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三(李贄)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三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世主妙嚴品

  此第一會。在菩提道場。舉古佛果法。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

  一長科經意  二明經宗趣  三明其教體  四總陳會數

  一長科經意者。略作十段長科。一明如來始成正覺。二明舉果勸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修成德。八明利生自在。九明諸賢寄位。十明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舉果勸修者。即現相品已下至毗盧遮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舉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從名號品已下至賢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總是。便以十個智佛。以為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為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四入真實證者。從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品經是。以十住為體。住佛智慧家故。

  五發行修行者。從夜摩天宮已下四品經是。以十行為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品經是。以十迴向為體。體圓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德者。從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已下。乃至普賢行品等十二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滿佛。

  九諸賢寄位者。即已上六位諸菩薩。並佛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信入。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進修方便。行不離用。不壞方便。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力堪能安立諸位。

  已上十段。長科經意竟。如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經。總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之果也。若於根本法界門中。起延促見。皆是自情妄見。於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種。當知是人。設修行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種。即權教六通菩薩聲聞緣覺是也。如法華不退菩薩亦復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不退。未成處生死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入初地見道位。非是已達根本無明。得根本智見不退。如是三乘見道。總是三種意生身菩薩。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圓明智初發心住中能十方成佛不退三種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樂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是三種意生身菩薩。並是法界大圓明智海。大宅門外。草室權施。方便安立。令諸子等且免火難。如此經下文。聲聞在會如聾若盲。六通菩薩設聞此經不能生信。設能於佛法生信。但隨情生信。迷自智境故。無自契實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畢竟不成佛。設復教化眾生還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種。但住一方之凈剎。無廣大法界量等虛空無邊智之大見。

  二明經宗趣者。其義有六。一明經宗趣。二此經何藏所攝。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經付囑何人。六明此經流通所在。

  一明經宗趣者。此經名毗盧遮那大法界。本真自體寂用圓滿。果德法報。性相無礙。佛自所乘為宗。經雲。有樂求佛果者。說最勝乘上乘無上乘不思議乘等是。還令初發心者為志樂廣大故。還得如是如來大智之果。與自智合一無二。此經宗趣。甚深難信。若有信者。勝過承事十佛剎微塵諸佛。盡經於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經中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門而自有之。如經下文雲。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猶名假名菩薩。設聞此經。不信不入。如法華經。亦是為回三乘人令歸一乘。破彼幾案所依法。令得如來無依住智本自在故。華嚴經即是始成正覺時。頓為上根者說。法華即是佛出世後。四十年中。為回三乘者說。又佛乘三乘。一時總說。但隨根自應。一音法門各有差別。總別義生。真體無時。無可作前後故。如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餘二者。但以十方諸佛共所乘門為實。三乘為餘二。但權施設未真者。是餘二故。以一實對諸權。皆是餘二。為法華經責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為權教菩薩。雖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猶有怖生死故。得離染不退。未得稱真染凈平等不退。如修空觀菩薩。樂空增勝。及樂生凈土等諸菩薩。皆能離生死出纏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無欣厭門故。望此佛乘。樂生死者。及厭生死者。二俱是退。設觀空增勝。修假真如門。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是離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義故。華嚴法華經。說得神通菩薩不聞不信此經典故。如法華經雲。設有菩薩讀誦八萬四千法藏。為人解說。得六神通。亦未為難。暫讀此經。是則為難。唯此智境界。違情所解。故甚難信也。三乘信解順情所欣。何以故。說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後。說佛凈土。在於他方。此娑婆穢土。修菩提者。厭垢欣真。樂生凈國。設有住世菩薩。所言留惑潤生。為濟眾生故。非由法爾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薩皆是順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經說入佛果不逾剎那。但隔迷悟說無量劫。總不移一時故。說從凡夫地創見道時。因果一時無前後際。不見未成佛時。不見成正覺時。不見煩惱斷。不見菩提證。畢竟不移毫念。修習五十位滿。一切種智悉皆成就。總別同異成壞一時自在。皆非世情所見。是故難信也。其所信者。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號曰妙德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童子菩薩。為皆以信為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自契相應名為正覺。自契相應名為住心。為住佛所住。是故此經宗趣。為大心眾生設如斯法。即令善財一生得佛。解雲。一生者。從凡夫地。起信之後。即任法界智生。非業生也二明此經何藏所攝者。此經明毗盧遮那法界藏所攝。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諸法門盡含藏故。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善財入已。唯見無量諸佛。法藏行門。報相莊嚴。無盡福相。皆阿僧祇。是故此經。常以佛果為進修道跡。是佛根本大智古跡。修差別智故。若異佛古跡。而有進修。無成佛義。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體古跡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經是毗盧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薩藏所攝。

