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人間佛教與凈宗修持

人間佛教與凈宗修持

林克智

凈土宗義理已略明,但對凈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足「欣」、「厭」二心,要認識娑婆之苦方能精進念佛,方可報終得生凈土這個問題,有人認為不合社會潮流,甚至與「人間佛教思想違背,其實這是片面理解凈宗修持的結果。

凈土教與佛教其他宗派一樣,依「行業果報」之因果律而建立,經有明示。往生凈土上、中六品之生因,皆依行業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證果遲速。下品三生則依惡業輕重與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回惡向善之行業,感阿彌陀佛施勝方便,使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臨終十念亦得往生凈土。如此看來,欲生凈土,蓮品高下必依《無量壽經》中「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與上、中二品六生中「以此善根功德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國。」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經中所說的「功德善根」,是以願力將所修善業迴向凈土,轉為往生功德資糧,如果沒有發願迴向之心,則所修善業只是人天福報。如不行善業,僅有往生之願,而無迴向功德善業,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無「生因」故。所以修凈業者必須明九品生因,多行善業,以期各修上品,如此說來凈業行人念佛外,「尊聖敬善、仁慈博愛,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是十分必要的。難道我們還能說凈宗修持人間佛教無關嗎?

凈業修習中,我們還必須懂得凈宗所講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雖仗佛力,亦須行人的深信、切願、力行精進修持,否則就不感應道交,也難以往生了

行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凈業行人爭取品位高增的必要途徑,故必須好好修習。


此外,我們在理上還必須明了在《學佛宜修菩薩道》篇末後幾段所說的:凈業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會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修理事不二、凈土與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門。即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包括工作中)以佛為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眾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為建設人間極樂手段,作往生西方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既可破佛與我,彼土與此土為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純「欣凈厭穢」之凈修,為有益世間的、積極的凈土法門

但在實際的行持上,則仍應有所側重。在年紀輕時,相對地說應以佛心廣行善事為主,福慧雙修;至晚年則轉向以修行念佛為主,還可結期閉關,以期實現「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業行人如能如此精進,則名為「老實念佛」。人間佛教不就是凈宗修持的路徑嗎?

南無阿彌陀佛

學佛宜修菩薩

信佛為了學佛學佛就必須進行修持,如果信佛而不如法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真實利益學佛目的是最終得到自他解脫學佛修持的旅程就是使佛子逐步體悟、實踐,解脫眾苦的過程佛陀認為所有在世界生活的人都離不開苦棗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諸苦,這些苦是誰也不開的。因此,解脫道就是滅苦之道

佛認為一切事物棗從宇宙人生的一切棗的產生與散滅,都是依「緣起性空」原則而現,「緣起性空」是究竟的真理。人們只所以覺得有種種痛苦,究其原因是由於不解緣起性空的道理之故。由於這樣,就認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也難辨事物真相,結果把「我」與「外界環境對立起來,做「我」的奴才,自以為我的、我能我愛、我恨、我要我不等等,就造成紛爭、罪惡煩惱……,使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如果能從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認識,就會知道眼前的一切為假有的、暫時的,皆為我往昔所造諸善、惡業所感,如果能看透、看空了,就會放下「我」,「我」能放得下,就是「無我」,就能解脫


由於佛法講看破、放下,講離苦海、得解脫這就容易被誤解佛教自私消極、逃避現實,但這只是個表面現象。因為佛教破了世法的聚散無常,才能悟透世間景像的虛幻不實,才能放下一切而從彼此物我等幻景的妄執中得到絕對的解脫,此時不僅解脫愛憎取捨的束縛,最終還解脫解脫境界的束縛,這是突破時空的拯救世間、凈化世間這是最積極的建設世間。因為佛教能把一切放下,而在放下之後,卻又能把利益眾生作為己任,為利益世間而行菩薩道,這就佛法的偉大之處

我們為救度眾生,也為自度,作為一個佛弟子就必須放下我執與法執,如法修持修持包括利他的凈化世界利益與救度眾生自利的凈化自身、使業消智朗。但這兩者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的。佛教菩薩行是自他兩利的,為便於初入佛門者的行持方便,我們就來談談修持菩薩道的問題。

