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和居士:佛學與科學

佛學科學

  佛學科學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的認識問題,怎樣認識這兩者的關係,長久以來各有說法,最近我在一報紙上讀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個突出的觀點,即:「宗教科學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學科學這個命題,便想提出采說幾句,對與不對,僅供同學思考。
  現代人喜歡科學評價、判斷一切事物這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因為科學是一種知識,是符合客觀現實的,符合自然規律知識體系。用科學來認識問題無疑是人類智慧的進步。對佛學的判斷也不例外,人們很自然地科學來審視佛學的是與非,這應該也是正確態度,但這認識過程有一個歷史性的差距,不注意這一點就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佛學科學最根本差異在於,佛學全部內容的創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它可以說是一個終端成果,以後的佛學歷史完全是一個繼承、教育、流傳的問題,不存在任何佛學內容上的發展問題。而科學是一個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的進步過程。由此,兩者在某些階段,某個歷史時期產生認識上的差異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妨這樣假定,如果佛學是違背科學的,是反科學的,那麼應該被相當現代化的科學將其否定,或者說,科學每發展一步,對佛學某個方面的理論就否定一層。然而社會客觀歷史的進程不僅沒有出現這種事實,反而是科學每發展一步,佛學的某些理論便得到證實。如佛學創立者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年前曾說過,一滴水裡有八萬四千微蟲。佛學裡八萬四千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科學發明了顯微鏡,證實了一滴水裡確實有無數的細茵。又如佛經里有胎兒發育的記載,從受精卵開始到每天,每周的變化,直至胎兒成熟分娩。科學如今發明了b超檢查儀,在b超檢查儀的證實下,科學家們對佛學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此精確的論說不得不感到驚訝。
  為了進一步淪說佛學科學關係,我們還可以將兩者中幾個主要的理論加以比較、分析。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根本意義在於解釋世界,認識世界佛學當然也如此,佛學旨意在於揭示宇宙生命的各種生滅現象的原理,通過這些原理的認識,使人們能遵照,駕馭這些原理,創造一個美好生活環境。要認識世界,首先離不開物質觀。佛學稱一切物質為「色」,色與空相對。佛學物質觀基本點有二:一是物質本身形成的認識;二是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佛學物質本身的結構分為粗塵、微塵極微塵、鄰虛等幾個層次。最低一位叫鄰虛,就是指狀態與空相近、相鄰,如果將鄰虛再往下分,就不再是我們現在界定的物質狀態,而是虛空層,這種對物質的分解,雖然名詞上我們比較生疏,但他與現代科學所說的,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以後人們又認識到了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乃至認識到目前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誇克與輕子(電子中的一種),道理是一致的。就是從物質本身的分解著手,逐漸地分解下去,以此來認識物質的組成。佛學認為物質沒有自己固定不變的自體。對於這一點,現代科學也已證明。就是我們若將物質不斷地分解下去,最終看到的物質身無是由分子、原子,質子、中子粒子誇克與輕子,看到這些組成物質的最基本成份。佛學若將鄰虛繼續往下分解就是絕對的虛空,因而佛學裡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說。物質既然沒有自身固定不變的本性,那麼是什麼東西組成物質呢?佛學認為是一種能。佛學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合成。佛學所指的「地」,是指一切有阻礙性質的固體,「水」是指一切流質,「火」是指一切有溫度作用的熱能,「風」是指一切流動的氣體。一切物質都是在不停地運動之中,物質有生有滅,一旦物質本身存在的條件不再具備,組成物質的四大種性便分離。這物質現象便消失。物質生滅是一種現象的變化,他只是四大種性的聚集、離散。組成物質的四大種性是不變和不會失去的,這和科學所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但變化中物質能量是守恆的。自然科學有個能量守恆定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物質生滅現象,但組成物質的鄰虛層並不一定生滅,他可以重新組成新的物質,這和科學所說物質不滅定理也有異曲同調之理。