  三明分經序分者。分為二門。一都該一部。二當品自有序分。一都該一部者。即世主妙嚴品是。二當品自有序分。如經品品之中會會之內。皆有爾時如是。以總言之。一切過現未來諸佛。皆盡一時成佛。並眾生生死亦不剎那。但眾生妄計有年歲長短。如佛所說。即生即死皆不移時。是故經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從凡夫地一念發心。忽然見道。進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轉*輪入涅槃。總不移剎那。為以法界門為開示悟入故。名實教一乘法之門。法如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舉此一乘根本法界。皆明時不移亦不移處。以菩提場無中邊故。所修眾行。常等如剎那三世。無增減故。無去來故。次入法界品。都舉天上人間十方世界。總不思法界體。寂用自在故。故令眾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來但以不思議神力說。不借口言。明世間總真總神。無出沒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種正宗。一隨位正宗。二隨品正宗。三大體正宗。若以隨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動智為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如來果德理體妙慧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賢行為正宗。十迴向以理智圓融真俗起興大願成悲智為正宗。十地蘊修悲智使令慣習功濟為正宗。十一地普賢行等眾生情流充滿法界海任用利生為正宗。此為隨位正宗。二一部教門四十品之內。當品自有正宗。三一部教大體正宗。以如來大智法界性絕古今體用圓滿一乘佛果為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為開示悟入進修。使令慣習成就

  五此經法門付囑何人者。此經法付囑大心凡夫。經雲此經法不入余眾生手。解雲。余眾生者。三乘及外道樂著人天求出世樂者。何以故。三乘菩薩。具六神通。尚自未能聞經生信。何況二乘人天外道。經雲唯除生如來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證入故。生於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諸大菩薩。諸大菩薩。常為眾生說法。無大心凡夫信證。不名付囑。不名流通。為無人信無人悟入故。

  六明此經流通所在者。如來出現品中。示現法則。表始終五位因果滿故。即以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體用因果互相問答。以文殊法界體。普賢法界用。二人互為體用。或文殊為因。普賢為果。或二人互為因果。此一部經。常以此二人表體用因果。今古諸佛。同依此跡。以明因果進修之益。口光是付囑義。流通義。眉間毫光是果義。以放果光付囑文殊。令文殊發問果法。普賢說佛出現。即是流通。

  三明教體者。依涉法師釋。出經教體有六。今通玄依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約立十法。以為教體。

  一一切眾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三世無始無終。常轉發輪。以為教體。

  二一切聖凡境界莊嚴果報。以為教體。此乃見境發心。不待說故。又一切法無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凈。以為教體。以觀察力。心契自相應。不待說故。

  四以行住坐卧威儀為教體。見敬發心。不待語故。

  五以佛菩薩出現涅槃為教體。以此法事。令諸眾生見敬及念戀發心故。

  六以佛菩薩神通道力為教體。現諸自在。見者發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無常苦空為教體。觀者發心。不待語故。

  八以無言寂然為教體。即凈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語故。

  九以名句文身語及眾生根為教體。藉言方現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為教體。眾生法之。能凈垢故。大要言之。一切眾生煩惱海。一切眾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緣覺菩薩佛乘。解脫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善惡果報。虛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非教體。以自觀智。或以聞法。或自思惟。內熏智現。能離諸惡。及得涅槃。說與不說。皆是教體。若無煩惱。即無教體。

  四總陳眾會。於中大意。其義有三。一總舉會數。二陳會意。三說佛出世所由。一總舉會數。其會有十。二陳會意。

  一初會在菩提場中。明示現初成正覺。為化眾生故。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聞。顯起初會。為初蘭若菩提場體不離此體得道。此處報宅所居故。猶如世人。於凈處得道。方始歸來。示現此法。本無來去。遷其時分。

  第三會升須彌山頂帝釋宮。說十住之門。明十住之位創始應真。心與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與空合。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際。不與地連。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恆空。無所依故。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者。明此天處是樂知足。故說十迴向。為表迴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貪涅槃不著大悲不著大願。使令處世。如蓮華同塵而不污。又表此天於欲界處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樂他化。此天處欲界之中。還說十迴向門。不令如三乘樂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薩留生及舍凈土等過。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為於此天說其十地。為此天以他變化用成己樂。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眾生。以為自己涅槃之樂。無自樂故。問何故超化樂。而於他化說十地之行答曰。為明從十迴向。均融理智。大悲大願成滿增勝。不依次第而超化樂。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薩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階降合然。以無明住地未純熟故。未明凈故。其無明住地。果極方終。設至十一地。二愚猶在。是故此經阿僧祇品。如來隨好功德品。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賢行滿。未能達盡。最下入法界一品。如來神力說。表法界中一切法。總神總真總不思議。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位。隨力所堪。堪至此天故。雖進修階降位位差殊。然法界體。一時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終長短存情思想違理之見。