菩薩道是佛說法度生的本意

佛學修行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二大類:世間法包括人天二乘。人乘講說做人最基本的條件,但求福壽康寧之現世福報,故佛為修人乘者說做人的道理,教以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佔住這幾種道德人格將來可保不失人身;天乘是佛為希望得到自然衣食珍寶宮殿等勝妙天福者說升天之理,教以「十善」並四禪八定等世間禪定,是人命終之後可依其所行善業及禪定之淺深,而趨升於相應之諸天。出世間法,則能超出三界,永離生死。修「四諦」法得阿羅漢果者稱聲聞乘;修「十二因緣之行可得到辟支佛果為緣覺乘;修「六度之行可得佛果,是為菩薩乘。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既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同時人天乘所修的五戒十善亦在其中,所以菩薩道可以說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道。依其所修的果來說,人天乘均在輪回之中。聲聞、緣覺雖出輪回,亦只能自己解脫。只有修行菩薩道,不僅可使自己解脫、取得修行的極果棗成佛,還可助人解脫,既是解脫道的求證者,也是人天道的實行者,所以修行佛法以修菩薩道為最可貴。


佛法是自度度他之法,佛說法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均能獲得解脫都能證到佛果,故修行菩薩道實是佛的本意,其他法門都是方便,為佛弟子應修菩薩道!

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的根本

菩薩道是上求下化廣度眾生,是悲智雙運、福慧齊修,最後,能圓滿佛果妙法菩薩道的修持是修六度萬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法門。度,梵語波羅蜜,新譯為到彼岸,說明行此六法能使眾生生死流,到涅槃岸。推而廣之,若為利益眾生圓滿佛果,宜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此即以萬行總攝。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的根本。

布施度是以己之所有,施與眾生。在六度中以布施為首,因為要度眾生,必先使眾生物質上與精神上得到安慰。只有這樣,才能使眾生對你發生好感,信任於你接受你的化導。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這就菩薩道的實踐,應以布施為先的主要原因

布施三種:1.財施棗指以飲食衣服、舍宅珍寶、乃至身命等一切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眾生。如釋迦世尊往昔捨身飼虎、代鴿喂鷹等,亦屬內財布施;今天的獻血、獻器官救人行為亦屬之。2.法布施棗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從善知識所學得的世出世法,以清凈為人講說,均屬法布施。3.無畏施棗指對遭受到災難危苦而心生恐怖者,解除怖畏的救人行為,使得無畏、使其心安的布施。以上三種布施中財施是屬於物質方面的,法施與無畏施是屬於精神方面,理想布施工作三種並重。

布施是廣結善緣,故布施的人自然無怨,且布施者並不因施而缺乏。布施可除慳貪之障,使人自在解脫,故學佛者人人應行。有錢有物可施錢施物,無錢財者可出力,無力見人布施念念發心隨喜功德亦可。


六度之二是持戒度,戒有三聚凈戒:1.攝律儀戒,重在止惡防非,是佛教徒立身的儀則,故稱為律儀,包括五戒八關齋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2.攝善法戒,重在修習善法,以修一切善法為戒。3.饒益有情戒,重在化度眾生,以饒益所有眾生為戒。持是守而不犯。

持戒者三業清凈,當下即得清涼。能斷煩惱惑,將來必得解脫。因為戒能防非,故可斷除惡業之障,止身口意三業之惡,凡佛弟子均應尊重嚴持戒律。經雲:「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可知持戒之重要。

六度三是忍辱度,修行者之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為學佛護戒之需,忍辱亦分三種:1.耐怨害忍,指對遇到人對我之嗔罵打害種種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惱;對遇恭敬供養等等順境,能忍而不生驕逸。2.安受苦忍,指對於自然方面的風雨寒熱,病苦老衰,飢渴死亡種種苦痛,能忍而不退道心。3.諦察法忍,指對於佛法無生深理,諦觀諸法,緣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動。以上三種忍,次第分別為觀人、觀法、觀空而忍。

以能忍故,則可護戒清凈,所修善法亦皆可成就。嗔恚為修行的大障礙,能修忍辱度即可去嗔。

六度之四為精進度,心能精純無雜不懈地努力上進,就是精進度。為修菩提道必須抖擻精神,勤行修斷。精進可分三種:1.披甲精進:行菩薩道者,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如戰士鎧甲。此重在自行方面。2.攝善精進:大小諸善勤行不倦,不以善小而不為。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此含自他兩利。3.利樂精進: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於利益勸化事不疲不厭,是為利樂。此則專重化他。

退轉為人通病學佛者能行精進,則善法日增,速得成就道業。精進度可去除懈怠之障,《八大人覺經》雲:「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釋迦世尊精進故,超越九劫,於彌勒菩薩前先成佛道歷代祖師大德亦復如此,即如近代凈宗十三代印光大師,一住普陀,居法雨寺三十餘載而不出山,故能閱藏三遍念佛功深而大弘凈宗。我等凡夫後學,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禪定度為六度之五,梵語禪那,譯為靜慮,如果能心止一境思維研修,則可得定,故名禪定。禪亦可分三種:1.世間禪,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2.出世間禪,如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為出世之禪定,修此能出離三界。3.出世間上上禪,即能於一法中,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此為佛之大定。若如凈土佛法門,經上稱為無上甚深微妙禪。

