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凌波居士:當代馬來西亞佛教

當代馬來西亞佛教

於凌波

佛教馬來西亞的發展可追溯到,東晉時期僧人「法顯大師」和唐朝時期之「義凈大師」通過海路前往印度學習佛法,航程經馬來半島。那時佛教已在馬來半島盛 行,據說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王朝曾是奉行佛教國家。因此可說佛教傳入馬來西亞是公元初年或之前是絕對可能的事。根據唐僧人「義凈大師」的遊記中了解 到,馬來半島的佛教在當時,有跡象顯示佛法已是普遍,是半島人民的信仰,這種情況延續至元朝。從出土之考古文物顯示,宋朝時期中國商人非常頻繁來到了馬來 半島的馬六甲、吉蘭丹、丁加奴、吉打,乃至砂拉越的古晉經商,中國船隊以物物交換方式,和當地土著進行商貿。因為中國商船頻繁來往東南亞,中國人已開始落 腳留在東南亞各地,因而佛教也是馬來半島人民主要信奉的宗教印度人的到來馬來亞也很早,印度佛教印度商船踏足馬來半島,對當地的文化影響深遠,尤其印 度之巴利文文化馬來半島,乃至印度尼西亞文之文法有直接的關系。同時帶動了興都教在南洋各地傳播,之後中東的阿拉商人,也接踵來馬從商,又加強了伊斯 蘭教的地位。

中 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路經馬六甲積極推動伊斯蘭文化,這樣才穩定伊斯蘭教馬來半島紮根,影響了整個馬來民族信奉回教,佛教和興都教就慢慢滅 跡。時到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接二連三的戰亂,民不聊生,中國人紛紛逃難避居海外,馬來半島,也是中國災民避居之處中國人為戰亂而避居,也有落地生根,爾後 接來了中國之家眷,也有就地通婚,成為經商生活之地中國南移的人漸多,寺廟的建立做為移民精神寄託之處,也做為連絡族群之所,以後更把寺廟做為學堂, 慢慢又淡化了宗教作用

中國移民大部份是來自中國南方,當時南方人文化水準不高,甚至文盲者不少,信仰又複雜,大部份是以地方神教當作佛教信仰,南宋之移民以商人為主,並帶來 了勞工、農民,他們是為了生活而來。移民南來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改善生活,以客工的想法暫居海外,賺到了錢可榮歸故里,買地建屋享受天年,但大部份卻因為適 應了本地生活習慣後,落地生根以第二故鄉的想法入藉歸化,成為道地的外海華人了,其中有西馬,尤其是馬六甲地區,許多峇峇(baba)和惹娘 (nyonya),因為長期混居在馬來族群生活,因而後代不懂華文華語,但生活習慣上尚保留有中國人的特徵,信仰上自認為佛教徒,以拜觀音為主,這是被 半同化後的一部份華族族群是一個例子。移民南遷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求生活,對宗教信仰是其次,因為缺乏宗教意識為求平安發財而建廟,供奉中國南方人信 奉的神像,如大伯公、聖王公馬祖關公濟公,乃至有孫悟空等等,目的是安居樂命便是,對宗教教理一無所知是當然之事,有識之士又無法接觸到正信的佛 法,所以正信的佛教無法風行。

從 現存的部份寺廟來看馬來西亞佛教歷史,可發現的僅有,馬六甲的青雲亭,在風風雨雨中渡過四百多年,其他就是,檳城鶴山極樂寺,和巴生的觀音亭也僅不過一百 多年的歷史,極樂寺建於一八九一年,而觀音亭則建於一八九二年。其他大部份的寺院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產物,也就是說五百年前的佛教歷史已無法去求 證,只能從唐僧義凈大師遊記中窺視其冰山一瞥,也可以說公元五世紀到十五世紀的佛教已被伊斯蘭教取代後,佛教便慢慢地末落而消失。

佛 教的重新回返馬來可說是十八世紀的事,正值中國由封建社會轉型到民主社會時期,軍事混亂社會不安,政治動盪,民不聊生,當時中國老百姓為避亂,另尋求 生活環境,而遠渡重洋投奔南洋地區,馬來亞半島是他們其中主要之目的地,當時南來者以商人為先,後帶動勞工、農民、文員、教職人員也陸續來到,中國人落 地南洋各國,對當地的地方發展、經濟的滋長,乃至文化教育的推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除此外,佛教也因為中國人的到來,除了生活上的豐衣足食外,對精神生 活也重視,所以華人所之處,先有寺廟,然後在寺廟內也辦學興教,讓子女們有受教育的機會,這便是在佛教教育精神下,由宗教負起教育的工作。清朝末年,變 法維新,以及五四運動的推動後,中國社會提出革新除舊,反對迷信的浪潮,槍頭指向宗教佛教也受其正面撞擊,因而影響到海外的佛教發展,因為教育脫離寺 廟,另立起旗幟辦起學堂後發展成為名符其實的學校社會棄教辦學,宗教因而被冠上了迷信的字眼,佛教也被拖連在內。