  既然佛學認為一切物質由地、水,火、風組成,那麼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又從何而來呢?佛學認為這四大種性在宇宙本體之中,這本體就是佛學所說的「自性」,或者說是「心」。故此,佛學也有三界唯心,心外無物」之說。當然這里所指的「心」,不是哲學和醫學對心的界定之意。佛學認為,一切物質自性或心的功能的顯現,所有物質的存在只是一種現象。心與物質關係,恰似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海水好比是自性,波浪恰比是物質,千變萬化的浪花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浪花沒有屬於他自身不變的本體,而只不過是海水的變化而已。或者說浪花本身就是海水。也恰如首飾和黃金關係,耳環、戒指、項鏈等,都是黃金的變形。因而佛學堅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說。
  佛學認為,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在這「心」中本自具有,四大種性的顯現全是依據人們認識的程度,索取技能的高低來決定。這一點與我習慣上的認識有些差異。但只要我們稍稍留神,並加以思考就不難得到認可。如,我們用扇子在空中揮動,必定有風生起,風從何來呢?從廟子中來,顯然不是,如果是從中來扇子在那裡就應有風出來,若是從中來,又何必要扇子,顯然它既不是從扁子中來也不是從中來,但是它又離不開扇子虛空,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具有揮動扇子的技能,我們就能取到風性。在日光下取火也有同樣的道理,用一塊聚光鏡對著紙照射,很快可以將紙燃燒,火從何麗來呢?不是從聚光鏡中來也不是從中來也不是從太陽中來,如果火是從太陽中來,那麼太陽照射到的東西都應該燃燒,何必又要用聚光鏡照射。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具有如此取火的技能,我們便能取到火。摩擦起火,電擊生火道理都如此。由佛學宇宙本體之中本自具有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原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一切發明,一切物質的創造,實質上是一個索取的過程
  其次,關於宇宙的形成。佛學認為宇宙本體原白清凈無為,無比明亮,因為明極生動,閱此產生本體本體動相的對持、擾動,長此以往形成兩種狀態一是靜態,凡是靜相都變虛空虛空都是同一的,動態變為色相色相就千差萬別,各自有相。本體本體動相的對持產生力,也說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能,搖動而生風,能量凝聚成堅固物質,如寶藏、金屬等,且這些物體多在地殼之下,風性與金屬固體相互作用又生成火性與濕性,火上升,濕下降,長久相互作用形成物質,乾的成為陸地,濕的成為海水。火性強於水性,陸地形成高山岩石,故岩石相撞可以生火,水性強於火性,使形成草木,故草木絞溶便為水。佛學這些關於宇宙起源學說,初聽起來,既感到陌生又感到難以理解,我們不妨看看現代科學關於宇宙起源是怎麼論證的。現代科學家們認為,宇宙原本是一靜態,大約在50億年前,宇宙物質壓縮為極高密的狀態,因此宇宙發生「大爆炸」。是因為「大爆炸。的高溫狀態和沖擊波,使宇宙物質產生變化,由氣體坍縮,塵核的離聚,逐步形成無以數計的星球。由此可見,關於宇宙的起源學說,一個是物質密度高而產生「大爆炸」,一個是因為明極而生動。兩者都有「一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理。
  再次,關於生命佛學生命的基本觀點,視同一切物質一樣,認為生命沒有自身的本體生命的起源與存在同樣是「心」的能量作用佛學認為生命體本身是一種物質,因而佛學對人有稱「色身」之說。認為生命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類性合成。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根本區別是什麼呢?佛學認定為「心識」。生命體有心識,非生命無心識。心識與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一樣,也是宇宙本體中本自具有的一種性能,他同樣是隨人們的認識程度和索取技能而顯示出來。
  佛學生命體分為兩大類,即有情生命無情生命有情生命人類動物類,無情生命指植物類。在有情生命中,佛學依其生成形式分為四大種,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佛學為之所以生命可以無限的輪回,遷流、延續,那是因為有。力」的作用,這種力也相當於我們常說的一種能。胎生生命依靠情力,卵生生命依靠想念力,濕生生命靠往附力,化生生命靠厭離力。生命體之間的千差萬別,關鍵也是心識的作用佛學認為心識是生命的源力,是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種子佛學對心識的結構,心識的功量都有專門的論述。這里值得強調的是,心識的活動相當部分是我們日常所說精神意識的活動,或者可以說,精神意識的活動是心識的活動,但心識不等於意識。