精修禪定則能引發智慧,終可開悟見性。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修禪定功德。故學佛者修禪定能去散亂之障,平時歷境遇緣亦常以定製亂,如是道業必成。凈宗學人一句彌陀直念下去,就能具足禪修諸法,故古德稱念佛為無上深妙禪。

六度之最後一度是般若度,譯成漢語叫智慧度。但這里稱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智是通達諸法之智,慧是斷惑證理之慧,故通常不譯,直以音稱為般若般若亦分三種:1.實相般若即是離一切虛妄相的眾生本具之真如實性,這是所證的理體。2.觀照般若,是觀察照見一切實相真理智慧這是能證的實智。3.方便般若,是通達利益人與證悟真理方法手段這是化用的權智。

佛弟子因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就可究竟成佛。而以實智而施用權智,則能以種種善巧廣度眾生學佛者辦一切事均不能任感情沖動,應住菩提、用理智,如此則可去愚痴之障。

能修六度者,則福慧莊嚴六度的前四度偏修福,後二度偏重於慧。入定是發慧的前導,般若修行的最終目的。行菩薩道志在利益眾生圓滿佛果,略說則六度盡含。若細分之,則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種種善行,以萬行概稱之。雖有萬行,但不出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度萬行就是修菩薩乘的方法菩薩能發菩提大心,普修六度萬行,則福德日增、智慧日長,最後福慧兩足,圓滿佛果

服務社會是行菩薩道的表徵

有的人,均生活社會之中,佛教徒也是人,故佛教徒亦是社會的一員,不論是他生活環境或者是修道之所需,均不能離開社會。作為一個菩薩道的修持者棗一個菩薩道的理想的實行者,他與社會關係應比常人更為密切。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信佛為求解脫而表現出孤獨、冷漠、甚至竟與社會關係疏遠了,則可以說他修行的道路走偏了。

我們已經知道修持布施六度,是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接近眾生;四弘誓願中有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眾生,就必須與眾生打成一片,否則就不可能實施你廣度眾生的行願。佛教徒是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且靠社會以生活,故修利他之行應從熱情地幫助人、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做起,這就菩薩行最現實的方便之門太虛大師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正說明我們作為「人乘」的眾生,要修菩薩道就要先把人做好棗完成人格,也說明了行菩薩道必須做服務社會的實際工作,否則怎能說是完成人格呢?太虛大師晚年更說:「想復興中國佛教,樹立現代的中國佛教就得實現振興佛教、服務人群的今菩薩行」。因此,我們可以說服務社會是行菩薩道的表徵,願同修都能菩提心都能悲智雙運、各顯身手來實現菩薩的行願。

佛弟子人人應成為真菩薩行者
信佛學佛是為了生死,為了成佛。為佛弟子不管你修何法門,當遵佛遺教,發揚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做個真正的菩薩學佛絕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可以的。現在皈依佛門,受菩薩戒的人很多,這是一種現象,如果受了菩薩戒的人都能發心、切實地依教奉行,都能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而讓每個佛弟子都能佛法去做,則佛教對於社會將作出更大貢獻

又說回來,我們學佛、直至成佛,應當運用戒定慧三學,依「信、解、行、證」的步驟去達到。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必須是腳踏實地的務實者。不重實行,空談大乘的人之作為,是使佛教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這里所說菩薩行,是佛教大乘理論結合實際行持的菩薩行,學佛者絕不是只尚空談的「菩薩」,菩薩行的工作很多,太虛大師就說過:「改善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提高一般民眾的教育,增加農村的生產,協助工業的發達,興辦救濟貧病的醫院、教養院等慈善事業。」這些都是菩薩利他之事,也是修行菩薩道者的實際工作

因此,一個真正的菩薩道行者,應廣行利他之事以完成人格這是屬於修福的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在理解佛法大意後,修慧、明心。此屬「聞、思、修」的「思」之階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理事不二,世間世間不二,佛與我不二,凈土與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門。即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工作中)以佛為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眾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為建設人間凈土手段,作往生西方凈土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即可破佛與我凈土與此土為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過去純欣凈厭穢的消極往生有益於世之積極凈土法門

至老年則可結期閉關意念佛,以期修成念佛三昧,現前即見彌陀,則往生之勝券可操。

如此修行雖是念佛法門,但其總攝禪、教、律、密之精華,是既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可仗佛儘快超出生死的好法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