  第七會在第三禪說。此一會說百萬億偈。明三禪之中。初禪除憂。二禪滅苦。憂苦既無。三禪唯是法悅樂故。由法樂故喜動還存。以喜動故色心還在。此色心是樂禪悅。樂無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無思樂禪之色。出入之息猶存。報得凈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過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踐。初禪身長二里半。二禪身五里。三禪身十里。衣與身倍。明此天說十一地法門。表等覺位中。順其法身。行其萬行。教化眾生。遍周法界。常法樂故。至第四禪。寄同是佛位故。稱真法性。無出入息。隨理普周。任眾生見。習氣迷法之愚。一切總盡。世及出世法。無事不窮。號之為種種光明遍照義也。以智滿故。表法如是。此之一會。超前十地。過初禪二禪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其定名入剎那際。以剎那是極短促。思慮不及之故。終不論別有生滅。明如來出世始終不離剎那際。為此稱法界本性以為定體。更無長短始終三世。但以佛自體無作大悲為母。以一切種智為佛。以法無性無所依為時日歲月。以一切眾生根器明鏡。佛於一切眾生法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來有重來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來自性。一切智種智之都體也。為依報所居。此剎那際定。是佛一切智種智之法性故。意在總括一切法界眾海會等總體。不令學者有往來自他故。

  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者。明從此處起信心。發行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來出現品。佛果位終。皆悉不離普賢舊行。明以法身定體。圓通始終。一際一處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報居之宅。齊頭普印。無有重會三會。去已還來。以法界門。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財從覺城東大塔廟處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經過五十個位門。見慈氏如來令其卻見文殊。明今至果不離初信之門菩提理智。便聞普賢名。便見其身等普賢身。經雲。更入無量三昧者。為明證過佛果位內二種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廣大數愚。二佛位之內隨好功德廣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義故。此兩品經。如來自說。及法界品。如來不思議神力說。為明法界。是一切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將此品示悟眾生。餘三十七品。是當位菩薩說。勝鬘經雲。無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會說法界品。明此一會。普含諸會。及十方剎海。法界虛空界。總之一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一切諸佛海會。及一切眾生之海。總以此法界一品總為一體。若見如來始成正覺。及正像末三時教者。非正覺見。非見佛出興。此乃劣解眾生。且如是見。求正覺不應如是。問曰雲何見佛出興。答曰。當見自身。無身無心。世及出世都無住處。無心所法。無法法心。心法無依。以無依住智。說如斯法。教化眾生。皆令悟入。是名見佛出興。不令眾生取佛出興滅沒之相。見初見末。但見自身眾生身。心無生滅體是出世間

  如是我聞一時佛

  如者。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真我。聞佛說法大智之真經。故言如是我聞。即明師弟體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體如所說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聞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說經。若心境有差。不可聞佛所說。亦復不能信順領受。我聞者。是法界智之真我。還見法界智之真佛。還聞法界智之真經。總法界智之真人。互為主伴。還化法界之真眾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言如是我聞。如來所坐之座。以法界為座體。以如來一切萬行報得。為依果莊嚴如來大智之身。座上所有莊嚴皆是如來大智隨行任運報得。如龍游雲起虎嘯風生。報感之應然。非物能與為也。成最正覺者。為簡非外道聲聞緣覺。於權教中木樹草座。厭俗出纏。令劣解眾生。起三乘種。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覺之正覺。簡非如是覺故。故言成最正覺。略說大相。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著華冠。項著瓔珞。手著環釧。非同三乘厭俗出家。勸諸菩薩生於他方佛國凈土。簡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覺。號毗盧遮那。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成最正覺。並十普賢眾。此是現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為如來正覺之果。普賢等眾是佛行果。如來所居華藏凈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眾生。以自根性。觀如來三種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賢門。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從何生信。第二執金剛神等九眾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薩。亦是普賢等眾。既以佛果位內諸佛。共行普賢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還得舊法。不利舊行。以是義故。還以普賢位內海月光異名菩薩。便為十住初心。明從凡夫地。修學十信心。信諸佛正覺之果。無異自心所行諸行。即普賢行。所轉*輪。即與十方諸佛智。契同不異。故以普賢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已下等。共成十眾。用成十住菩薩位門。已下通九眾諸神。至主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為入十住應真。稱之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達理。不與妄合。其智自神。不為不思。而智善通萬有故。

  世主妙嚴品十住法門

  方便住中十波羅蜜。以禪波羅蜜為體。以道場是除蘊穢義。明禪能治蘊義故。如世間場也。以禪波羅蜜為場體。般若波羅為人功。普賢萬行為馱運。法界光明智殿為大都居。以一切種種智為大藏。