佛 教的文明於東漢傳中國,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經唐、宋之後,元、明、清的佛教一代不如一代,最後已失去其文化特徵,缺乏文化教育的教導,佛法傳承的失 落,最終淪為多神教,乃至偶像崇拜的庸俗宗教,這便是佛教文化失傳的結果所產生悲劇,更甚者,中國民間的祖先崇信,以及道教神明信仰,通過民族感情也被帶 入了佛教,形成了相似佛教中國民間信仰。神佛不分,加上聖賢祖先的信奉,也被列為佛教信仰部份,佛教光明的一面被蒙蔽,慢慢變成為婦儒、年老、文盲 所崇信宗教

清朝中末期,大量的中國移民遷居馬來亞,帶來了祖先崇信道教神明混什的中國民間信仰,陸陸續續跟著移民的遷居而定居客鄉,帶領著海外華僑過著精神生活, 也帶給移民孤獨寂寞的情懷,在生活中點上了一柱慰藉的心香,神佛不清,是當時移民普遍的信仰,也是僅有的宗教取向。從早期所留下來的寺院內的情況來評論, 早期的馬來西亞,星加坡的佛教,普遍上是屬於不純正的佛教文化

佛教是具有文化性的宗教,並非南來之中國商旅移民,能真正理解其教理,那時的佛教功能僅僅是神道信仰一樣,除了拜拜又是拜拜,那時候的所謂佛教確實 上只有名存實亡。國共鬥爭時期,乃至公元一九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興起移民大量遷居海外,其中有不少受過正統佛學教育的僧人居士,除了定居香 港、台灣外,其中有不少遷居星加坡、馬來亞半島,並把正信的佛教推薦進來,佛教文化那時候才真正足星馬兩地,佛教宏法工作才開始,佛教刊物出版,佛學也有開辦,佛書才開始流通,這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事了。

近 代南洋佛教的興起,緣於中共解放大陸後,許多受過近代僧伽教育的僧人,以及在家學佛居士,南移定居香港台灣、星加坡、馬來西亞,這批有學識的佛教徒,不 但建立起正信佛道場也不間斷地弘法,提倡佛教教育,宣揚佛教文化,印刷大量佛經、佛書流通,成立佛學院,近五十年來真正的佛法才在南洋各地普照大地馬來西亞的佛教也受其益,延續佛陀的慧燈,使佛光照耀,並展延至全世界佛教中國大陸斷層五十年,近期可看出佛教事業略有成就中國出家眾已被允許出外 訪問和佛法交流,解決了中國家人出訪的難題,同時中國國內佛教之傳法、宏法、法會佛事活動時有之,中國佛教的新發展逐步和國際接軌,世界各國的佛教徒 也另眼相看,改善了世人對中國大陸的宗教政策的了解,進而促進了中國在國際間的宗教地位。

中 國大陸的佛教新發展,帶來了人們對中國佛教興趣,馬來西亞、星加坡、香港台灣佛教弘法人員也不時到大陸訪問、考察、交流,帶動了雙向的旅行事業的發 展,更促使中國政府對發展佛教文化的積極關注,由於中國目前還是社會主義專政的國度,所以對宗教政策尚存有一些顧忌,不過近年來,佛教組織成立了不少居 士團體,也恢復了不少名山古剎。因為中國大陸的名山古剎的開放,帶動了東南亞華人的響往,佛教徒朝聖心態,到訪古代佛教各宗祖庭、叢林、古剎、佛教名 山、石窟,進一步了解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路程,中國佛教的開放對全世界佛教發展引起積極帶動作用尤其是馬來西亞。中國佛教的開放除了刺激華人積極參加佛 教之旅外,也促進了馬來人也到中國考察中國伊斯蘭教當今的實際情況,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伊斯蘭教中國已有千年傳教歷史,而且中國國內的穆斯林有五六千 萬人之多,是世界除了印尼之外,中國穆斯林人口應該是排第二。

