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田教授:湖南湘潭慈運法師與七塔寺

湖南湘潭慈運法師與七塔寺

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  華方田

位於寧波市百丈街的七塔寺,是浙東四大叢林之—,也是國務院頒布的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宋真宗賜名「崇壽寺」,明代曾先後改名為「普陀寺」、「小普陀」等,清康熙年間,因寺前曾建有七座佛塔,故俗稱「七塔寺」。據《七塔寺志》記載,在七塔寺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歷盡滄桑,幾經興廢,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從寺志中可以看到,七塔寺的歷史至少經歷過三次重大的轉折時期,而這三個時期又與七塔寺的三位祖師緊密相連。心鏡是開山祖師他在兵燹之際,臨危不懼,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運法師是中興者,光緒年間,原本已經傾圯的寺院,經過他的努力得以重新恢復,「千載唐剎,實賴重光」。月西法師是現代再興者,改革開放以後,他忍辱負重,廢寢忘食,歷十年修復七塔寺,使「七塔香火,興盛如昔」。三位祖師功德昭顯,各有側重。心鏡祖師開山,功莫大焉;慈運法師中興祖庭,繼往開來;月西法師傳續祖業,開拓未來。本文擬藉此「中國南嶽千年佛教論壇」之際,對出生於湖南湘潭的慈運法師的生平及其中興七塔寺的事跡作一簡單介紹。

一、出家受戒

湖南位於洞庭湖之南,故而得名。這里自古盛產湘蓮,唐詩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又有「芙蓉國」之稱。又因湘江貫穿全境,也簡稱「湘」,連稱「湖湘」。三湘四水,物華天寶,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喻;「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熱土瀟湘,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湖南的風景名勝眾多,張家界、岳陽樓、南嶽衡山、韶山、君山、桃花源、猛洞河、炎帝陵、蘇仙嶺、浯溪、九嶷山以及古城長沙的白沙古井和嶽麓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揚天下。湖南又是中國佛教的重鎮,坐落在長沙城外的麓山寺,就是湖南佛教源頭活水,在山門上,赫然書寫了「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揭示了它在湖南佛教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逶迤800里的五嶽之一南嶽衡山,是中國名山,也是中國佛教名山。從南朝起,南嶽就成為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廟林立,高僧輩出,曾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大放異彩,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佛教。曾在這生活過的著名高僧有慧思、智凱、懷讓、馬祖、希遷、楚圓、慧南、承遠、日晤、惠開、巨贊等人。慈運法師就是出生在這塊熱土的一位佛教大師!

釋慈運「826—1910),俗姓朱,字隆根,諱靈慧,號皈依,湖南湘潭人。母親郭氏生下兄弟三人,慈運是第二子。也許是特殊的宗教傳統情愫的影響,慈運從小就顯露了特有的靈性,對佛教非常親切,,充滿了宗教情懷。他的家鄉湘潭是山區,自然條件比較艱苦。為了養家糊口,慈運少年時代就出外做販米生意,往來於湘鄂之間。他身材偉岸,腰粗膀圓,力大無窮,武藝高強。一天,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強盜,盜匪驚異慈運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氣與武藝,威脅他加入盜團,遭到慈運的嚴詞拒絕。強盜感到震驚,不僅不氣惱,反而對他更加敬重,最後不但沒有搶他的米船,反倒給了他們不少錢。以後,水盜之間流傳:「那位朱某是一位奇特的男子,以後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謹慎,更不要加害於他。」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運已經是長成18歲的大人了。他感慨世事無常人心不古,目睹了人世間種種悲慘境況,決定走一條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採到西義寧縣福田寺,禮拜昌明長老,成為一位沙彌。兩年後,他在義寧縣五竺寺野禪和尚座下具足戒。從此,開始踏上南參北訪的漫長路程,足跡遍歷各大講肆,求教禪席,努力學習佛教教法

二、亂世護法

道光三十年(1850),慈運到了浙江普陀山,這里是著名的觀音大士道場,他專程朝拜了觀音大土,了卻了多年的願望。接著,他來鄞縣接待寺掛單,在寺院里擔任香燈一職。這時正是太平天國運動逢勃發展的時期太平軍攻人浙江,戰爭造成市井荒廢,盜賊峰起,寺院也不能倖免,僧人避匿各處。接待寺內空空如也。慈運法師一人獨自留在寺院,焚香禮佛,氣度閑恬,不為戰事生添煩惱。一天,太平士兵來到寺院,看見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訶斥慈運::「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個留在這里,難道就不怕我們把你殺掉嗎!」慈運笑了笑說:「出家人早巳將生死置之度外,寧願守護寺院受你們殺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軍首領覺得慈運是一個義氣之人,敬佩之心油然生起,於是送給慈運一面黃旗,讓他掛在寺門前的樹上,這樣其他太平將士看到後,就不再來打擾了。正是因為慈運法師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過了一劫,因而保存下來,而當地的其它寺院,則大都遭到焚劫。