  世主妙嚴品十行法門

  主稼神已下至主晝神。此十眾神。明十行利生法因果。以主稼神為錶行。為資糧故。如世間以禾稼為資糧。長養有為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羅蜜行為資糧。長養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與十方諸佛性相大智差別體。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見道。從初發心住。及已上諸住。總為見道之位十行十迴向十地。總為加行。總為資糧。如三乘菩薩。多生他方凈土。及四禪向上。別有菩薩凈土。設在欲界。即言以悲願力故。留惑潤生。非如此經法門。乘如來法界乘。從初發心住。以如來大智法身性果。普賢行果。普周生死。動寂均平。理事普進。故以所見道除惑處。為作佛名。以心開悟而為世界。總是以隨位入道處因果為佛。及國土世界菩薩之名。皆非外有。總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個慧世界。十個佛號。皆名之為眼。以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薩。以為其行行之因。大要言之。以當位十佛。為本位之果。當位十菩薩。為當位修行之因。如此初會中。以如來為當五位之果。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以毗盧遮那根本智。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為佛差別智果。以佛性智果為因。以現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為因果。互為體用。是故神天嘆德中。先嘆佛德。次嘆自己與佛同智同德。此為入法之樣。令諸學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齊進。如善財童子。十行初位中。歡喜行善知識所居之國。名為三眼。還同十行菩薩所居世界。名為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摩訶般若。二解脫。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為三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羅天王面上三目故。為一切佛法不離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義。通此三眼。以是善財十行之中。初善知識。國名三眼。比丘名善見。即同十行之位。佛號常住眼佛。無勝眼佛。名為善見者。具三眼也。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眾生根而同行故。佛號為眼。善知識名善見。目發紺。青皮膚金色圓光一尋。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以是義故。五位中五十種資糧。五十種佛果。互為主伴。互為因果。互為體用。以如來理智性果。常資普賢行。使令無染。普賢行常資如來性果。使得圓滿悲智。廢一邊一切不成。所有行門。即是人天因果。設得出世。即是聲聞二乘。及出世凈土菩薩。及留惑潤生等。如此十行。與佛果資糧。猶如黃瓜。果華同出。華果相資。以無功而為自在也。

  世主妙嚴品十迴向法門

  從阿修羅王至日天子。於中有十眾。用表十迴向。何以然者。為阿修羅大海中不沒其身。表十迴向圓融真俗常處生死大海。不沒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迴向。回真入俗。得真不證。知真同俗。處俗無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羅。雖處大海。而海水不沒。雖同天趣。無天妙樂故。此位菩薩。處於生死。無生死中五欲樂。雖處涅槃。無涅槃中寂滅樂。故名救護眾生眾生迴向。又如法界品雲。成就如來高出世間阿修羅王。又王者自在義。明此位菩薩涅槃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羅。亦雲阿素羅。阿之言無。素雲游故。又雲妙。又羅雲戲。如婆沙論釋。為非天也。雖天趣攝。為多諂詐。而無天妙樂。像此位菩薩。行大悲方便萬行。似如諂詐。似如生死。無有人天五欲樂。無常住涅槃出世寂滅之樂。主十迴向中檀波羅蜜門。

  第二明不壞迴向。為真性無虧。同流入俗。名為不壞。今以迦樓羅王託事顯之。明於大海上。以清凈目。觀命盡之龍。而以兩翼搏取之。迦樓羅王。此雲金翅鳥王。顯十迴向菩薩。常於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凈智目。觀有根熟眾生。以止觀兩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凈涅槃之岸。此止觀。以法性為止體。以自性無性智為觀體。非能觀所觀而有二事。主戒波羅蜜。戒凈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凈二見之死屍故。此金翅鳥。取龍之時。於一念頃。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龍而出。名為速疾力。得道菩薩亦復如是。以定慧觀察力。從無明大海之際。系長短心。一念應真。古今三世一時見盡。如是見道。如是修道。是名為發心。如是發心先心難。但明十住初心。從凡夫地。一念應真難故。非為究竟佛果難故。至於究竟不異初心。故明法不異。智慧不異。時復不異。以定慧照之可見。情以思之即迷也。

  第三緊那羅王。明等一切諸佛迴向。以一切諸佛。處於生死。以法忍門。以為萬行之主。令一切眾生。皆得菩提無上法樂。故寄表緊那羅王。此雲疑神。亦為行主。似人而頭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見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薩。以十迴向。成大慈心。以法忍力。生於六道同行益生。人見皆疑。為凡為聖。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賢聖。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與天作戲。主忍波羅蜜門。以忍為萬行主。若無忍者。萬行不成。是故忍為行主。此類畜生道攝。

  第四摩睺羅王。此雲大蟒。亦雲大腹。羅伽雲。胸腹行也。主精進波羅蜜。胸腹行者。明趣求樂法利人。匍匐謙敬也。是精進義。明至一切處迴向六道四生。無處不入。此是守護伽藍神。能護法故。此中十王。明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五夜叉王。明無盡功德迴向。主禪波羅蜜。以禪定夜叉。守護一切眾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雲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禪門守護伺察一切眾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夜叉眾。在須彌山北面。