因心識摸不著,看不見,人們忽視了他的存在,對此不認可。其實只要稍加閑意,我們便覺察得出心識的客觀性。如我們平常識別某一物體,當我們不能用眼看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手摸,或者用鼻聞,或者用舌嘗,或者用耳聽等等方式來判斷。由此可見識別物體的那個功能可以用於眼,也可以用耳,還可以用鼻,舌,身。它不會隨某個器官的失去而消失,這個能起識別作用東西就是心識。又如眼睛視物,既可以看見面前桌子上的杯子,又能看見窗外的樹木還能看見遠處的高山,這個能見的東西如同一面明鏡,他可以顯示任何物體,而不隨物體變化而變化,這個不變的功能就是心識的功能佛學是從心識著手,揭示生命體的奧秘,認為一切生命體無非都是心識的顯現,是心識的外在現象。心識的形成就是前文所說的力的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生命是從物質的角度著手,認為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體最重要物質,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就沒有生命。這種蛋白質的存在方式就在於能不斷地自我更新。科學技術對蛋白質的組成又進一步分化,由此認識了ona(脫氧核糖核酸)。從而進一步認識了生命的一些奧秘。現代科學生命的起源之說,認為是一個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由各種錯宗復雜的動力,使無機分子物質遂漸變化為有機分子物質,使簡單物質逐漸變化復雜物質。從而產生原始生命。現代科學關於生命的起源和生命運動的認識,第一,還沒有完全揭開生命各種變現的原理,第二,距今為止的成果,還沒有推翻有關佛學生命認識的理論,反而在許多方面證實了佛學的理論,這在前文已有例舉。
  佛學科學無疑是兩個概念.但絕不是兩個對立的慨念,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兩者的相融性逐漸增多,我們不能把今天科學不能認識的問題,統統帥為異說,也不能把不符合佛學理義的論說。全梘為邪道在這方面,科學發展受過宗教勢力的迫害,佛學發展也遭受過社會的歧視。任何事物,乃至某一種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的出觀,絕非偶然,他一定有其必然性,實事求是地對待一切問題,應該是最為科學態度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佛學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實際意義?人們長久將佛學限制在佛教之中,把一門揭示宇宙萬物、揭示生命運作原理的學說只當成一種宗教教義來對待,人為地將佛學社會發展,與人類生活工作相隔離。這樣的結果,既使佛學功能不能展示,又導致社會佛學的種種偏知偏見,其實佛學全部內容的根本旨意就在於指導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如何把握自然,如何把握自己,以此創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比如說從事農業的人,要創造新的農作物,創造高產量的作物,著力應在什麼地方呢?佛學的理論指出:關鍵在制種。同一塊土地,同樣的氣候水源、同樣的管理,完全是一顆種子差別帶來果實的差別,有不同的種子就能索取宇宙本體中的不同能量,將其變為果實。當然改善作物生長的條件也是很重要的,但關鍵種子這是真理。比如還有懂得佛學所指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的原理:我們就應該在那些火性過重的地方。多植樹,多種草,或者儘可能保護那些地區的植被,以增濕性,以強水性。現在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感到水資源危機,水是從而來,就值得深思,我們能取風,能取火,能不能生產水呢?又比如對人的健康問題,佛學視一切病皆由四大增損所致,由此將病分為地、水,火、鳳四人病,並由此細分為四百零四種病,乃至更多。地重的人就可能腫結膿重,身體枯瘠,水重的人就可能痰癆脹滿、腹痛下痢。火重的人就可能煎寒壯熟,關節皆痛,風重的人就可能虛懸戰掉,嘔逆氣急。人的身體四人種性和合而成的一個平衡體,生病就是人的自我調整,不平衡就生病生病就是求得平衡,一旦平衡了病就好了。造葯治病就要遵循這個平衡原理,火性重的病必須用解熱增涼的物固,水重的病必須用利尿排汗去濕的物質。如果葯用鍺了,火性重的用增熱的葯。水重的用增濕的葯,那就可能致人於死地,中醫辨證施葯就特別注重這一點。浩如煙海的佛學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在這里不一一表述。
  佛學科學所認識的對象都是同一的,但認識渠道,方式不一樣,佛學靠特殊的修鍊方式來體證佛學真諦科學靠實驗來證實認識的真偽,認識渠道,方式的不同,並不影響目標的實現;就猶如我們去北京,坐火車可以去,坐飛機可以去,坐汽車,步行也可以去是一個道理。如要我們人為地要將佛學科學對立起來,不看他們的相融之處,我們就不能從思想深處,從根本觀念正確認識佛學佛教的問題,就容易自覺和不自覺地將其擺在對立面,就難免遲早要重犯過去那種「左」的錯誤,這是一個歷史的教訓。應該引以為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