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居士: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七 菩薩修持

(卅七) 菩薩修持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⑧,無違無失⑨。
   (這是極樂菩薩自行化他皆隨順智慧)
   佛再跟阿難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他們所講的都是上契諸佛所說之妙理,下契一切眾生的根機的正法,決無戲論。他們自行化他,皆隨順智慧而行,故一點也沒有違背真理和誤導眾生過失
◎注釋
隨順智慧 是以智慧作前導的意思。
⑨無違無失 無有違背真理,也無有過失。

於其國土所有萬物我所①,無染著心②。
   (這是極樂菩薩在修布施方面無有過失)
   由於凡事都以智慧作前導,故雖生於無量眾寶所莊嚴國土,可是對於所受用的一切萬物都不認為是我所有的,也不對之生起貪愛執著的心。於作布施時,絲毫不起我能布施,你受我施,之中還有所施物的念頭存在,真正達到三輪體空,能所雙亡的境界,故無有過失。
去來進止③,無所④。隨意自在無所適莫⑤。無彼無我無競無訟⑥。
   (這是極樂菩薩在修持戒方面無有過失)
   他們時常都到十方世界供佛聞法,教化眾生身體雖有去、來、進、止之動相,心情沒有任何的系縛,如如不動;對眾生已無親疏的分別,平等普度,雖終日度生,但不見有眾生相,心中清凈,隨意自在;又已親證生佛平等清凈心,已無人我是非之分別,故亦無競諍斗訟之一類事。所以極樂菩薩,三業清凈,皆無過失
附記:「去來進止,情無所系」是指身業離過;「隨意自在無所適莫」,是指意業離過;「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是指口業無過。因三業清凈,故能做持戒沒有絲毫的過失

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⑦,無忿恨心⑧。
   (這是極樂菩薩在修忍辱方面無有過失)
   極樂世界菩薩,常到他方世界去教化眾生,皆以大慈悲饒益眾生之心為本,以忍辱一切為行。他們已證我空,成就生忍,能忍受眾生的無禮、誹謗、漫罵和加害;已證法空,成就法忍,能忍受來自自然界的風吹、雨打、飢渴、寒熱等事;又已悟無生法忍,所修之忍波羅蜜,圓滿具足,無有過失。他們常以柔和忍辱之法去調伏剛強難伏之眾生,對眾生同體大悲,無有厭舍,故毫無忿怒仇恨的念頭
附記1:這段經文,顯示極樂菩薩,皆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到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其實,凡是發心眾生菩薩,非具備慈悲忍辱不可,因為眾生多數剛強難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會以惡口劣行來對你,為了度眾生你必須慈悲為懷,忍辱為行」,你要受得苦、看得透、站得穩,以無限的慈悲,行無限的忍辱。並且要做到:內不見有能忍所忍,外不見有能辱所辱,中間不見有惡口劣行相加等事,三輪體空,一心清凈
附記2:慈悲二字,是佛教的根本,沒有慈悲,便沒有佛教。所以凡是佛教徒,皆應培養慈悲心,讓慈悲種子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慈悲是慈與悲,「慈」是願給一切眾生快樂的心;「悲」是願拔一切眾生痛苦的心,怎樣培養慈悲心呢?應修「慈悲觀」,方法一是靜坐時,心中默想:「慈」者與樂的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多生多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姐妹,我誓願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悲」者拔苦的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多生多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姐妹,我誓願拔除一切眾生痛苦。如果心中時常這樣想,不但慈悲的心與日俱增、道業猛進,而且有不可思議感應,令你福慧增長,心想事成,因為慈悲即是佛心啊!
附記3:佛門有一個修忍辱不起瞋恚心的妙法,就是:靜坐時,心中默想:一切眾生都是我多生多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姐妹,我要原諒他們的一切罪惡。如果有人用言語罵我,原諒他!有人用手來打我,原諒他!有人用腳來踢我,原諒他!有人用石頭來拋我,原諒他!有人用木棍來擊我,原諒他!有人用鐵器來傷我,原諒他!甚至有人用刀來殺我,也原諒他!倘你時常在心中這樣地默想,心胸就會日愈闊大,態度就會日愈柔和,而且待人也會日愈慈悲仁愛,這時如果真的有人來欺負你、侮辱你,你也會笑罵由人,付之一笑,一切不與之計較了。所謂「有諸內必有諸外」,心中時常這樣默想,外在的行為就會這樣地去做
附記4:在《涅槃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自述他過去生中受辱而不起瞋恨心的事跡如下:佛於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生於南天竺國,當時該國的歌利王,不但驕慢自大,而且性情暴戾,殘忍無道。有一我在城外之山中坐禪,歌利王帶了一群宮人綵女,也到山中來玩樂。他見到我,就問你是什麼人?我答我是一個修行佛道的人。他又問:「你證得羅漢果嗎?」我答還沒有。他又問:「你已證第三不還果嗎?」我答也還沒有。歌利王就說:「你既然連三果都還未證,必然還沒有離欲,怎可以開眼看我的宮女?」我回答說:「大王!我雖是未離欲之人,但我的內心,早已沒有愛染之念!」他說:「我不信你的說話我現在要割掉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大王說罷,真的把我的耳朵割下來。那時我的耳朵雖被割,但我的容顏不變。隨他而來大臣對哥利王說:「像這樣的大士,我們不該傷害他,他在受割截之時,容顏沒有一點改變,好像沒有這回事似的!」大王說:「我還要試試他,不但割截他的耳朵,還要割截他的鼻子,及支解他的手足和整個身體。」大王說到做到,因為我於無量世中,已經修習慈悲,愍念罪苦眾生,所以心無瞋恨。然而大王仍然不信說你內心不瞋,從何得到證明?當時我即這樣立誓:「如我真的沒有瞋恨的話,那我這個已被支解的身體,立即恢復原來的樣子。」說也奇怪,發了這個願之後,我的身體真的立刻恢復原狀。因此,我更發願;「願我將來成佛時,第一個要救度的人,就是你大王!」如今我成佛了,首先救度的憍陳如,就是過去割截我身體的那個歌利大王