  第六毗樓博叉龍王。主領龍眾。在須彌山西。此之龍王。主隨順堅固迴向。明般若波羅蜜門。如龍游空。能隱顯降雨潤眾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無。雨諸法雨。益眾生故。

  第七等。以鳩槃荼王主之。是魘魅鬼神。啖食精氣。亦名冬瓜鬼。如是惡眾生菩薩亦皆隨順。是故名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乃至地獄。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領二部眾。一名鳩槃荼。二名薜荔鬼。此鳩槃荼。陰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時即踞之而坐。明愛染貪求猶如餓鬼大悲菩薩。盡興隨行。斷一切貪求故(主方便波羅蜜)。
  第八真如迴向。乾闥婆王。此雲尋香。有香氣處。以作娛樂。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薩。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無染之香。娛樂眾生令其愛樂故。於中十王。明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託事於月天子。表力波羅蜜。以無縛無著法性虛空智慧。照燭眾生。凈煩惱熱。得法清涼故。

  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以日天子託事表之。明十迴向中智波羅蜜。如日處空。下照萬有。其位益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薩其智甚高。其行彌下。徹至人天神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猶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惡俱照故。已上十王。配十迴向中十波羅蜜竟。如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羅蜜。各隨當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迴向。成大悲願行之門。明悲智無依。常以法空為體。隨根普照。無有所為。任無功之智日。稱萬有而成益。

  世主妙嚴品十地法門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迴向位寄表如王。於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進修。漸漸慣習殊勝。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億由旬。入水深八億由旬。四寶合成。北面黃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東面白銀。形如腰鼓。上有四層級。四天王各隨方所居四面。其山頂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眾。中頂帝釋居。眾寶所莊嚴。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峰山。亦名忉利天。此雲能主天。由帝釋能為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別金山圍繞。迦樓羅速飛七日方始達。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攝。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歲。一日一夜。同此人間一百年。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已上依俱舍三法等論說。此天王五種名。一名能主。一名釋提桓。一名憍屍迦。一名天帝釋。一名陀羅天。此名天主。具雲釋迦陀羅釋迦者。此名百也。為先因百度設無遮齋。得作天主。此配歡喜地中檀波羅蜜。此位菩薩。對治觀行。苦空無常世法非實。皆從十二緣生。本無體相。成於舍法身命財等。如是於諸佛法。信順修行。且治欲界粗慳吝業。行檀波羅蜜。於十二緣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薩。方明十二緣法。如煉真金數數入火喻。明對治慳障。

  第二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表離垢地。為此天離地際故。依空而居。有眾妙樂也。像此位菩薩戒波羅蜜增勝。有法樂。以法身為戒體故。漸增進。離前地世間系故。初地檀度為勝。此位上上十善凈戒為勝。名為離垢。初地須彌之頂。世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喻煉真金。未雲加葯。但數數入火。轉轉明凈。此地煉真金。加以礬石。轉令明凈。以戒為礬石故。夜摩天此雲時分天也。為此天無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晝夜。但蓮華開合。知其晝夜時分故。此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壽二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粗惑習氣。三地修九次第定。方無三界煩惱。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第三復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論雲。最後身菩薩。於此教化。如瓔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三禪。此知足天。為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時方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凈戒。離欲界現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次第定。凈色界無色界並欲界心習。得出三界心。作煉金喻。善巧煉之。不失銖兩。轉轉明凈。明以九次第定煉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加之。無虧本法。但轉明凈。欲界修定。以治慾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隨順法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蜜為體。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天。當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爾。以智遍周。以為天體故。

  第四化樂天王。表焰慧地菩薩。像此天處。常以變化以悅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外無境。從心變故。此天王眾有十天王。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常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此位作煉真金作莊嚴具喻精進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觀。對治三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衣重一銖。食甘露味。

  第五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託事表難勝地。為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禪波羅蜜。以為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諦觀。即為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為自樂。像此位菩薩。常教化眾生。令他得樂以為己樂。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命歲月。悉與前倍。

  第六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初禪是色界。無女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雲。離欲寂靜故名梵身。又依長阿含雲。梵眾中以梵音語故。故名為梵。又屍棄者。或雲持髻。或雲螺髻或雲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禪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於梵眾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言。唯共我語。於大千界最得自在。顏如童子。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子形。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於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七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此二禪天。初禪滅憂。二禪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他苦。染凈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真金飾以眾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為金體。悲智萬行圓滿為眾妙寶。互為莊嚴。常以行網教光。普化一切眾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凈故。出語口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此天身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第八復有無量遍凈天。明不動菩薩。明此天憂苦已無唯有禪悅。像此位菩薩功用已終唯有法悅。法悅習氣。十地始無。此天風災至。為有禪悅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凈習氣第九復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為此第四禪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化眾生。能以一個言音。為一切眾生說種種法。無心意識。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為語言。此天無下界意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想盡。即非三界業收故。於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為安止。以福德廣大。名為廣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明此位無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瓔珞經雲。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十一地心境二緣中。得無礙自在。從八地至十地。於十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賢不見者是。又智度論雲。第九天外。更別有十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三目。騎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引進菩薩。方便設法。託事表法。及攝化境界漸增勝故。一乘法理事同參。一微塵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