當 代之馬來西亞佛教除了延至中國大陸之北傳大眾佛教外,南傳之上座佛教也極為興盛。近十年來由於移民印度的西藏密教的上師們,掌握了英語到世界各地大宏 密法,馬來西亞也是他們傳教的重點,因而金剛乘佛教也在當地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馬來西亞早期信仰佛教者,以中文語系北傳大眾部者佔大部分,後來南傳佛教 的到來,帶動了英語系的華人也投向佛教,最近密教的傳法,更使英語系的信眾趨之若騖,佛教日趨發展,光明將是佛教馬來西亞的前途。

北傳大眾佛教最初都是傳自中國大陸,傳承歷史悠久,流傳地區最廣,廿世紀初期,台灣佛教接踵而來,取代了大陸僧人的斷層,最近更有台灣佛教組織來馬倡設機構,對馬來西亞的佛教有一定撞擊影響。

南傳上座佛教均傳自泰國緬甸大部份立足於東海岸之吉蘭丹、丁加如,也有遍及吉打、檳城,傳法媒介均以泰語、福建話為主,後來斯田蘭卡僧人也來到中馬一帶,以吉隆坡為主設廟建校,以英語為傳教工具,得到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及印度信仰

密宗佛教金剛乘近十多年來不斷湧入了大馬,定居於印度西藏喇嘛,最初因為語言問題,傳法上的困難,所以均以灌頂來代替弘法,後因掌握了英語,密乘之弘法工作,開始吸引了許多華裔受英文教育者的仰慕,近十年略有成就

西 馬十一州的佛教組織,根據非正式的統計大約近七、八百個佛教注冊團體,以馬六甲、檳城為最早。馬六甲之青雲亭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次是檳城之極樂有一 百一十二年,巴生的觀音亭則有一百十一年。這些寺院之建設和中國僧人無不有關系,例如檳城極樂寺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湧泉寺的下院。歷來極樂寺的主持 均受委於鼓山湧泉寺,馬來西亞著名書法家,吉隆坡八打靈之湖濱精舍住持伯圓老法師早期受委於湧泉寺,來檳城當上極樂寺的當家師

東 馬方面的砂拉越,根據調查,以古晉福建會館理之青山岩為最早,距離古晉市區十八公里之青山岩,也稱為青山寺大殿上有一片牌匾,題上「大雄寶殿」,上款書 為「光緒癸卯年爍月吉旦」下款則題為「青山岩主持釋大慶,鑒院僧福振同欽」 ,從這匾上看,一百多年前砂州已有佛教寺院的成立,但青山寺對砂州的佛教做出甚麼貢獻,已無法稽考,之後佛教隱沒在青山海口區之洶濤大浪中。時值砂拉越佛 教會及古晉佛教居士林,在廿世紀七十年代初成立後,正信的佛教才真正流通,之後佛教如雨後春筍發展,全砂州目前有注冊佛教團體不下四十多間,包括金剛乘組 織,佛教組織在古晉為數最多。

沙巴佛教的傳入,大約在十九世紀 末,因香港勞工在山打根伐木而帶來了佛教信仰,後組織了山打根佛教會,但那時候佛教僅僅是信仰層面進行,真正的佛法並有發揮的跡象。之後於一九七o年 才有亞庇佛教居士林(普陀寺)成立,正信的佛教才在沙巴各地傳開。到目前為止,全沙巴州已有二十多間佛教注冊團體

馬 來西亞佛教總會在一九五五年籌備,一九五九年成立,總部設在檳城,領導著全馬四百多間在馬佛總注冊下之會員團體團體會員內的會員總共有二十六萬人,分會 設於全馬各地卅個點。但未進入總會佛教團體大約還有一半,根據官方一九九一年的統計,全馬華人有四百多萬人佛教徒有三百一拾肆萬六千人,尚有九十壹萬 九千人報以中國傳統信仰(大概是相似佛教神道信仰者)。根據大馬人口二oo一年統計,全國人口二千三百多萬人,華人人口有六百多萬人,是全世界除了中國 大陸和台灣外,華人人口是大馬最多。為護持佛教,宣揚佛法而無努力,獻身佛教事業的發展,在馬佛總關懷下不斷發揮作用