太平軍走後,慈運法師遷移到永寧寺居住。這座寺院一直香火蕭條,佛事寥落,破敗不堪。慈運來後,堅持晨鐘暮鼓,禮誦不輟,寒暑無間,他的虔誠舉動,感動了遠近的信徒,人們爭相傳頌他的事跡,跑到寺院來看望他,給他供養,從此香火開始轉盛。

同治二年(1863),慈運37歲。他離開永寧寺到萬壽寺居住。這座寺院比起永寧寺來更凄慘,斜立三間房屋,不蔽風雨,敗椽破瓦,令人心寒。慈運法師面對破敗不堪的寺院,堅信只要心誠,沒有做不成的事情,於是他到處化緣,全身心投入寺廟恢復建設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幾年後,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現在眾人的面前,人們被他的一片古道熱腸所感動,對他愈加敬重。

同治九年(1870),44歲的慈運大師已歷經各種錘煉,已經成為名聞遐邇的有名高僧。人們對他發自內心的尊重,許多人都自動投入他的門下,拜他為師這一年,鄞縣雲龍寺的僧俗兩眾慕名請他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燈,正式成為臨濟第三十九世正傳弟子

同治十三年(1874),慈運法師48歲,被太白天童寺推舉為主席。天童寺是宋代禪宗五山之一,也是清代的四大叢林(另三個是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曼寺)之一。相傳西晉時,僧人義興在此結茅修行,因業行感動太白老人,化為童子為他擔柴提水。唐代僧人法  把山改名「天童」。宋代山上興建景德禪寺,成為中國禪宗分支曹洞宗的重要道場。天童山在日本佛教史上據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嘉定六年(1223),日本僧人道元禪師中國求法,在天童寺從曹洞宗僧人如凈禪師學習三年,回日本後建立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因此被日本曹洞宗人士看作祖庭,每年來此朝拜。天童寺位於山凹之中,有人形容它的位置「猶如彌勒端座『座椅』之中」。寺內殿宇宏偉,佔地廣大,環境潔凈。文物有宋碑、竹禪畫十八羅漢碑、八指頭陀石刻畫像等等。這麼一座名揚天下的古寺大廟,也沒有躲過風風雨雨的洗劫.這一年,水災蔓延,瓢潑大雨淹沒稻田、沖毀橋樑,整個寺院損失慘重。慈運法師在危難中受任,他不怨天尤人,以一顆平常心來默默地踐履佛教徒的天職。他珍惜東南名剎天童寺的地位與名聲,決心不讓它自己的手中垮掉,發誓要興復這座有名的古剎。他以身作則帶領僧眾修復殿宇,重裝佛像,整治水利,強調農植i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慈運法師在重新修復寺院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動,他倡導舉行佛像開光儀式,度僧發放度牒,建立水陸道場等等佛事活動,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重新恢復了生氣,香火旺盛。但是進入清末時期佛教,已經時道日衰,法運不濟。佛教社會被人們看作「死人的宗教」和「鬼的宗教」,僧人學問的不多,只能做一些經懺活動。佛教社會上的地位很低,同時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有地位、有勢力的人的欺負。天童寺地區的地方官員和個別人士,反對佛教,擠壓佛教,不準天童寺舉行正常的佛事活動,要求停止水陸道場的經懺行為。佛事活動是中國佛教的歷史傳統,舉辦水陸道場等經懺行為是晚清佛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天童寺里僧人數百,每年又要不斷地舉辦施粥賑災的社會慈善活動,所有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經濟力量來支撐,如果一但取消經懺和佛事寺院只能坐吃山空,無以為繼,更談不上履行弘法利生的歷史使命。慈運法師面對這種情況,親自出面向一些人曉之以情,據理力爭,他的話感動了官員,將發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起死回生。之後天童寺香火漸廣,遠近的人都紛紛前來上香禮佛。