  如來現相品

  自此現相品。至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三十七問。明舉果勸修分。

  普賢三昧

  理智無邊。名之為普。智隨根益。稱之曰賢。三之雲正。昧之雲定。亦雲正受。為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為普賢為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遍周之長子。善簡眾法。令眾生迷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體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明普賢菩薩。常在三昧。靜亂總真。然教化眾生故。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修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此三昧。以法界根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為體。隨眾生行為用。又以入三昧為體。出定為用。又以無入無出為體。入出俱為用。又以入出俱為體。大要言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個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三昧智慧門為體。如經雲。世界海漩無不隨入者。海者廣大義。漩者甚深義。明此三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中。行皆遍故。

  世界成就

  今釋此品。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凈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眾生境界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變。故剎海轉變。隨自業成壞。故剎海成壞。若不眾生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界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凈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凈土在於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令現在未來菩提心者識佛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無剎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令學者仿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境。八釋華藏世界本空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三釋華藏世界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恆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至於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為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成風輪之體。若不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至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此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願為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智風以為持境。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莊嚴。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為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防護之業之所報得。眾華莊嚴者。萬行利生開敷眾善之所報得。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略而言之。且復如是。廣說報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雲何修果。六釋華藏世界純雜無礙者。為佛所行之行法界眾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雲。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為佛行周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凈土於余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設教網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遍周法界之行願也。七明華藏世界圓攝三世業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現諸佛業。眾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體性無時故。妄計三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出生所緣。一為明二乘雖得解脫三界粗業。無有福智。不利眾生。滯於涅槃。二為三乘菩薩。有樂生凈土。凈相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凈當情。知見不普。情存凈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自在。為利眾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眾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無有所得存其系故。三為怖一切法空眾生。為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不能解脫者。所現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卻無明。成福德業。四總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現廣大願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仿學不偏執故。經雲。諸佛國土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凈。本願力故住其中。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者。為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故。得隱現自在世間龍鬼具有三毒。猶能隱現。何況法空。空諸三毒。純清凈智。不能隱現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三昧力。具見眾莊嚴。從三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菩薩智慧神通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智力故。及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華藏世界亦復如是。以如來大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現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願智力。眾相隨現。隱現隨緣。都無作者。但以理智法爾自具不思議功不思議變。無能作者自在隱現。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順法身萬象俱寂。隨智用。萬象俱生。隨大悲。常居生死。但隨理智。生死恆真。以此三事。隱顯萬端。不離一真之智。化儀百變。