離蓋清凈,無厭怠心⑩。
   (這是極樂菩薩在修精進方面無有過失)
   極樂菩薩,個個都遠離蓋覆人們自性清凈心的五蓋,所以都沒有貪、瞋、痴等煩惱;但對於尚在苦惱之中的眾生,卻視若自己,時空無盡地到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精進不懈,毫無疲厭怠惰之心
附記:菩薩普度眾生,皆如《普賢行願品》之所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佛教菩薩之偉大,於此可見一斑。
◎注釋
①無我所心 無我我所有之念頭
②無染著心 無貪染執著念頭
③去來進止 指身體有去、有來、有前進、有靜止的動相。
④情無所系 心情沒有任何的系縛。
無所適莫 沒有親疏的分別。
⑥無競無訟 無有競爭、斗訟。
⑦柔潤調狀 以柔和之法去調伏剛強眾生
⑧無忿恨心 心裡沒有忿恕仇恨的念頭
⑨離蓋 遠離五蓋。五蓋即五種煩惱。蓋就是煩惱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⑩厭怠心 對所修之法生起厭煩和怠惰的心。

等心①、勝心②、深心③、定心④;愛法⑤、樂法⑥、喜法之心
   (這是極樂菩薩在修定慧方面無有過失)
   極樂世界菩薩,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永遠保持其等心、勝心、深心和定心,語默動靜皆如如。在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的同時,卻又生起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成就聞思修三慧,所以他們的禪定智慧,皆無過失
附記1:這里所說的「等心、勝心、深心、定心」四種心,指的是從世間禪至出世間上上禪;「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指的卻是聞思修三慧。此禪定智慧,加上前面所說的四度,合之便是「六度」。從經文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極樂菩薩布施則三輪體空,心無染著;修持戒則三業清凈,心無分別;修忍辱同體大悲,無瞋恨心;修精進時空無盡,無有疲厭;修禪定則語默動靜,其心如如;修智慧愛樂諸法,喜修大乘,證明他們著重「理修」,不著人、我、法相,達到理事無礙、真俗圓融空有不二之境界,故無任何過失
附記2:這段經文,處處談心,可見修行,就是修心。佛法時常強調「萬法唯心」,認為法由心生,法由心滅,只要心凈,則一切皆凈。所謂「修心」,就是向我們自己的心地功夫,在內心作大掃除,掃去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除去一切的塵思俗慮,使之蕩然無存。一般而言,我們凡夫的心鄙陋而自私聖賢的心則聖潔而無私,我們若想超凡入聖,就必須把鄙陋自私凡夫心一一除掉,轉而積極培養聖潔無私的聖賢心。我們應去除的凡夫心是什麼呢?就是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恨心、覆心、誑心、諂心、驕心、害心、嫉心、慳心、無慚心、無愧心、不信心懈怠心、放逸心、昏沈心、掉舉心;我們所應培養的聖賢又是什麼呢?就是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益心、定心、信心、念心、達心、直心、慧心、戒心、願心、忍心、不退心、大乘心、無相心、平等心。

滅諸煩惱⑧,離惡趣心⑨。
   (這是極樂菩薩惑業既盡苦報自除)
   由於所修之六度,非常如法,做到無違無失,故爾永遠不會再有貪瞋痴之煩惱也就永遠不會再有三惡趣之苦報了。
附記:兩句經文,講的是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滅諸煩惱,是因;得離惡趣,是果。彼國菩薩,惑業既盡,苦報自除,所以他們得生「但受諸樂,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這是本願中第1「無三惡趣願」,第2「不更惡趣願」和第10「速得漏盡願」等諸願功德成就的。

注釋
①等心 等持的心,定的別名梵語三摩地,華譯為等持,即心安住於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又是等至的心,也是定的別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要以定力才能達到這種「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②勝心 指超越四禪八定之無漏勝定。
③深心 這里指深妙之禪定,如佛華嚴三昧或首楞嚴定等是。
④定心 即定心三昧又叫做觀佛三昧。一心稱佛名號叫做口稱三昧觀念凈土之依正二報,叫做觀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觀念法門說:「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凈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
⑤愛法 指三慧之中的聞慧。
⑥樂法 指三慧之中的思慧。
⑦喜法 指三慧之中的修慧。
⑧滅諸煩惱 滅除一切之煩惱。此煩惱是指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根本煩惱。亦可指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
⑨離惡趣心 這里指不再墮落於三惡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