三、中興-i=塔

光緒三年(1877),慈運法師自己掏出衣缽錢,將萬壽寺再次整修。光緒六年(1890),寧波七塔寺僧眾禮請慈運法師前去主持寺務.這時的七塔寺。,歷經戰爭的摧殘,人事的變遷,殿宇毀坍,法器蕩然無存!城裡的開業醫生周文學母於,事佛虔誠不忍塔寺破敝,立志要將其修復。周文學的母親,每夜五更沿路敲木魚,其子持傘隨後保護,為七塔寺募緣,感人至深。無奈他們的影響力有限,資金不足,雖苦行募化,也只建造了二間小屋而已,最後帶著終生的遺憾  撒手離開人寰c周文學母子為法捐軀的高尚行為,感動了慈運法師,他決定接下這座寺院,重新光大七塔寺

慈運法師的到來,使這座千年古寺掀開了新的一頁,處於極度困境中的七塔寺來了中興的使者事實也確實如此。慈運法師來到七塔寺後,首先面對的是解決長住的吃飯問題。這時寺里已有僧人上百.開支增大,人不夠敷,全寺的人已經無米兩個月了,吃飯問題是困擾寺院的頭等大事.關系著寺僧生命的維持。慈運急在心裡,想方設法隨處借貸,組織居士捐款,號召信眾支持,在他的感召力下,籌得了善款,解決了寺僧的生存大事,穩定人心。接著慈運法師又百方集資,到處化緣,開始了寺院殿堂僧舍的修復工程。先修客堂,解決僧人的居住問題,然後依次修復庫房、禪堂、雲水堂、鍾樓等建築,寺院漸具規模,香火日益旺盛。同時,慈運法師深知「法賴人弘」的道理,一座寺院建設的再好,如果沒有人才,也難以持久,有了人才,還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沒有制度,同樣也是一盤散沙。所以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後,慈運法師敏銳地意識到,培養僧才、健全寺院的管理制度是使寺院法運昌盛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招收了友法、月波、岐昌、一禪、本來、玉忠等法徒,設監院知客維那各職,讓他們各負一職,執事各寮,負責寺院的管理。這些人在慈運法師的指導下,後來都成為弘化一方的名僧,對四明地區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寺院初具規模後,慈運法師又開始重雕佛像工作,根據寧波地區佛教徒普遍崇拜觀音的特點,他重塑了千手觀音聖像,又以南嶽祝聖寺著名的五百羅漢像為粉本,在觀音殿周圍雕塑了羅漢像。再接著修築三聖殿,新塑三聖法身佛像高二丈八尺,妙相莊嚴,聞名當地。整個工程歷經三年才完工,慈運法師專門舉行了為西方三聖像千手觀音聖像開光的盛典,各界名流政要和廣大信眾前來觀瞻,人流如潮,歡聲雷振,千年古剎,佛日重輝。

光緒十二年(1886),適逢慈運法師七十壽辰,他在塔寺開壇傳授三壇戒法,皈依者甚眾。他深諳「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道理,認為佛教要得到持續發展,必須取得統治者的支持,於是他不顧年老體衰,親自到北京,請朝廷頒發龍藏,朝廷對他的忠心與復興佛法、弘化一方的事跡予以表揚,除批准頒發龍藏外,還敕賜「報恩寺」額。翌年,寺里為請來的藏經建立了藏經樓,將藏經全部安頓於藏經樓內,提高了寺院文化品位。慈運法師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心系寺院,感念開山的前賢,重修開山祖師心鏡祖塔。第二年,寺里新造自流井,建香積廚,又在湖南定做了一口重18000斤的大鍾,渾厚的鍾聲十里都能聽見,晨鐘暮鼓,警醒人心,凸顯了寺院莊嚴肅穆。光緒十二年(1906),是慈運大師八十壽辰的誕日,寺院兩序大眾為了報答大師對七塔寺貢獻,專門開了一堂壽戒,各地的法子聽到這一消息,紛紛前來受戒,凡是受戒的人,發給衣缽器具及海青。    ,

經過20餘年的辛勤勞動,千年伽藍塔寺終於修復完畢,新建的寺院不僅恢復了往日的氣象,而且比過去更加宏偉莊嚴。慈運法師願心努力,及其修復七塔古寺的壯舉,贏得了僧俗的敬仰。宣統二年(1910)八月二十九日,弘法忘軀一生的慈運法師在七塔寺圓寂。世壽八十有四,僧臘六十有七。噩耗傳出,四明為之動容,信眾排著長隊依依向他告別。慈運大師荼毗後,弟子們將他的舍利塔安在天童玲瓏岩下。其嗣法弟子,繼承他的遺志,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等廣大地區傳道弘法。南洋、印度日本台灣等地也有他的不少弟子。四明地區的天童寺、育王寺、觀宗寺、雪竇寺、施祥寺、接待寺、總持寺、龍聖寺、看經寺、德雲寺、大隱寺等大小數十百寺主持寺院工作法師,大多數出於他的門下,或受其教誨。後人撰寫塔銘贊曰:

「維岳降神,誕彼三楚,湘南潭北,朱氏巨族。厥生大德,豫章剃度。大菩提寺,潛修默悟。化緣甬上,說法天童。中興七塔,道化邳隆。中外信仰,緇素皈崇。靈山法侶,雨霈雲從。清朝民國,繼續興隆。化被海外,道播寰中。法燈晃耀,徹照無窮。光光回互,法法宏通。臨濟妙旨,踞地稱雄。慈力三昧,彌塞蒼穹光明幢子,永曜浙東。分映沙界。如日之中。」

四、永垂後范

綜觀慈運大師的一生,身處亂世,心系佛門,興建寺院,培養人才,殫精竭慮,為法忘軀。今天我們在回顧大師的弘法歷程的時候,可以看到,慈運大師之所以能夠於亂世中卓然獨立,興衰起蔽,而且功效卓著,這固然源自他慈悲與願力,他的品格與德行,同時,也得益於故鄉湖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

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的二門上赫然書寫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甚」八個大字,意思是說楚湘之地都得益於湖湘這塊熱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據湖南學者研究,湖南之所以能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植根於湖湘大地的「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湖湘文化精神,是湖南士民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湖南人卓勵敢死和勇為天下先的氣質凸現了湖湘文化中的「獨立根性」,以及「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品格。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慈運大師身上也有所體現。慈運大師性情豪放,不受拘束,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淳樸重義):在危難之際能夠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勇敢尚武);在弘法護教中,表現出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經世致用),以及勇於進取、敢為天下先的自強不息的品格。

慈運大師弟子在他圓寂後,將恩師一生的事跡與貢獻歸結為六個方面:即(一)立志獨守接待寺,烽煙不能亂其心,兵刃不足挫其志。佛火供事,仍然無缺,此則吾師之大雄也。  (二)永寧寺晨鐘暮鼓,寒暑不休;誦經禮佛,晝夜無間。於是十方善信,慕道而來;遠近檀那,聞名而至。一時聲振,百里風歸,此則吾師之大悲也。(三)蓄意改造萬壽寺,苦無施主,力難措手,低頭曲躬者非一日,抱足增眠者亦有年,此則吾師之大忍也。(四)恢復天童寺,漸廣香火,遠來近悅,日日增茂,三載期滿,靡不讚美,此則吾師之大願也。(五)自傾囊缽,並募世緣,經營改造,革故鼎新萬壽寺。至今功堪告竣,人已老我,雖非為名山之列,聊可安行腳之僧,此則吾師之大力也。(六)二十餘年七塔寺將見叢林規模,擴然維新。慧炬高懸,光明徹於海內;法衣遠播,恩澤及於林間。此則吾師之大勛也。慈運大師所表現出的這種「大雄、大悲、大忍、大願、大力、大勛」的品格,是與故鄉文化精神的薰陶分不開的。

湖南優秀文化精神的薰陶,造就了慈運大師獨特的品格。同時,作為一代佛門宗師,他高尚人格德行更是令萬眾敬仰的原因所在。他的弟子寄禪敬安法師指出:「敬安則謂我慈老和尚於萬行門中,惟德最勝。更難得者,一生不矜已長,不談人短,喜成人以德,濟人之困,為人忘已,損自益他,處逆若順,遇險而安。其肚量寬宏,若太虛之廣,不拒諸有;如大海之深,不拒眾流,故能建大道場,作大佛事,福壽全歸,唯德所至。」「惟德最勝」、「惟德所至」,一語道出了慈運法師道德品質和魅力所在。其為法為人慈心濟物,四來不拒,一粒同餐,有求皆應,無願不從。敬安法師在跨塘庵閉關時,持過午不食戒,年逾/乙秩的慈運法師來到庵里,親自取表定時,親持缽飯碗羹送入關房。敬安生病,慈運法師親自為他調湯藥,慰問備至,一片至心,令人感動。慈運法師潛修浙水,密行默化,守以誠朴,持以忍辱柔和,化以慈悲、敬信。贏得士女皈崇,縉紳維護。「居甬五十餘年,長幼尊卑,中外商賈,乃至勞動工役,無不知有皈依長老者。每一見之,頂禮問訊,供養活佛,然其恭敬尊崇之心,發於中、形於外,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感化之誠,有如此者。且也人天密護,大用現前。正是他忍辱負重的品德,使他在甬東地區德化一方,四眾歸心。時人贊曰:「維人生立命,必有其地;地方當興,必有其人。」