  毗盧遮那品

  此第二會。

  前之五品。以舉現世毗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為古無舊跡。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問曰。古佛今佛。為一為異。答曰。為一為異。何以然者。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眾生發心成佛。是異。又無量三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後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眾生三世劫量。是異。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毗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有異。世間一切名號皆是諸佛名。為如來德遍一切法故。猶如虛空遍含眾法。無不凈故。一切眾生名。入佛名號。無不凈故。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故。報得如是。答曰。為因廣大故業報廣大。為因高勝故業報所居高勝。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答曰。為於往因。於此毗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凈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無所依住。無我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依正果報故。問曰何故此佛蓮華化現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答曰隨根所見母胎出現。惟劣解眾生自根見爾。如離世間品雲。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爾。應大根眾生。皆見蓮華出現也。此第二會六品經明菩薩信心門。在普光明殿。以果成信。信自己心是佛。此一段約有六法。一佛名號品。令信心信佛名號遍一切世間名。知名性離故。二四聖諦品。令信心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即聖諦。不別求故。三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心境合一。內外見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境界。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為如來智慧法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四問明品。令信心者明所信之法門。五凈行品。令信心者。回無始妄念。以成智海無生滅性。六賢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觀行相應。名為信心。初會是舉佛果勸修。信諸佛所得。此第二會一會。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與果佛不異故。十方世界。無有一名非佛名者。名體性解脫故。但隨眾生所聞不同。此明佛名號遍周。即明於一切名無所著故。大意眾生。達自根本無明。本唯如來根本大智。令諸眾生頓識本故。頓作佛故。下舉十個根本不動智佛。以成十信。舉十個月佛。同號之為月。以成十住。明創契法身本智。心得清涼。明此位菩薩。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涼故。十行位中。以十個眼佛。同號之為眼。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攝益。故佛號為眼。十迴向中。以十個妙佛。同號之為妙。為明十迴向位中菩薩。進修漸熟。妙智現前。故佛號為妙。十地同妙。已上從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別之智。與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本來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見法。不成信心也。故一切諸法。總名佛號。為一切諸法及以名言。自體性離故。一切法自體性離。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號也。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號故。為如來稱。此一切自性離之法。以成佛故。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簡擇無相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即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當不信。何以故。為立三阿僧祇劫後當得佛故。為直認自身及心總是凡夫。但言佛有不動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以是義故。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信心。應當如是直信自心分別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從此信已。以定慧進修。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日月歲劫時分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是凡夫。凡聖二途。時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即世間人情量。直是生死長流。常隨見網。何太苦哉。以此如今第二會及初會。明始成正覺如來出現。後三十二品。又著如來出現品。明始終信進修行者。與三世佛一時出現。明法界總一時故。如持寶鏡普臨眾像。頓照顯現無前後時故。明於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頓現眾法。不可將情量度量作前後解故。一依彌勒樓閣境界。初會中始成正覺佛。是舉果勸修佛。出現品中佛。是明諸菩薩進修五位因果行終佛。與信位中不動智佛相對故。又此五位修行。位位各有佛果。三乘教中。前位向後位。但有菩薩果。非佛果也。如下文殊師利所說佛號。即此當品及通一部。總為信心。總信五位因果。心無滯礙。方可以行修行。譬如有人。過五百由旬險道。先知通塞。然後行往。喻如十信菩薩。於信心之中。先知五位進修通塞。預以願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別之性本是一切諸佛不動智體。用防那見。外取他境故。以隨位妄識散動。障真智故。以是義故。十信之心。總通五位。悉皆成信。今此一部之經。頓舉五位因果諸佛果門。總成信也。從總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時頓熟方始食之。從初食時。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離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總明。時亦不移。畢竟佛果不離初信之法。如依樣畫像等。問曰。一切眾生。本有不動智。何故不自應真常凈。何故隨染。答曰。一切眾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為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如空谷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痴愛隨起。因痴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自他執業便起。固執取故號曰未那。以未那執取故名之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以生死故眾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真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有種性菩薩發心信解種強者。雖受人天樂果。亦能發心求無上道。是故因智隨迷。因智隨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隨迷時名之為識。正隨悟時名之為智。在纏名識。在覺為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計常計斷名也。此智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終不可得故新長短處所之相也。如此無明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故。為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亦不滅。為本無故。亦更無有滅。但為隨色聲香所取緣。名為無明。但為知苦發心緣。名之為智。但隨緣名之為有故。體無本末也。如空谷響。思之可見。

  佛名號

  問曰。以東方表法。況喻十信初首。如金位在西方。何故東方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金色。顯根本智為不動智。答曰。此問甚彰道理。如經所說。以信心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東方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於巳。五月養於午。六月冠帶於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東方金胎表之。如金色世界。此是舉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蓮華世界等。是十信進修之勝用。雲結跏趺坐者。以會世間眾緣為一法界。名之為結。以一法而稱多緣。名之為跏。又結跏趺坐者。是安靜不動威儀之相故。經雲南方。表法中南為正。為日。為明。為虛無。為離中虛故。善財入道進修。即南巡諸友。表南方為正。為日。為明。為虛無之理。是故禮佛。皆雲南無。明南方虛無也。法界品。是此一部經之大體。一切凡聖之本源。初會信佛果。即以如來普賢為首。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今以入自己入信修行門。即以文殊師利及如來名號四諦法門。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門。及名言而修學。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其教。何用放光菩薩說。答曰如來意。令當位菩薩說當位法門。令修學者。知分劑易解故。文殊常與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賢菩薩常與一切諸佛眾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無作智果大悲之海。令二人自相對問。說如來出現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終圓滿。前後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徹一體。令後學者易解故。

  四聖諦

  諦者實義也。明如來四種實義。令諸眾生起信解故。問曰何故不說多。但雲四。答曰。此四種諦義。總攝多故。為明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滅盡諸苦名為滅諦。滅盡涅槃名為道諦。三乘涅槃皆有可得。此大涅槃無餘可得。名為道諦。以二乘趣寂菩薩多生凈土。又推凈土在余他方。又雲菩薩留惑潤生故。若不故留煩惱。還應必有涅槃可證。或有他方凈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閻浮提成正覺佛。木樹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羅天。紅蓮華上佛。是實報。皆有欣厭故。是故。三乘四諦。厭苦集。欣滅道。名四諦*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諦者。是其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欣厭故。無有他方別佛剎別凈土故。無有染凈涅槃生死有欣厭所修道故。所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厭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義故。一乘四聖諦。三乘四諦。各各差別。各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如法華經。為聲聞人四諦法。為緣覺人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六波羅蜜。亦是如來隨時之說。大要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小勝劣不同。四諦十二緣各別。但一切世間四諦義無不該通。如纓絡經。立九乘法門者。一聲聲聞乘。二聲聞。緣覺乘。三聲聞菩薩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為九通。此法界不思議乘。於解脫道中。總有十乘。皆得究竟無三界苦。諸餘道門皆是人天世間生滅之法。設得少樂。終竟不離苦本。三乘雖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光明覺品

