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田教授: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簡論慈航法師的三大理念

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簡論慈航法師的三大理念

◎華方田

(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摘要:慈航法師人間教理論的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在慈航法師的眾多佛學思想中,其所倡導的「教育、文化慈善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理念,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間佛教實踐的理論指導。本文將從「教育、文化慈善佛教的三大救命圈」、「改革佛教,任重道遠」、「身體力行,死而後已」、「垂範後世,蔚為潮流」,對慈航法師的三大理念作一簡單評述。

20世紀20年代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念,主張革除清末民初以來佛門混亂與鬆弛、經教失講、熱衷於經懺佛事等固弊,倡導佛教改革。印順法師繼而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播和弘揚,人間佛教已經蔚為潮流,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界最有影響力的一面旗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出現了許多高揚人間佛教思想佛教團體組織,以各種形式探尋著實踐人間佛教的新路向。

當我們追尋人間教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發展蹤跡之時有一個人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他就太虛大師弟子、道成肉身慈航法師。而在慈航法師的眾多佛學思想中,其所倡導的「教育、文化慈善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理念,最為人們所稱道,並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間佛教實踐的理論指導。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慈航法師的三大理念作一簡單評述。

一、教育、文化慈善佛教的三大救命圈

慈航法師一生追隨仰慕太虛大師,親身踐行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佛教改革。太虛大師曾提出人生佛教的具體運作方案,即在個人是由奉行五戒十善開始,漸而四攝六度、信解行證而成佛果;同時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凈化社會,達成建設人間凈土目的

慈航法師閩南佛學發心追隨太虛大師之後,他的教理研究,弘發實踐,也多淵源於太虛慈航法師並在自己的照片上題「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字樣,以示以太虛榜樣慈航法師誓言「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實際上就是發大誓願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那麼,面對內憂外患、佛法凋敝的社會現實,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達成人間凈土目的呢?慈航法師認為,「教育、文化慈善佛教的三個救命圈」。只有振興佛教教育,培養僧才,特別是培養弘法利生的僧青年才是佛教的慧命所系。只有全面繼承發揚佛教文化,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和佛教書刊,才能使佛教走向社會,使佛法智慧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只有真正投身於社會善事業,才能利濟群生,實現佛陀普度眾生的悲願。這三者既是佛教法利生的一貫使命,更是當時佛教界根除舊弊、實現重生的「救命圈」。

二、改革佛教。任重道遠

慈航法師一生最大的抱負,就在革新佛教,推行佛法,推動佛教大眾和平民化,而教育、文化慈善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綜觀慈航法師一生的弘法歷程,他所推行和倡導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大力興辦佛教教育,包括創辦佛教大學佛教英文學院,佛教中學,佛教小學,培養弘法利的人才,特別重視僧青年的培養。

2、成立佛教研究機構,如佛教研究所等,創立各宗專寺,培養各種佛學專修人才

3、創辦佛教刊物,編輯佛教大藏經佛教百科全書,佛學白話叢書,佛學英文叢書,普及佛學知識,將佛法弘傳到全世界

4、建立佛化鄉村,嚴持戒律,佛化民間。慈航法師主張佛教應該到民間去,主動走進社會,弘法利生,而不應像過去那樣寄養在山上、在叢林中、在關房裡。

    5、興辦各種實業和慈善事業,包括商場、工廠、醫院佛教孤兒院,佛教養老院等等,服務社會,服務大眾

    非常值得欣喜的是慈航法師所倡導的這些理想,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經實現了,許多方面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目標

    三、身體力行.死而後已

    回顧慈航法師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在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奮斗。1929年,慈航法師安慶迎江寺住持,與道源法師(1898—1988)一道創辦佛學研究部並成立星期念佛會,舉辦義務夜校,這是慈航法師辦學弘化的第一次嘗試。1935年從緬甸回國之後一直到1939年間,慈航法師香港開始,至粵東、上海,更溯江而上至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漢,馬不停蹄地演講、奔波,卓錫所向,緇素景從。1939年慈航太虛大師組織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赴南洋宣傳抗戰,在佛教訪問團的行程結束之後,慈航法師並未隨太虛大師返國,由於四眾弟子的挽留而留在南洋,一住就是七年。七年間曾駐錫馬來亞,往還於星洲、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迴講經。這期間創設了星洲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星洲菩提學校、檳城菩提學校、星洲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以及佛教人間月刊佛教文化教育團體。1948年秋冬之際在弘宗法師的介紹之下,應台灣中壢圓光方丈妙果老和尚(1884-1963)的邀請來台主持台灣佛學院,後來達心、玄光兩位尼師發心,在汐止秀峰山興建彌勒內院,迎他去駐錫,並繼續授課。一些大陸來台的學僧紛紛投止,靜修禪院的尼師和一些社會居士也從而受學,在那段時間彌勒內院成了台灣佛學教學中心。在1948年至1954年的短短六年中,慈航法師為了興辦台灣佛教教育,安置大陸來台僧侶,教育並攝受逃難僧人,可以說是歷盡艱辛,至死不渝。慈航在歷史的轉折關頭,培養了大批優秀僧青年,對六七十年台灣佛教教育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印順法師說,他(指慈航)  「雖居處靡常,資用窘乏,而於大陸僧青年之來台者,攝受而教育之;百折不回,為教之心彌堅。此慈老之不可及,而大有造於台灣佛教者,功德固不可量也」。

    四、垂範後世。蔚為潮流

    慈航法師積極倡導和恭身實踐的人佛教事業,以及「教育、文化慈善」三大理念,成為後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導方向

    在中國大陸,真正明確提出發揚人間佛教理念並以此作為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1年趙朴初在其所著《佛教常識答問》第五章最後一節,以「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為題,首次提出應堅持人間佛教思想,「以此凈化人間,建設人間凈土」。此書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立》上連載,揭開了時期人間佛教弘揚倡導的序幕。1983年12月,趙朴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以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方向,將弘揚人間佛教置於整個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地位。在談到在當今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這一問題時,他旗幟鮮明地表示「我以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①。在談到新時期中國佛教協會的任務時,依然以人間佛教精神作為指導思想他還將「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全國佛教徒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培養僧才、紹隆佛種」、「開展佛教學術研究」、「繼續開展加強同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佛教界的聯繫和往來,共同促進祖國統一的神聖大業」、「積極進行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等作為中國佛教協會今後的工作重點,將人間佛教理念落實到了實處。②其中,興辦佛教教育,振興佛教文化和積極從事慈善事業成為實踐人間佛教、建設人間凈土的重要內容

    在台灣,三大理念早已成為佛教界的共識,並被越來越多佛教團體所踐行。最有代表的是以文教弘法為特色的佛光山、以慈善弘法為特色的慈濟功德會、以佛學研究和禪修為特色的法鼓山等等。佛光山「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正是慈航法師三大理念的繼承和發展。

    總之,慈航法師人間教理論的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他為法忘軀的精神慈悲濟世的情懷,高尚的人格,光輝的事跡,足以垂範後世,流芳千古。

    【注】

    ①《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趙朴初文稿》,余樹民編,安徽省太湖縣趙朴初資料徵集委員會,2002.11,第31頁。

    ②同上書,第33—36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