馬 來西亞佛教總會的前身是馬來佛教總會,由金明法師、金星法師在一九五五年發起籌組,得到各地佛教組織支持,成立籌備委員會,起草章程。一九五七年,馬來 亞聯合邦脫離英國殖民地而獨立,歷經三年籌備和爭取注冊的佛教總會,終於在一九五九年獲得批准而注冊,並在當年四月十九日,馬來佛教總會在檳城之極樂正式成立。我國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親臨主持開幕剪綵。一九六二年政府宣布衛塞節為馬來亞聯合邦之公共假期。一九四年八月卅一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國 主導下為擴大組織,把星加坡、砂拉越、沙巴帶進,組成大馬來西亞計劃,成為真正獨立自主馬來西亞國。一九五年九月八日星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自立成為共和 國。因為馬來西亞國的成立,為正名故,所以把馬來佛教總會改名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首任主席為已故釋竺摩老法師,其任期為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一年因年老 自動告休,第二任主席為已故釋金明老法師,任期為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九五年往生為止,第三任主席為現任之釋寂晃長老,由一九九五年開始至今。

推 動正信佛教,宣揚佛法,維護佛教的地位是馬佛總的任務,文化方面,馬佛總出版了一份佛教刊物「無盡燈」。弘法方面,設有弘法團向全國各地宏揚佛法,講解佛 理,引導信眾走向正信的佛教生活和脫離迷信慈善工作上,佛總集信眾之資物為本國或國外災黎救濟工作。教育方面,佛總開辦佛學院,以及幼稚園佛教的文 化教育負起責任,並設立佛學考試委員會,鼓勵佛教徒學習佛學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國家,而伊斯蘭教是國教,為了維護國宗教自由政策,佛教聯合了非回教的其他宗教組織籌組了一個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興都教和錫克教的「聯合諮詢協會」 ,在國家主流宗教之外與政府協商宗教事務,塑造一個真正宗教自由的國度。四十多年來,馬宋西亞佛教總會默默耕耘為大馬佛教徒做出一件件好事使人感到無限 的讚歎。

近一、二十年,馬來西亞的佛教佛教文化的推動已積極進行,一改長久以來一片荒涼的佛教文化沙漠的窘境。佛教組織佛教的教育的傳授,除了馬佛總設於檳城 之佛學院及佛教學校外,國內佛教團體辦有佛學班、周日佛學班、文娛訓練班,乃至幼稚園,近年來還有檳城檀香住持「唯悟法師」創立了國際佛教大學,這也是 佛教教育工作的突破。

佛 教刊物之出版方面,除了馬佛總之「無盡燈」外,馬佛青出版有「佛教文摘」英文版之佛刊」eastern horizon」,吉隆坡佛教組織出版有「法露緣」 ,觀音亭之「慈悲」 ,佛光山系之「普門」,菩提心文化事業社出版的「福報」,慈濟系「慈濟」。東馬唯有之佛教月刊居士林出版之,「法海」及英文版之「english edition」』。同時按月出版兒童刊物菩提天地」及「居士林會訊」 。以上刊物中除了法海月刊之外,其他均以季刊、雙月刊出版。為了促使馬來西亞佛教的發展,提升佛教徒文化素質,佛教教育是重要的,為使馬佛教文化走向 國際,介紹馬來西亞佛教之時勢,唯出版佛教刊物才是正確工作

根 據一九九一年統計部的人口調查書內之報告數字顯示,在該年度里,華人人口在馬來西亞有四百六十萬九千另四十九人,佛教徒人數有三百一十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五 人,佔全華人人口中之百分之六十八點三,比一九八o年佛教徒人口二百二十二萬零一佰一十五人,增長了百份之四十一點七,足以證明佛教馬來西亞的發展情 況。

馬來西亞華人信仰宗教人數由八o年至九一年的變動情況如下(政府統計局報告分析,洪祖豐居士提供)。

附表如下:

宗教 信徒人口 百分比 % 增長率 %

1980 1991 1980 1991 1980-1991

回教 9,686 17,117 0.23 0.37 76.7

基督教 241,85l 357,75l 5.84 7.76 47.9

興都教 4,548 9,142 0.1 0.2 10l

佛教 2,220,115 3,146,515 53.56 68.3 41.7

道儒傳統 1,511,643 919,854 36.47 19.9 -39

民間信仰 11,512 4,508 0.28 0.1 -61

其他 12,774 13,436 0.3 0.3 5

沒有信仰 132,277 125,846 3.19 2.7 -4.9

不詳 - 14 , 880 - 0.3 -

總數 4 , 144,607 4,609,049 100 % 100 %  

摘自《無盡燈》第35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