  一切處文殊師利。同時說頌。明信心者。從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來。十首菩薩。總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萬行遍周。以成信故。從此修行。經歷五位不離此也。是故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此明從凡入信心者難故。為凡夫總自認是凡夫。不肯認自心不動智故。是故入十信難。明十信心成就。任運至十住。初發心住。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經十千劫。此教中。為以根本智法界為教體。但以才堪見實。即得不論劫量。如覺城二千之眾。善財為首者。是路上發心。六千比丘之眾。亦皆是智慧猛利。人類精奇。一聞多曉悟。謙恕仁慈。專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若不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飄淪。何能利人濟物。如經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是故發心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個月佛。是其因果也。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賢行也。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菩薩問明品

  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文殊善問世間善惡因果不相知業。能成就善惡因果。覺首菩薩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為迷真。自作業爾。知真者。但以全業是真。為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本性恆真。而無流轉。眼耳鼻舌身意。恆如法知。非流轉生死性故。亦不虛妄亦無真實。但為無貪嗔痴愛。真智慧故。名之為真。故說如斯法利眾生。為以此當體無明諸業因果上。自覺覺他。令知法自性真理。真妄兩亡。名為覺首。以信此法初。名為首也。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眾生。全體真妄兩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動智佛十智如來。為十信位中自己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師利覺首財首等。十菩薩眾。是十信行。問曰何故頌初雲。文殊法常爾。答曰。為文殊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雲。我是凡夫。何猶可得。是故佛設少分信者。即贊神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世界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佛號不動智者。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但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形體可得。名之為智。無可取捨。名為不動。三配當位因果者。以妙慧善揀擇法顯智。故以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動智為因。妙慧文殊為果。或智之與慧。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真。無二法故。亦智之與慧。總非因非果。為體無本末依住所得故。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見。非如世間因果比對可得故。此文殊師利不動智佛。初起信心即從此起。乃至信終。亦不離之。迄至自行圓滿。示成正覺亦不離之。故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令眾生入佛知見。佛知見者。文殊師利妙慧不動智佛是。此是凡聖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凈行品

  此品以本凈智。問其妙慧。說一百四十凈願。用凈信等六位中染凈無明。七地法執現行。十地已來法執習氣佛地二愚。一時總凈。於此信心之中。不令偏執。以願防之。使令寂用無礙。以此諸佛本凈智妙慧門。說一百四十大願。以防染凈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並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隨位修道上煩惱皆因身見邊見。二見有二十。總有一百四十。為防此障。起一百四十願。令此進修者。從初信心理事圓融。使信心者。達其願體。無虧自心根本凈智妙擇之慧。動寂俱真。不偏修故。由是義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萬行。總依佛有而為進修。不得別有。若離佛別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種勝解。不成修行。設苦行精勤。是邪精進

  賢首品

  信心有二。一三乘。二一乘。如起信論。有三種發心。一信成就發心。經一萬劫。善根相續。方至不退。二者解行發心。以佛菩薩教令發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欲滅。護正法發心。論雲。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中正因。已前二種。是不退發心。三證發心者。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二乘種子。設求大乘。根則不定。或進或退。大意依他發心或以二乘教令發心。解行不實。有得有證。有舍有取。總住退位。二一乘發心。如此經十信發心。初發心時。以初會中如來始成正覺之果普賢菩薩法界微塵毛孔。重重無盡。隨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自心佛智。與古今三世諸佛同一體用。分毫不差。方名為信發心。從此信心。以佛名號品。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覺佛果之號遍周。四聖諦品。明三世諸佛所說法門眾生界。光明覺品。明如來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令發信心者。以觀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菩薩問明品。明十信心菩薩十種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凈行品。一百四十大願。即是信心位所發大願。成大悲門。具普賢行賢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何況隨其解行而以修治。如此經十住初心。才發心時。法爾身遍十方。示成正覺大意明此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法。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但無所依發菩提心。但以一切智發菩提。不如三乘依倚物故發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後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不依現在三世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退。信及住位。一住不退。為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無自他性故。以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雲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一真法身。體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卻依處。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有所依法而發心者。放卻所得所依著處。即有退轉。是故起信論雲。證發心者。多住退位。為有所得可證故。是故乘此不思議乘一切智無依住乘。發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為信心不成故。於佛教法及如來所乘。有所得故。有取捨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THE END