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教授:什麼是頓悟成佛?

什麼是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惠能南宗禪法的特有標誌。惠能頓悟說的立論基礎是人們當下的現實之心。所謂悟就是自心任運,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無著中的自然顯現,這就決定了「悟」必為頓悟,它就在人們當下一念之中得以實現,「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這種「頓悟」顯然是不假漸修即能夠達到的,因為起心有修本身就是「有念」,修行求悟更是一種執著,顯然都是與「悟」背道而馳的。頓悟不假漸修,融修於悟之中,頓悟頓修,頓修頓悟,這是惠能頓悟說的最大特點之一,也是與神秀北宗基於「清凈心」提出的「時時勤拂拭」而後「悟在須臾」的修行觀的主要區別之一。

從歷史上看,頓悟說並非惠能始創,但惠能的頓悟說,無論立論之基礎還是頓悟之內涵,都獨具特點和內容。首先,惠能的「頓悟」並非如傳統佛教所主張的那種「漸修頓悟」。其次,惠能的「頓悟」也非兩晉時般若學者所主張的立頓悟於「七地」的小頓悟。再次,惠能的「頓悟」與竺道生所提倡的「大頓悟」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第一,竺道生所言之頓悟為理悟,是從理論上說明悟理必為頓;而惠能的頓悟是立足於當下無念之心,強調對自心自性的體悟心證,這種證悟又是所得的。第二,竺道生的頓悟說雖然認為在十地以後可以一下子豁然大悟,但並沒有否定十地的漸次修習,只是認為在十地以內無悟可言而已。也就是說,竺道生的頓悟說實際上並不廢漸修,對於「十地四果」也是將其作為方便教法而加以肯定的,這與惠能頓悟頓修、融修於悟的頓悟說顯然有很大的區別。惠能雖然有時也提到「頓修」,但那主要是為了破「漸修」。由於頓修的內容是「修無念法」,「行般若行」,因此,「頓修」實際上也就無「法」可修,無「行」可行。由於惠能把迷悟歸之於當下的一念之心,融修於悟中,所謂頓悟頓修,頓修頓悟,實際上也就成為修而無修,以無修為修。

在強調頓悟的同時,惠能認為頓漸法只是因人之根機不同而立的假名施設。法無頓漸,頓漸在機,關鍵在於人自心有迷悟的不同。他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這樣,惠能一方面主張頓漸皆不立,另一方面又以自心的迷悟統攝了頓漸:「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由此可見,惠能的頓悟說並不是理論研究的結果而是宗教實踐的需要。重體悟心證,將修與證統一於人們當下之心的「行」,從「識心見性」的實踐上,而不是從教義法理的探究中提出並強調「頓悟」,這既體現了惠能南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法特色,也是惠能頓悟說的一個基本特點。

惠能頓悟說的獨特之處還體現在悟與所悟的內涵上。在惠能以前,無論是小頓悟,還是大頓悟,說的都是悟理得意。例如,主小頓悟者立頓悟於七地,所悟者或為無生之理(如支道林等人),或為不二之理(如僧肇);主大頓悟的竺道生「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而惠能的頓悟並不是對「理」的證悟,而是自心內照,自性自悟。悟者,自心自性也,所悟者,亦為自心自性。因此,這種悟是不分能悟所悟的,能、所皆統一於當下之心。這種頓悟與前面說到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其實完全是一回事。頓悟就是直了心性,就是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也就是開佛知見,自成佛道。一切都是圓滿具足自心自性之顯現。這種對自心自性的強調成為惠能頓悟說的又一大特點,這種特點與惠能般若實相會通涅槳佛性、以智慧性解說心性思想顯然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在頓悟成佛的理論基礎上,惠能反對一切形式化的修習。他以自性自悟來統攝各種修行活動,並以中道不二為指導而對讀經、坐禪和出家傳統佛教修持形式修持內容出了與眾不同看法,從而開創了簡便易行的新禪風。關於讀經,惠能認為,「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而自性般若觀照是「不假文字」的,只要識心見性,去除執心,就能覺悟成佛。據此,惠能並不要求信徒執著於一部或幾部經典,而是強調要「心悟」。即使是讀經,也應該是心轉經文而不能被經文所轉。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是否要出家修行惠能的基本看法也是不能執著形式,重要的是自凈其心自性覺悟。他認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這里,「在家亦得」,並不是「非得在家」;「不由在寺」,也不是「不能在寺」。在惠能看來,在寺與在家,並無二致,關鍵是心不能有執著。若說一定要「在家」而不能「在寺」,這又是一種執著了。惠能出家與在家的見解,一方面激勵著出家僧眾不能放鬆修行,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的在家信徒

惠能的頓悟說直接導致了一種全新的禪定觀。禪宗以禪命宗,卻並不以坐禪入定為功夫惠能根據離相無念即為識心見性、頓悟成佛思想,把修禪融於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並對「禪定」作了新的解釋。他說:「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這就是說,只要於一切境界上不起念,自性自定,就是禪定了。根據這種思想,就不應執著形式上的「坐」與「不坐」,重要的是「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若執著「坐禪」,追求入定,那必然會離禪定更遠。真正的禪定是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定於不定之中的,因此,它無出無入,無定無不定。也就是說,只要任心自運,能所皆泯於當下無念無住之心,便時時為定,無時不定。這種對禪定看法顯然是般若所得思想在禪修觀上的體現。根據這種觀點,坐禪與不坐禪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對兩者都不應執著之心。禪不拘於坐,而坐並非不是禪,所謂行住坐卧皆是禪,並不排斥「坐」,此中關鍵在於任心自運,無執無著。將修禪融於行住坐卧之中,是惠能禪的基本修行態度,道由心悟而不在坐卧,成為惠能不以坐禪為要的基本立足點。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