水一般地向你靠近,如果對於自我膨脹的錯覺,不能保持清楚的覺知,就很容易成為超級的自大狂![5] 印老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直接:

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悟,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己有種種煩惱發心佛法去調御他,降伏他(慈航法師晚年發願淫慾心,也就真實佛子模樣)。……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不炫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煩惱覆蔽,智慧淺狹,一落裝腔作勢,那末如非增上慢人(自以為然),即是無慚無愧的邪命。」[6]

第二、「人間佛教」可以善用方便,但不能變成「異化」(alienation)。

佛法中有「四悉檀」,其一便是「世界悉檀」,佛法中一切入世的方便善巧,皆由「世界悉檀」而得施設開展。但是方便、方便,稍不小心,就會背離本質,變成「異化」。舉例來說,佛教道場為了籌募道糧,常常舉行不同名目的法會,不論是道場的住眾,或是參與的信眾,這本來就是很好的共修。但是有道場,立了許多名目。如總功德主多少錢,副總功德主多少錢。這種作法很容易誤導大眾,讓大眾以為,「功德」大小與「捐款」多少成正比。這種作法已經背離了佛教的本質。陳健民上師所謂「伸手受施易,替人懺罪難;業錢遭業報,與彼兩分攤。」豈可不慎哉!

第三、「人間佛教」不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

提倡「人間佛教」,自不能不推動慈善事業,落實社會關懷。但印老認為:

「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於佛道。」[7]

這段話十分重要。六波羅蜜菩薩道的根本架構,而「布施」為第一波羅蜜,此中大有深意。布施看來簡單,其實布施既可以轉化貪吝之心,更可以證入空性。因為「布施」不但重視施捨的行動,更重視施捨當下,「三輪體空」的體驗。所謂「三輪體空」,就是放空身心,在施捨的當下,不落入人我對立,甚至於連布施什麼東西都不放在心上。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的慈善事業固然也是出於慈悲心,一樣也有施捨的行動,但缺少了空性智慧的提升。因此,以「人間佛教之名來推動慈善事業時,自應時常自我提醒,問問自己,觀照,反省的一段話。

第四、提倡人間佛教,必須嚴密區隔「共法」與「不共法」的差別

推動人間佛教,為了入世的方便,因此必須廣泛運用佛法中的「共法」。但佛法的真價值乃在於「不共法」的部份,也就是空性的體證與解脫道的實現。如果廣用「共法」,反而忽略了「不共法」的重要性,那就變成捨本逐末,買櫝還珠。印老對此有極深刻的看法。印老說:

「但從事於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薩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以三心而行十善基礎。否則,弘化也好,慈濟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間善行佛法(與世學混淆)的真義越來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薩過河』(不見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總之,菩薩發心利他,要站穩自己的腳跟才得!」[8]

佛教之所以為佛教是因為佛教中有不共的解脫道,如果對於這一部份不能堅持,就談不上真正的自利利他。要避免「人間佛教」的行者在入世利他的活動中,迷失自我,就必須隨時提醒自己,好好地在佛法「不共」的解脫道上用功。三論宗的嘉祥大師有上下雙迴向的表達,的確值得有心推動「人間佛教社會關懷的菩薩們,多多留意。

印順學的龐大著作,一半以上在講「不共法」,因此,熱中於人間佛教行者們,必須充份理解印順學的完整性與次第性,才能夠真正實現人間佛教的究竟價值也就是由人間(共法)而成佛(不共法)的一貫之道。此所以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一書中,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以及「大乘不共法」來區隔成佛之道的三個重要次第。印順法師於《佛在人間》一書中說

「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佛法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人間正行佛教。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世間,今即稱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凈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9]

句話說,人間佛教不以人間」為究竟,而是以「成佛」為究竟。但因人間擁有「直達菩薩道」的方便,因此強調學佛必須善用人間的優勢。過去有人誤解太虛大師,認為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是以「人天乘」替代「佛乘」,因此,太虛大師嚴肅地澄清,「人生佛教」是要以「人乘直接佛乘」,絕非以「人天乘」替代「佛乘」。現在推動人間佛教者,往往只留意到「五乘共法」的層面而已,這種膚淺的認知,實在是辜負了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本懷!