慈運大師德高望重,但從不居功;凡寺務之設施及籌劃,雖躬任之,但並不親任住持住持一職,皆由法子代理。他在世時曾先後委任了七位法師代理住持,每位任期三年。七位法師的生平如下:    ;

本來,諱宏淳,湖南寧鄉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於咸豐六年丙辰,圓寂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初四。世壽五十,光緒六年庚寅,任七塔代理住持之職三年。

一禪,諱宏禪,江西萍鄉人氏。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於咸豐九年已未,圓寂於光緒二十年甲午九月九日。世壽三十有六,光緒十八年壬辰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達光,諱宏輝,江西萍鄉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生於咸豐九年已未,寂於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戌時,世壽四十有七。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慈老法子之一。

賢兆,諱宏修,號春融,湖南寧鄉潘氏子。生於同治二年癸亥。光緒九年癸未,20歲時投四川峨嵋山大峨寺,從先溶和尚披剃。23歲於四川新都寶光寺受具。以後到各地參訪,在七塔得慈運長老心印。光緒五年已亥36歲時,任七塔寺代理住持三年。民國六年二月二十日唱滅。世壽六十有五,僧臘四十有三。宏修法師能力極強,除在七塔寺住持外,還曾擔任了鎮海總持寺、定海化成寺、天童古翠樓等寺的住持

蓬萊,諱宏道,慈運長老法子之一。光緒二十八年壬寅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自真,諱宏權,湖南萊陽縣人氏。慈運長老法子之一。同治四年乙丑生,寂於民國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巳時,世壽六十有七。光緒三十一年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谷(葊),諱宏訓,湖南衡陽人。慈運長老法子之一。咸豐七年五月初三生,世壽六十有一光緒三十四年戊申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慈運法師是七塔寺中興之祖,但是慈老卻不願擔任住持,雖作住持之事,卻不掛住持之職,體現了一個出家人淡泊名利、提攜後學的偉大情懷。他的行為和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其他人,在慈運長老的熏陶下,整個寺院道風純正,人才輩出。慈運去世以後,這種風氣仍然被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七塔寺志》載:

「慈老在日,迨宣統二年庚成,慈老圓寂,七塔定為法派選賢叢林。其遴選住持儀式,大致如此:首先發布通告,召集散居各地之慈老派子孫,約期七塔會議,無分地位高低,諸山長老或清眾,均得與會。人給選票一紙,可任意寫宏字輩三名,戒字輩兩名,為候選人,違例或多寫人數,為廢票。集眾監票,唱票如儀,以得票最多者,取宏字輩三名,戒字輩二名,為正式候選人。擇日(一般為農歷正月十五日)雲集兩序大眾,於韋陀前舉行上供儀式,中途暫停,將事先備就五柱桂圓,每枚墨書一候選人,投入尺余長之竹筒中,擇一非法派之清眾,·用特製長筷,夾出其中一枚桂圓。記下名字,重又投回筒中,次又夾出一枚,記名後,投回筒中,如是反覆進行,以名字先滿三次出現者,當先住持。三年一後,不得連任。獲任七塔住持而稱『神人雙選』者以此。」

慈運長老圓寂後,七塔寺被定為「法派選賢叢林」。所謂「法派叢林」,即指由本派法子為主的叢林。七塔寺的僧人來源是與其它寺院是一樣的,由兩部分人構成。一是在本寺出家的人,二是外來掛單的僧人,這二種人都擔任過七塔寺住持,如屬於本寺的人住持的有圓瑛、本舟等,外來的僧人住持的有歧昌法師、指南和尚等,寺內的僧人流出到其它的寺院住持也不少,如圓瑛法師「嗣七塔報恩禪寺慈運靈慧老人法。……三十二歲,住持鄞縣接講寺,重興古剎。」本舟,「至甬,嗣岐昌大和尚法,得預慈老法孫之列,初任奉化彌陀住持」等等。七塔寺神人雙選」、每三年一任的制度,不僅開了風氣之先,而且對全國的佛教管理制度也產生了深刻地影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