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和居士:知心、解心、證心

知心、解心、證心

認識生命,解開生命的一切奧秘,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不斷進步的現代科學在研究生命,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的佛學也是研究生命的。兩者的差別在於科學物質肉體著手研究,試圖完全解開生命之秘。佛學則是生命本體下手,以親身修持體證之法,一下子揭開了生命的奧秘。這不得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大創舉。

佛學之所以能揭示生命的奧秘,是因為佛學找到了生命本源 —— 心。值得強調指出的是佛學所說的心與哲學家們、醫學家們所界定的心不是一個概念哲學家認定的心,是指思維意識;醫學家視心為心藏、器官。而佛學所指的心是生命本體、本質、本性惠能大師對心的描述有一段十分貼切的比喻: 「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剎佛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 (《六祖壇經》下同),他還說: 「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 」 。我們不妨從人的基本活動來認識心,人的活動無非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形成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功能,以維持人在世間的種種行為。但由於人們的錯覺,往往簡單地將這些功能全歸功於各自器官,造成認識上的誤知。以眼睛視物作分析,人們用眼睛視物,實際上有兩個過程一是看,即顯現;二是見,即識別。然看的過程極為短暫,人們往往只注意到第二個過程。試想,若只有一過程,那視而不見,聞而不覺的現象就不會成立,由此可見器官是一個工具。假如看(顯現)與見(識別)的功能全是眼睛所具有,那麼我們明眼之人處在黑暗之時,就無法通過手去觸摸判斷物體,摸到火柴怎知是火柴,摸著臘燭怎知是臘燭!這說明當眼睛不起作用時,分辯物體的功能仍然存在。如此推理開去,耳的聞聲功能,鼻的嗅氣功能,舌的嘗味功能,身的觸覺功能意識的認識功能,實質上都是心的功能

至此有人會說,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示的功能於心,這可以理解,但意識認知功能於心這就不好理解。故而有人乾脆說,意識就是心。真的嗎?意識大腦神經系統精神活動,它是指揮人的眼、耳、鼻、舌、身作種種種行為的指揮中心。我們對意識常有這樣的體驗:一是本能的活動,即不通過思考分析作出的迅速反應,如手觸摸燙的物體會立即退縮;人要滑倒時會迅即採取對應措施。二是在思維之下進行的活動,即通過思考、分析、判斷的行為,如寫作,上網,清理物品等。既然兩種功能都是意識所為,我們則不能說意識有時在思考,有時又不在思考,可見思考不在意識。佛學揭示出一個專管思考的東西,即第七識,第七識主管和指揮著意識。思考的第七識是不是就是心呢?也不是。因為思考決定不了一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有這種體驗,即在心情浮躁時很想平靜下來,但做不到,一方面想平靜願望很強烈,而另一方面煩惱又紛紛升起,擾亂不止。有時也有明知不能或不願這樣去做,但又有一股力量支使自已非這樣去做。這種心態矛盾,相互影響的情景說明,除了現實思考之外,還有另一種力量支配著自己。這種力量來自於何方呢?它來自於過去長久習慣的積累,佛學稱此為業力。這業的儲藏地,佛學稱其為第八識,第八識儲藏一切業,業一但成熟,形成一般力量 —— 業力。如此說第八識是不是就是心呢?也不是。因為第八識是儲藏業的地方,第八識如同是一座倉庫,來什麼收什麼。這被儲藏的業有各種性質,有惡、有善、有非善非惡,故而它也不是心。因為一切生命本體 —— 心,是清凈無垢不帶任何業的。倘若第八識中業己盡,那本心就呈現了。

佛學視心為生命本體,將心的功能通稱為 「 識 」 ,當心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分別起作用的時候,心的功能就分別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正因為心是生命本體,人的本體都是同一的,於是佛學裡有 「 眾生即佛、佛即眾生 」 之說。但生命是業的顯現,又因人人具有的業不同,使個體生命呈現出獨自特性與結構。生命差別實質上是業的差別。業是人的身、口、意的行為所致,行為不同(業不同),生命則有別。

佛學從理義上已經十分精細地給我們說了心,但我們要真正認識心,必須要親自實踐,也即是需要實修實證修持這是一個佛學中最難的實踐焦點,也是一個真正學佛人的最終目標 —— 識自本心。故而曾有祖師爺說過: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六祖壇經》)。

見心必須親身修持,這幾乎是每一個學佛修持人都懂的常識。但有不少人學佛修持多年仍不見心,這又是什麼呢?就是學佛修持人在修持著力上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即依靠心的功能去認識心的本體這是絕不可能達到目的的,若細細參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應該有所感悟。這恰好比人們要識得一潭湖水的原狀,必須待到無風無浪之時,稍有風吹波起,湖水變態,原貌何存。人們見心的本體也是這樣,一旦放下心的所有功能地運用,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境所動,心的本體便顯示出來。從這個理義上來看,心的本體不被人所識,正是因為心被分化成人體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形成人的見、聞、覺、知。若要認得本體,必須使這些功能都不升起,本體才能顯現。佛學界若干高僧大德,常頓間開悟見心,這頓間便是處於一種 「 無念,無相,無住 」 (《六祖壇經》下同)的狀態,也正是惠能大師所說: 「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也恰是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境,是 「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 (《楞嚴經》),是 「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 」 (《楞伽經》)的境地。

那麼如何修持才能識得本心呢?關鍵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堅信自己就是佛的信力。信力是學佛修持基礎惠能大師說過: 「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 (《六祖壇經》),此性即心。然眾多學佛人學是向外學,求是向外求。《金剛經》說: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見如來。 」

第二,要精進修持。體證佛法實相,這是任何一個學佛人都無法逾越的必須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磨鍊的階段是一個正信戰勝邪惡階段。這個階段盡管因人的個業而異,各人感受有所不同,但身心都要經受一些磨難。因此,一個真正的學佛人,要識得本心必須要樹立精進不息的修持觀,沒有這種精神,或者說沒有這種思想准備,很有可能就過不了修持這一關,很多學佛人就是在這個階段退卻的。

本文所言的知心、解心、證心,其實就是學佛的全過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