四眾平等全球倫理

傳統佛教僧俗男女問題上所採取的態度,偏向於「僧尊俗卑」與「男尊女卑」,這種思維東西傳統社會背景中,不但不會引起反對與批評,而且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因此在整個社會的,「巨模倫理」與佛教教團的「微模倫理」之間彼此可以相融相順,但全球化的時代到臨之後,無論東西方整個社會的「巨模倫理」,已經轉向聖俗平等男女平等,如果佛教不能調整傳統「微模倫理」中「僧尊俗卑」與「男尊女卑」的價值觀,那麼,佛教必將面臨「巨模倫理」與「微模倫理」之間的衝突,可遇期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露珠在陽光之下被蒸發。因此,佛教在邁向全球化的起步之際,本身必須務實地調整傳統四眾不平等思維

印順學一向主張「四眾平等」。這個思維全球時代的主流思維是一致的,而印順法師在「四眾平等」上所作的主張是有經典依據的,並非為了隨俗媚世,而扭曲古意。

僧團的律制以及依律而住的僧團,是佛法永續發展的支柱,印順法師對此一向十分關心,他認為大乘佛教的衰變,主要歸因於缺乏組織,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印老曾經感慨地說:

印度乘法的流布,受有本生談的影響,菩薩都是獨往獨來的,所以大乘法著重於入世利生,而略帶特出的偉人的傾向,不大重視有組織集團,這也許是大乘法晚期衰變的主因。」[10]

印順法師因此認為,推動「人間佛教」,就應該建立依律而住的僧團。印老說:

「用集團力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凈化內心煩惱,是根本佛教的特色。後代學者而尊律的,但知過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錢,而大都漠視僧團的真義。……律的不得人重視,為佛法發達中的一大損失。所以人間佛教,必須本著佛教的古義,重視『法』與『律』的合一原則。」[11]

在印老的觀念中,僧團與律制是不可分的。唯有依律而住,才有清凈健全的和合僧。所以印老反覆地強調說:

出家佛教,如忽視僧團的律制,必發生亂七八糟的現象,無法健全清凈。……無論是弘揚佛法,或修學佛法,只要是在人間尤其是現代,集團組織是極其重要的。人間佛教,以人生正行菩薩道,要把握這法律並重,恢復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於傳統的作風,但知真參實悟,但知博究精研,於毗奈耶──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現代修學菩薩行的,必須糾正這種態度,『法』『律』兼重,來契合佛法的正宗。」[12]

現在常見的現象是,年輕一代發心出家佛子,大多不願意住在僧團之中。因為住在僧團之中,規矩太多,勞務太多,干涉太多,因此,有的人才受完了出家戒,便自己在公寓里設道場。如果這個風氣越來越普遍,表面上好像是佛教深入大眾了,其實佛教三寶之一的僧團卻無法維系了。這是所有有心推動「人間佛教」者不能不重視的課題。

另一方面,印順法師認為,推動「人間佛教」的理想,必須注意在家佛教出家佛教平衡發展的重要性,重視在家佛教的發展。印老很早就提出「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一文,主張在家眾的修行,不宜一味地模仿出家眾,同時主張在家眾的組織應該重視同信、同解、同願的精神,並且尊重民主的程序 [13]。印老並且分析日本佛教在家化的弊端,深入地指出在家佛教組織,如何健全發展的原則與分際。回顧太虛大師一生之中,從早期所主張的「以僧治俗」,到晚年所主張的「僧俗平等而分工」,顯然對印順法師有所影響。

佛教女姓自覺佛教女姓地位的提升,是佛教全球化另一個迫切的課題,公元2002年,國際佛教婦女會(shakyadhita international)在台北華梵大學召開第七屆大會,與會三十餘國家婦女代表強烈地表達了她們的心聲。當她們看到了台灣佛教女姓不但擁有比丘尼的傳承,而且在佛教事業環境中,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與成就,對此無不表示讚歎與羨慕。目前除了漢傳佛教仍然傳授比丘尼戒之外,其它大多數的佛教傳承都不傳。尤其是在南傳與藏傳佛教中,多數佛教女性不但在佛教寺院中只能擔當打雜的工作,而且在禪修環境也得不到平等用功機會。這反應出佛教女姓自覺與兩性平等的議題,在佛教全球化的發展上,仍然有待大大地努力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全球倫理」的建構,已成為全球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目標在這個目標上,筆者以為,佛教除了可以提供「五戒」做為全球倫理基礎架構之外 [14],佛教也必須推動「四眾平等」的新思維才能夠與「全球倫理」相互接軌。

