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平教授:生活即是信仰

生活即是信仰

李向平

摘自 中國民族報

美國《福布斯》雜誌5月16日刊發的文章《對當代中國的十個誤解》一文認為,說當代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是一個誤解文章指出,當代中國人沒有生存危機社會和諧依舊還是崇高目標,反個人主義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國人將逐漸重塑國家,逐漸取得新舊和諧,而舊傳統依舊神聖
 
初看這一信息,還有一種特別不一樣的感受,美國人怎麼也給咱說好話了,「中國人在舊的傳統之中尋找著神聖」?!
 
近日在河北邢台參加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頗覺正應了這句話,當代中國傳統信仰神聖正在恢復,佛教逐步在中國人的信仰需求中重新建構,並努力成為社會文化的建設力量
 
參加論壇的有110人之多,既有出家法師也有在家學者,還有不少政府官員。其人數之多,政府之關心,以及論題之廣泛,從古代佛教到當代佛教,是近年來宗教學研討會中規模較為宏大的。
 
研討會的主題是佛教傳統到現代的發展與變遷,以及近20年來凈慧法師所提倡、河北柏林寺為主體建設的「生活禪」文化的相關討論。
 
生活禪」主張信仰不只是在佛經上,或者在寺廟里,而是在廣泛的日常生活之中,吃飯、睡覺、養花、喂魚,交往、工作、讀書……無處沒有佛法。從呼吸、脈搏,到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細節,都與佛法相融相濟,所謂「只如今行住坐卧,應機接物即是道」,「一切世間微妙善語皆是佛法」。
 
生活禪」被視為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繼承了傳統佛教中國特色,同時也適應了當代社會佛教信仰的極大需求,將信仰落實於生活,提倡平常心是道,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它借傳統佛教禪宗公案經典方法,把人生覺悟放在當代生活之中,以生活真實來實現信仰的超越,既有對現實世界解脫,亦有現實生活中講求的智慧方法,形成基於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層面敬畏與認同。
 
禪宗主張真俗二諦圓融神聖世俗不二,其「以本份事和平常語接人」,強調身體力行,真心體驗,自心皈依。它的重大社會意義在於,這種信仰認同及其實踐方法,不僅僅是宗教的,而且是生活的、社會的;既是社會人心凈化的重要方法,也是信仰者修在當下、悟在當下、證在當下、莊嚴國土的路徑;它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也是一種修行方法生活智慧,適應了中國佛教社會化、公民化的基本要求,超越了特定的宗教領域,成為人修養身心的共同寶典。
 
一般所說佛教文化建設,多指佛教書籍的出版、傳播等。然而,這種意義上的建設,大多是靜態、物化的,而且常常有權力、資本、市場的邏輯在其中起作用,大大走樣,與初衷背離。佛教文化建設最好的路徑與方法,也許就應像「生活禪」一樣,使信仰融入生活
 
凈慧長老說,「禪的意義就在於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各種關系方法。」「生活禪」並不強調宗教性,而是把禪視為一種社會的受用,是一種體驗、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只要你在生活中活出了平常心,活出了自在自由精神你就直指了人心,呈現了本真。也就是說,「生活禪」是非戒條的、非偶像崇拜的、非禮儀的、活潑而又充滿個性宗教信仰實踐。這無疑是非中國式的宗教信仰智慧
 
孔子曾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現代也有人認為,中國人的終極關懷是美學而非宗教宗教並非中國人表達信仰的最基本方式。譬如,佛教禪宗就並非只是宗教而是生活之道。從「生活禪」來看,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