結 語

佛教全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除了上文所提有關佛教內部語言的溝通、現代性以及全球倫理的建構三個課題之外,佛教還面臨著許多嚴肅的課題。諸如道場商業化、修行邊緣化、佛教組織托拉斯化與跨國化、佛教超級山頭「教廷化」、道場虛擬化等問題。[15] 要處理這些問題,不能不對佛法有深刻的了解。印順學雖然無法直接處理這些問題,但印順學卻已經提供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本質性依據。

佛教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堅持佛法的本質,以防止異化與附會;同時更要落實道場清凈化、修行核心化,以顯現佛法「不共」的特色;進而接古開新,善巧地切入現代人生活

再如佛教資訊傳播,已漸漸出現「大者恆大」而小者不能生存的現象。寡頭壟斷,幾乎是必然的趨勢。如果不能建立制衡與自律的規範,我們很難想像佛教界要出現怎樣的資訊酷斯拉。在此同時,壟斷佛教媒體佛教大財團,也很容易自我膨脹而出現「偶像化」與「神化」的虛偽現象。[16]

面對佛教媒體托拉斯化的現象,唯一的對治,就是建立佛教多方論壇,以發揮制衡功能。在這一方面,印順學提供了豐富的史識,可以做為論壇的參考。

佛教本身畢竟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背景,尤其是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更具有豐富的跨國經驗,如果能夠好好發揮佛教的正向功能佛教不但可以有效地回應全球化的挑戰,更可以對全球化做出極大的貢獻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化」實際上是給東西方一個平衡的機會,也是一個競爭機會。西方雖然掌握了經濟科技方面的優勢,但東方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上,也擁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佛教更是東方文明的主流之一,自應及時掌握這個機會,與西方文明的菁英,積極展開對話,使全球化的進展,從此由「全球不化」而漸進於「全球大化」。

人類所面臨的未來,究竟是一個快樂的「地球村」,或是一個危險的「集中營」,正考驗著全人類智慧佛教在這個課題上,必須勇於承擔極大的責任。印順學的內涵,是承擔這個責任極重要的資糧。

初稿寫成於紐西蘭北島 2003年3月15日

(本文之寫作,惠承陳駿居士協助電腦輸入並賜卓見,特此致謝。)

(本文作者游祥洲教授世界佛教友誼會執行理事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教師)

--------------------------------------------------------------------------------

【注釋】

[1]  詳請參閱:游祥洲,2002,〈論全球化,一條未定的道路〉,「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中佛學研究所。

[2] 「三乘共貫」一詞,為印順法師1942年在其所著《中觀論頌講記》一書中所創鑄者。所謂「三乘」,是指大乘」與「二乘」。「二乘」,也就通稱的「聲聞乘」與「辟支佛乘」。

[3]  詳請參閱:游祥洲,2000,〈龍樹的詮釋學理念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貫」的詮釋學蘊涵〉,「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論文,台北:現代佛教學會、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印順文教基金會。

[4]  請參閱:游祥洲,1990,〈論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的形成及其實際〉,編入《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霍韜晦主編,香港:法住出版社。

[5]  游祥洲:人間佛教社會關懷。

[6] 《佛在人間》pp.101~102.

[7] 《佛在人間》p.73.

[8] 〈契理契機人間佛教〉,《華雨集》第四冊, p. 63.

[9] 《佛在人間》p.73.

[10] 《佛在人間》 p. 105.

[11] 《佛在人間》 p. 105.

[12] 《佛在人間》 p. 107.

[13] 《教制教典與教學》pp.81-93

[14]  詳請參閱:游祥洲,2002,〈論五戒全球倫理——「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論文,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15]  詳請參閱:游祥洲,2002,〈略談佛教全球環境中應有的省思與作為〉,世界佛教華僧會僧伽講習班,馬來西亞檳城:檀香寺。

[16]  詳請參閱:游祥洲,2001,〈對於台灣佛教媒體發展的幾點省思〉,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慈光禪學研究所、佛教禪凈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